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歷史故事
從古至今,中華民族涌現出一批批革命英雄。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革命歷史故事,希望能幫到大家。
革命歷史故事篇一
20世紀初年,伴隨著反清革命的高漲,出現了批判辮子的高潮,很多青年厭惡地把辮子稱作“煩惱絲”。許多報刊都以辮子為題,揭露清政府的殘暴和喪失人性。鄒容在《革命軍》中把辮子列為反清革命的一個重要原因,斥責清廷強迫男人留辮子是“固我皇漢人種,為牛為馬,為奴為隸”。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將辮子納入反清革命,辮子的去留成了是否革命的標志。激進的革命黨人為表示獻身革命的決心,首先剪掉辮子,同時以剪辮相號召,呼吁投入革命。
1879年孫中山在檀香山讀書時就有不少人以辮子戲弄和欺負他,他異??鄲灪蛻嵟:髞碛腥藙袼舻艮p子,他卻理智地解釋道:“我們為剪辮的最后目的,應該大家聯合起來,等到全體的中國人都可剪辮子時,才把辮剪掉。若是一個一個地把發辮剪下,是不相宜的。”這是孫中山第一次以辮子相號召,鼓吹團結大多數民眾奮起反清。1895年廣州起義失敗后,由于“興中會”已經建立,反清的大旗已高高舉起,所以孫中山在11月20日由日本橫濱前往檀香山時,就在華僑馮鏡如的文經書院剪掉了辮子,以示決心把反清革命進行到底。
1902年,17歲的鄒容從四川來到了上海,為表示反清的決心,痛快剪掉辮子,乘船赴日留學。一到日本,鄒容就投入方興未艾的革命洪流,誓與一切邪惡勢力作斗爭。陸軍學生監督姚文甫行為不軌,發生奸情,他聯合張繼、王孝鎮、陳獨秀等人在晚上掌燈時分,闖入姚的住處,乘姚不備由張繼抱腰,鄒容按頭,陳獨秀揮剪,剪其辮子。一來抒發“割發代首之恨”,二則揭示剪辮的正義性,號召留學生革命反清。在鄒容眼里,“區區一辮發”事小,關系“種族存亡”事大。在鄒容等人的大力推進下,1903年拒俄運動的高潮中,黃興、陳天華、蔡元培、吳玉章、張繼、陳獨秀、秦毓鎏、許壽裳、韓強士等人都剪掉了辮子,發誓與清朝一刀兩斷,革命到底。
1902年魯迅赴日留學后,深深為鄒容等革命黨人的反清活動所感染,對辮子“深惡痛絕”,1903年他毅然決然剪掉了辮子。但一旦回國探親,還得做一條假辮子蒙混過關。所以,清末做假辮子生意興旺,頗能賺錢。魯迅后來回憶道:“我的辮子留在日本,一半留給客店里的一位使女作假發,一半給了理發匠。人是在宣統初年回到故鄉來了,一到上海首先得裝假辮子。這時上海有一個專做假辮子的專家,定價每條大洋四元,不折不扣。他的大名,大約那時留學生都知道。他也做得真巧妙。只要別人不留心,是很可以不出岔子的。但人知道你原來是留學生,留心研究起來,那就漏洞百出。夏天不能戴帽子,也不行;人堆里要防擠掉擠歪,也不行。裝了一個多月,我想如果在路上掉下來或者被人拉下來,不是比原來沒有辮子更不好看么?索性不裝了。”
革命歷史故事篇二
十二月黨人起義,是俄羅斯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革命事件。但是,在這個事件中,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一直在俄羅斯的大地上流傳,這段歷史的主角是十二月黨人的妻子們。她們用自己文弱的身軀,為自己的丈夫,為十二月黨人起義,也為俄羅斯的女人們,譜寫了一段美麗的傳奇。
1 825年12月,俄國具有自由主義思想的_批青年貴族軍官,受到法國啟蒙思想和法國革命的影響,也深受國內進步思想家的熏陶,逐漸形成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思想。他們為了反對沙皇專制制度、反對農奴制度,揭竿而起。因起義發生在12月,起義者被稱為十二月黨人。
但是,起義因準備倉促,指揮不力,且沙皇軍隊4倍于起義軍,起義遭血腥鎮壓。起義失敗后,大批十二月黨人被逮捕,5位領導人被處絞刑,31人判徒刑,120多位十二月黨人戴著沉重的鐐銬,被流放到遙遠的西伯利亞服苦役。這是一片野獸出沒、人跡罕至、荊棘遍野的蠻荒之地。在漫長的30年間,不斷有人因勞累疾病而死,但“在關鍵時刻,他們中無人會往后退”,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因何而來,更明白自己為何而活著!在困厄潦倒的處境中,他們一刻也不曾放棄斗爭。他們給家里人寫信詛咒黑暗的專制制度,揭露政府慘無人道的罪行。一時間,十二月黨人的書信在俄國各地被人們爭相傳抄,就像不滅的火炬,鼓舞著生活在黑暗和暴戾中的勞苦大眾奮起反抗。
這些信件,最直接地沖擊著他們的妻子們。身在莫斯科等城市的十二月黨人的妻子們,做出了一個大膽而勇敢的決定,她們要不遠萬里去西伯利亞,到丈夫的身邊去,為丈夫送去溫暖與體貼,送去精神的支柱!這些妻子大都是出生高貴的貴族女性。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后,沙皇命令他們的妻子與“罪犯丈夫”斷絕關系,為此他還專門修改了沙皇法律不準貴族離婚的法律:只要哪一位貴婦提出離婚,法院立即給予批準。
出人意料的是,絕大多數十二月黨人的妻子堅決要求隨同丈夫一起流放西伯利亞!迫于情勢,沙皇不得不答應了她們的要求。但政府緊接著又頒布了一項緊急法令,對她們作出了限制:凡愿意跟隨丈夫流放西伯利亞的妻子,將不得攜帶子女,不得再返回家鄉城市,并永久取消貴族特權。這一法令的頒行,意味著這些端莊、雍容、高貴的女性將永遠離開金碧輝煌的宮殿,告別昔日的貴族生活!
但是,她們沒有聽從沙皇的命令,也沒有被種種威嚇所嚇到,她們寧愿放棄都市中優裕的貴族生活,寧愿戴著腳鐐手銬被拿槍的衛兵押送著遠行。
在廣袤的俄羅斯大地上,在漫長的從莫斯科到西伯利亞的路程上,近百位俄羅斯貴族女性,演繹了一場最悲壯的頌歌。她們相信自己的丈夫是正義的,她們堅信自己的丈夫是勇敢的化身,她們為自己是他們的女人而驕傲,她們要像自己的丈夫那樣獻身正義的事業!
特魯別茨卡婭是她們中第一個到達西伯利亞監獄見到丈夫的女性。她后來這樣描述自己和丈夫相1會的情景: “謝爾蓋向我撲來,他衣衫襤褸,蓬頭垢面,一陣腳鐐的叮當聲使我驚呆了!他那高貴的雙腳竟然上了鐐銬!這種嚴酷的監禁使我立刻理解了他痛苦、屈辱的程度。當時,他的鐐銬如此激動了我,以致我先跪下來吻他的鐐銬,而后才吻他的身體。”
在十二月黨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之后的兩年時間內,他們的妻子也先后到達了那里,她們像自己的丈夫一樣堅韌不屈。
革命歷史故事篇三
公元前7年,漢成帝暴病而死,沒有留下子嗣。不久,他18歲的侄子劉欣被擁上帝位,后世稱之為漢哀帝。公元前8年,久病中的成帝曾有過一次大手筆的革新——對宰相制度做了重大調整,史稱“綏和改制”。
此次革新的主要內容是調整外朝丞相、御史大夫、太尉這“三公”的權位排序。按照西漢舊制,“三公”以丞相為首,御史大夫、太尉輔之。“綏和改制”之后,三公地位與權力彼此對等,遂成鼎立之勢。
但成帝在次年的突然去世,使得剛剛起步的“綏和改制”沒有產生應有的效用——改變元帝以來君權旁落,尤其是外戚橫跨內廷與外朝的畸形政治格局。哀帝劉欣雖然能夠洞察成帝的良苦用心,但奈何自己初承帝位,又是由藩國入繼大統,急需獲得長安實力派政治勢力的認可與支持,“綏和改制”自然也就只得不了了之。
哀帝在后世博得不小的名聲,大半源自他和同性密友董賢之間關于“斷袖”的那段風流公案。為后世所忽略的,則是哀帝實有重建武帝與宣帝時代君權至尊無上的“政治輝煌”的雄心,為此,哀帝與彼時當權的王氏外戚纏斗不休,并一度將王氏外戚在朝中的領軍人物罷職,甚至逐出京城。
但哀帝在公元前1年的早卒,令這一切如成帝的“綏和改制”一般都失去了意義。
看了革命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