周恩來的歷史故事周恩來感人歷史故事
周恩來對于中國來說是一位十分偉大的人物,關于他的歷史故事大家知道嗎?接下來學習啦小編為你帶來了周恩來感人歷史故事。
周恩來感人歷史故事一
__期間,江蘇省射陽縣的一群紅衛兵到北京上訪,周接待了他們。紅衛兵要求把射陽縣名字改掉,理由是“射陽”二字是含沙射影,箭射紅太陽。周聽他們講明來意后,哈哈大笑起來。他們不理解為什么發笑,幾只眼睛盯著臉上望。說:射陽兩個字很好嘛,我看不用改了。你們這些小將看問題,為什么不從積極方面去看,而從消極方面去看呢?我說“射陽”兩字很好,因為我的看法,不是箭射紅太陽,而是紅太陽光芒四射。周深怕他們聽不清楚,又重復地說了一句對射陽的解釋,射陽就是紅太陽光芒四射,你們說對不對?說罷,又哈哈地大笑起來。紅衛兵代表也都笑了,因為他們對的講話感到心服口服,表示還是叫射陽縣好。
——在__那個特殊背景下,如果周從“射陽”的歷史淵源和沿革去解釋的話,紅衛兵未必聽得進去。當然也可以用行政命令來壓服,但效果也不會好。周賦予“射陽”二字新的含義,使紅衛兵心悅誠服。我們聽故事的人現在也不得不擊節贊嘆呀!
周恩來感人歷史故事二
周恩來從小志高,12歲就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來在沈陽東關模范學校上學。這一天,魏校長親自為學生上修身課,題目是“立命”。當時正是中國社會發出劇烈變動的時期。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剛剛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很多人,特別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沒有明確的理想追求,沒有人生奮斗的目標。校長講“立命”,就是給學生講怎樣立志。
魏校長講到精彩處突然停頓下來,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請問為什么讀書?”
教室里靜靜的,沒有一個學生回答。
“如果沒有人回答,我就一個個問了!”
魏校長走下講臺,指著前排一同學說:“你為什么而讀書?”這個學生站起來挺著胸脯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就是為了光宗耀祖。”魏校長又向第二個學生,回答是:為了明禮而讀書。第三個被問的學生是一個靴鋪掌柜的兒子,他很認真地回答說:“我是為我爸而讀書的。”同學們聽了哄堂大笑。
校長對這些回答都不滿意,搖了搖頭又到周恩來面前,問道:“你是為什么而讀書?”
周恩來在學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剛剛成功,他在同學們中第一個剪掉了長長的辮子,這是很不簡單的一件事,因為滿清政府規定,所有漢人男子都必須像滿族人一樣留長辮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辮子就要殺頭。周恩來是第一個剪掉辮子的學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來站起身來,教室里靜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來非常鄭重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話,表達了周恩來從小立志振興中華的偉大志向。
魏校長沒有想到,竟然有這樣出眾的學生,非常高興。他示意讓周恩來坐下,然后對大家說:“有志者,當效周生啊!”意思是說,有志氣的青年,都要向周恩來學習啊!
周恩來小小的年齡,為什么能有這樣偉大的志向呢?俗話說,從小看大。周恩來小的時候就受過很好的教育,在后來的學習他又善于思考,加上他的家庭漸敗落,嘗到了生活的艱辛和社會的淡泊,也看到了那時社會的黑暗。他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實踐,不斷地思考,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渴望中華騰飛,下面,我講幾個周恩來小時候的故事。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江蘇省北部的淮安縣。這里位于淮河和宋杭大運河交匯的地方,是一片水草豐盛的草原。
周恩來的祖父叫周殿魁,原是浙江紹興人,后來在淮安縣當師爺,到晚年才撈到一個知縣的職位,但前任知縣有后臺,遲遲不離位,拒不交印。周殿魁正式走馬上任不久就去世了,家業就逐漸衰落。
周殿魁有4個兒子,周貽庚、周貽能、周貽奎、周貽(),周恩來的父親周貽能排行老二,老大周貽庚一直在沈陽做小職員,他的父親也在外面做事,掙錢都不多。老三周貽奎長期有病,老四周貽(),是周恩來的養父,二十幾歲去世。
周恩來有3位母親:生母萬氏,萬冬兒;養母陳氏,乳母蔣江氏。3位母親對他都很好,對他都有重要的影響。生母萬氏教給他處事,養母給了他啟蒙教育,乳母主要教他做事。
生母萬氏,萬冬兒,是淮陰縣一家大戶的女兒。周恩來的外祖父萬青選是淮陰縣知縣,但在周恩來出生后不久就病逝了。周恩來的生母萬氏從小跟著外祖父經常出入于官府大戶,見過大世面,在周家也是她支撐門戶,善理家財。周家逆運敗落,但終究是有名望之家,婚喪嫁娶,逢年過節,迎來送行,求人辦事,萬氏都辦得井井有條,體體面面。生母萬氏處理這些應酬時,總把周恩來帶在身邊,使他增長了許多見識。后來,周恩來身為,日理萬機,是深受全國人民愛戴的大管家。這里面有生母萬氏的熏陶。
養母陳氏知書達理,是周恩來的啟蒙老師,對周恩來性格的形成影響很大。從小陳氏教他念書識字,5歲就學兒歌和唐宋詩詞,萬氏還給他講“竇娥冤”、“西廂記”、太平天國和義和團。周恩來對養母的感情甚至超過生母,他稱養母為娘,稱生母為干媽。養母陳氏去世后,周恩來寫過一篇《念娘文》,滿懷深情地說道:“直到今天,我還得感謝母親的啟發,沒她的愛護,我不會走上好學的道路。”“慈母終日守在房中不出門,我的好靜的性格是從她身上繼承過來的。”周恩來從乳母那里學習了家事,讓她了解了農民的生活。蔣媽媽是個“粗人”,但是她講的話周恩來很愛聽。她給周恩來講了許多家事,告訴周恩來從播種稻種到舂大米要經過多少道工序;瓜是怎么用瓜籽種出來的;為什么有的人不走路,總是讓人用黃包車拉著走。
有一年冬天,周恩來還按蔣媽媽說的把一把瓜籽種在花壇里,天天澆水,就是長不出苗來。周恩來去問蔣媽媽是怎么回事,原來,要到春天種才行,冬天怎么能種呢?第二年春天,周恩來又將瓜籽種下,果然出苗了,還結出了幾個大南瓜,周恩來高興得很。后來,周恩來回憶說:“我的媽媽把我帶到大運河她自己的家里,我從那里了解到勞動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周恩來在天津讀書時,蔣媽媽不顧行路艱難,還去看望她。周恩來高興極了,陪蔣媽媽在天津到處去看看,臨走時送她一個搪瓷碗,請她保重身體!
周恩來感人歷史故事三
1934年10間,正當蔣介石反動派集中兵力向蘇區發動瘋狂“圍剿”的時候,周恩來同志從瑞金路過于都楂林鄉,住在雇農張慈福家里,環境異常艱苦。他的身體很差,但仍然夜以繼日地帶病堅持工作。
警衛員們很為自己首長的身體健康擔心,總想給他弄點有營養的東西吃,但一則伙房搞不出什么好菜,二則周恩來同志不答應。眼看著自己首長的身體一天天瘦下去,他們的心里感到比刀割還疼。
有一天,上級發下了津貼費。大伙兒便計議,無論如何也要買點好吃的給自己的首長補補身體。他們聽說冬瓜燉雞營養高,就去老鄉家買來一個冬瓜和一只雞。他們小心地殺了雞,扯去雞毛,把雞收拾好,和冬瓜放在罐子里加水清燉。晚上,罐子被端到了周思來同志的房里。一股肉香撲鼻,周恩來同志以為這是警衛員向有關方面特別要來的,便對他們說:“這是哪里來的?同志們要知道,越發在艱苦的時候,越發要堅持原則,絲毫也不能特殊呀!”“不,這不是領來的,這是用我們自己的津貼費買的廣大伙趕快向他解釋。
周恩來同志聽了,沉思了片刻,然后用一種親切的口氣說:“好吧,既然買來了,就把張慈福父子倆也請過來,我們一起聚餐吧!”
看過周恩來感人歷史故事的人還會看:
1.鄧小平超經典名言語錄精選
2.簡短的名人成長故事大全精選
3.逆流而上的名人例子
4.逆境出人才的5個經典勵志故事
5.鄧小平的童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