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遭受挫折的歷史故事
毛澤東雖然是中國最偉大的人物,但是也是遭受過挫折的,關于毛爺爺遭受挫折的故事大家知道哪些呢?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了毛澤東遭受挫折的歷史故事,希望你喜歡。
毛澤東遭受挫折的歷史故事一
毛澤東的“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理論是從秋收起義開始演繹的,但這一起義卻險些如稍早進行的南昌起義和稍晚進行的廣州起義一樣淪于失敗。
當時黨可以號召和發動的工農力量沒有原來想象地那樣大,以舊軍隊為骨干輔之于工農武裝的起義隊伍也沒有原來想象的那么有戰斗力,分散各處未經事先訓練和整肅的臨時發動的武裝也沒有原來想象的那樣富于組織紀律性。四個團中,第四團嘩,其他三個團在會攻長沙的過程中都遭遇了強烈的抵抗甚至反撲。情急之下,認識到攻打長沙簡直就是一次以卵擊石行動的組織者毛澤東選擇了激流勇退。整頓隊伍,養精蓄銳,生聚教訓,以利再戰,是他清楚地看到敵強我弱的態勢后的第一感。于是,在經歷了重大犧牲和挫折包括陣亡了總指揮盧德銘和把一個師四個團縮編為一個團(只有一營和三營)后,在進行了三灣改編后,在與井岡山的兩股政治傾向并不是如水一樣清澈的山大王王佐袁文才取得聯系并進行了相當誠懇和大方的公關交往后,毛澤東的部隊在井岡山設立了后方醫院,并有了一個可以依托、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基點。在此之后,七百人的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東襲西擾,打下了井岡山周圍的寧岡、茶陵、遂川等城鎮,并建立起第一個工農政權。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個“圈子”(高崗語)或“山頭”(毛澤東語)初步創立。在這里的近二年時間,羅霄山脈中段的這個在當時還不是很有名的所在,居然在后來走出了共和國十大元帥中的五位(朱彭林陳羅)。
從攻打大城市敗退山溝,這已經是逆境。但是畢竟,毛澤東用工農武裝割據的策略保存并壯大了這支武裝并藉此開始了自己的軍事生涯。而且,通過在敵人力量薄弱的地區建立根據地的策略也確保了紅旗可以打得長久。從邏輯上而言,這本來是一次對危機的英明化解,即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可是,毛澤東的作法被中央認為是逃跑或軟弱,因為其沒有貫徹原擬定的秋收起義會攻長沙的計劃和目標。于是,他的中央正治局候補委員被免并因周魯傳言的扭曲而成為“無黨人士”的師長。這無論如何對毛澤東是一次重大的打擊。
但毛澤東沒有因此而消沉,他隨即組織了與朱德部隊的會師和整編,并在紅四軍建立之初就擁有了五個團的工農武裝。再與彭德懷的平江起義武裝會師后,曾經在中國革命史上威風八面并直接構成紅軍長征主力的紅一軍團和和紅三軍團的班底由此搭成。雖然在紅四軍七大上與朱德陳毅等發生較為激烈的沖突并并暫時退隱,但很快在中央(李立三和周恩來)的支持下官復原職并因為紅四軍九大的統一思想而讓“朱毛”紅軍逐漸發展為一支讓敵人分外頭疼的勁旅。在共產國際的名人錄里,朱德和毛澤東成為中國*領導人最早享受上墻待遇的精英之選。
在井岡山適應并運用成熟的游擊戰爭法則在以后進軍贛南閩西并建立中央根據地的過程中也成為實用而有效的重要原則。中央大員們的分批進入以及在瑞金成立的蘇維埃中央臨時政府(毛澤東任主席),在相當程度上認可了朱毛的割據哲學。毛澤東以他的忍辱負重和實事求是為中國革命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蘇聯道路的奪權道路。
毛澤東遭受挫折的歷史故事二
在后來接受斯諾在保安的采訪時,毛澤東坦陳在與張國燾的第四方面軍會師并險些遭遇兵強馬壯的四方面軍的挾持的那段時光,是自己最為黑暗的日子。老資格的、曾經被推薦為陳獨秀的接班人的、黨的六大上合法選出的政治局委員(紅一方面軍中只有周恩來與其同為六大選出的政治局委員長)、黨的創始人中唯一接受過列寧接見的、擁有八萬大軍的張國燾,成為剛剛從年輕的博古和不通中國國情的李德手中取得兵權的毛澤東面前的一道厚重的高墻。
疲師而來的毛澤東們不得不做出一次次讓步。張國燾成了紅軍總政委,他的屬下陳昌浩、周純全成為中央委員,紅一、四方面軍混編,一方面軍的密碼本上繳,軍閥習氣和機會主義思想濃厚的張國燾開始無視那個有嫌文弱的中央(周恩來性情隨和且有病在身、張聞天生性軟弱、博古元氣未復且年輕氣盛、毛澤東不愿意把關系搞僵)做出的那個北上的決定并認為南下四川有利可圖。經多次爭取無效,并意識到張某人的險惡用心,失望的毛澤東們只好率一三軍團單獨北上。這一無奈的選擇簡直可以用丟了夫人(楊尚昆夫人周伯釗)又折兵(五軍團和九軍團)來形容。而且,毛澤東率一三軍團不辭而別北上,還被張國燾、李特等污辱為“逃跑”。
但后來在哈達鋪發現的陜北有紅軍活動的消息大大地證明了毛澤東們的英明。而挺進陜北并接近抗日前沿的說詞顯然與已經越來越高漲著的全國抗日高潮合拍。另外兩個因素也讓成功地驅逐了毛博張周后志得意滿并在卓木碉另立中央的張國燾大大地失分:一是四方面軍經營四川失利,兵力大損,相比于經過了東征西征后大大擴充了的新的第一方面軍而發言權大折;二是共產國際代表張浩極力協調一四方面軍的矛盾并呼吁會師后的二四方面軍北上。
西路軍的慘敗讓張國燾與毛澤東進行競爭的資本大傷。作為會寧會師前后寧夏戰役計劃的一個行動,張國燾的二個軍渡過黃河后因國民黨軍的分割而使之逐漸成為孤軍。這支擁有二萬一千人且包括了原第一方面軍的五軍團(董振堂為軍長)、在張國燾手下大將徐向前和陳昌浩指揮下的西路軍在以后的作戰中被擁有騎兵之利的馬家軍擊敗甚至基本上殲滅。徐陳化裝逃脫,董振堂犧牲,只有李先念率幾百人到達甘新交界處的星星峽而得保全。
在這種情況下,張國燾當年與紅一方面軍會師時的軍事和政治優勢已經蕩然無存。在后來對他進行的政治斗爭中,他的威望大傷。極度失意的他最后選擇了叛逃,這一作法使得他與后來的王明、林彪一樣不再有被“平反”的一天。
就這樣,毛澤東再次以他的能“忍”渡過了危機,又以他強大的別開生面的能力而掙脫了對手的競爭。
毛澤東遭受挫折的歷史故事三
皖南事變前后的毛澤東心情壞到了極點。
蔣介石是不是會投降日本人這一點判斷曾經讓毛澤東遲遲不能做出對路的決斷。如果蔣要投降,*軍隊絕對不可以放任,主動出擊殲滅其有生力量是必須的,于是他要求八路軍和新四軍準備十五萬機動兵力備用。可蔣要降日,則國民黨對新四軍的包圍就可能順利地通過某些日占的鐵路和河流的這一顯性指標,又讓毛澤東為之困惑。
蔣介石在這個時候可謂威風八面,日本人、美國人和蘇聯人都在拉他,他在左右逢源中希望得到最大的政治利益和軍事收獲。即使是日、美、蘇的判斷也不準確,何況一直不能掌握第一手信息而只是根據外顯的跡象進行判斷的毛澤東呢。
只是汪精衛一派的投降反而讓毛澤東放下心來。他開始放棄了準備對付蔣介石的強硬對策而寄希望皓電和齊電只是嚇一嚇。他相對較為從容地開始處理新四軍軍部的北上問題。項英也開始因為毛澤東的猶豫不定而繼續拖延。就是在這樣的矛盾心境中,他認可了劉少奇的蘇北攻韓并因此而更加激怒蔣介石和顧祝同。
可當毛澤東發現自己的判斷可能失誤而蔣介石即使不降日也愿意與日本人保持不一定的默契以騰出手來對時限過后“違反軍令”的新四軍施以重擊時,他的著急心情不可言表。他發電要求項英迅速組織北上,并開始僥幸項英們能夠選擇到一條安全地北上之路。
當新四軍軍部期望先南下再東下然后達到北上目標時,他們發現自己已經處在七個師的包圍之中。“護送”迅速變成了“圍剿”,九千男兒被來了一次從戰法上看更象*“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聚殲。
新四軍軍部及六個團成建制的被消滅讓驚魂未定的毛澤東怒不可遏怒發沖冠,他甚至要求山東八路軍包圍沈鴻烈、蘇北新四軍和八路軍包圍韓德勤予以報復。在蔣介石下達解散新四軍命令之年單方面重建新四軍軍部的作法也似決裂行動。
但是,冷靜下來的毛澤東又開始認為取政治上進攻的方式更為有利和有成算。配合著國際國內一片罵聲,*參議員拒絕參加國民大會的舉動讓蔣介石大為尷尬。而后日本人對湯恩伯部的進攻則更加讓他臉上無光。
失去了一個操作不利的項英和江南八千壯士(有一千多人突圍)而得到了一支在江北更加壯大和整備的新四軍,毛澤東有得有失。江南支點被奪使得后來的國共對壘的主戰場主要是在江北,陳劉主持新四軍軍各讓毛澤東的抗日策略得到更堅決的貫徹。
蔣介石也終于吐口“不會再有剿滅友軍之軍事”,十二條抗議雖然沒有實現。毛澤東從一種在很大程度上因為自己的判斷和指揮失誤而負出的重大損失中抬起頭來,得到了黨內同事們的支持而不是懷疑,這也讓他的自責減少而開始走出與國民黨破裂的雙敗危險。
如果說皖南事變前毛澤東還有若干可以商榷的決策,則之后他采取的政治上反擊的作法則肯定是絕對的英明。試想,如果堅持以牙還牙,最高興的應該是日本人,且國共之間的名義上的合作關系再也無法修復,且在國際國內,*人得到的同情也將淡化。更為緊要的是,縱使是日本人坐山觀虎斗,當時分散各地且以打游擊為主要作戰邏輯的*軍隊也沒有戰勝蔣介石的把握。
皖南事變大大地讓毛澤東尷尬了一把。不過,后來歸蔣介石尷尬了。毛澤東雖然損失了八千壯士,可在勢上勝了。
看過毛澤東遭受挫折的歷史故事的人還會看:
1.關于毛澤東的經典歷史故事
2.毛澤東歷史故事 毛澤東歷史故事精選
3.毛澤東小時候經典歷史故事
4.關于毛澤東的歷史故事精選
5.關于毛澤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