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歷史故事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歷史故事,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有意思的歷史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有意思的歷史故事故事篇一
明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干了一件最有文化、也最沒文化的事情,就是刪節《孟子》,居然膽敢跟亞圣叫板。
此前20年,這位農民出身,造反起家,當過和尚,做過盜賊,對文明、文化、文人、文章懷抵觸情緒的皇帝,就曾經下令把孟子的牌位,從文廟里撤出來,取消其配享資格。滿朝文武慌了手腳,大家都是孔孟之徒,不執行命令不行,執行命令又感到極其荒唐。幸虧,欽天監的星象專家出來說話了。他說,熒行于惑,是天要發怒的先兆,陛下是不是有些什么政策舉措,讓上天感到不安了呀?
朱元璋愣住了,遲疑了。第一,他終究是個農民,而且是小農經濟社會下靠天吃飯的赤貧農民,因為靠天吃飯,從基因中就有這種對天的敬畏之心,別人是不敢對他發脾氣的,但老天爺要發脾氣,他還是不能不在乎的。第二,他雖然貴為天子,唯辟作威,唯辟作福,誰也奈何他不得,可是,他再偉大,再英明,他的命是掌握在老天手里的,閻王要你五更死,絕不留你到天明。所以,這位本質上的農民,讓步了,撤銷圣旨,總算讓孟夫子在祭孔時,可以分得一盤冷豬頭享用。
這位農民皇帝撤孟配享的鬧劇,在清人全祖望的《鮚琦亭集》中有所記載。
戰國時的孟軻,怎么會把明朝的朱元璋得罪了,當時沒有人敢試探一個究竟的。哪敢啊,弄不好是要掉腦袋的。到了洪武二十二年,距離撤享20年以后,滿朝上下,早把此事忘得干干凈凈。沒料到,小人之記仇,真到了“此恨綿綿無絕期”的地步,他對亞圣的憎恨情結,不知怎么搞的,又一次地神經質起來。這回好,朱元璋下令,索性取締《孟子》這本書,人們終于明白,孟夫子是因為什么招他的恨了。
有意思的歷史故事故事篇二
秦始皇在中國建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在我國歷史發展長河中,樹立起一塊新的里程碑,其功績是偉大的。但是,秦始皇橫征暴斂,農民被迫把收獲物的三分之二上交賦稅,還要負擔沉重的遙役,被征去修阿房宮、陵墓、筑長城達200多萬人。秦始皇的暴政,給自己種下了覆滅的惡果。
離奇身世
戰國末期,各國之間的爭斗異常激烈。秦是當時的七雄之一,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聽取了范雎“遠交近攻”的戰略,把進攻的矛頭先對準了鄰近的韓國和魏國,而和較遠的趙國聯合。遵照當時的慣例,兩國互換人質以示真誠。秦國派到趙國的是秦始皇的父親子楚,子楚是秦昭王的孫子,即太子安國君(秦始皇的爺爺)的兒子。子楚的母親夏姬不被安國君寵愛,子楚又在安國君二十多個兒子中排在中間,不是長子,所以地位很低,挑選人質時便選中了他,于是他便作為人質送往趙國居住。
當時,陽翟有個叫呂不韋的大富商經過趙國國都邯鄲時,遇到了子楚,呂不韋是個善于投機鉆營的人,一遇到子楚便覺得“奇貨可居”,打起了要利用他來賺取功名利祿的算盤,于是便傾心結納。子楚身在異國他鄉,備感孤獨寂寞,現在竟有人如此關心自己,不僅令他感激萬分,于是兩人漸漸成為好朋友。
有意思的歷史故事故事篇三
明神宗萬歷朝后期,皇帝昏庸無道,朝廷腐敗,民不聊生。遼東沿海倭寇趁機勾結中原不法之徒里應外合,打家劫舍,占領州郡,騷擾我國臨海城市。這時,抗倭大將戚繼光已經去世,無人領兵抗擊倭寇。當朝宰輔葉向高十分憂慮,多次上書皇帝要求選將派兵,但皇帝都置之不理。
就在葉向高一籌莫展之時,被分到翰林院的新科狀元唐慶之竟然毛遂自薦要去剿匪。消息一傳開,頓時滿朝嘩然。要知道唐慶之弱不禁風,手無縛雞之力,剛當上狀元夸街游行之時竟然從馬上掉了下來,一時被傳為笑談。如此一介書生竟然放著好好的翰林不做,而要去剿匪,真是老壽星上吊——嫌命長了。誰知萬歷皇帝竟然不假思索就同意了唐慶之如此“荒唐”的請求,委任他為左都督,命他到遼東剿滅倭寇。群臣聞聽是哀嘆不已,心說唐慶之這一去是兇多吉少啊。唐慶之臨行前,葉向高是千叮嚀、萬囑咐,讓他一定多倚重遼東的將領,唐慶之含笑答應。
半個月后,唐慶之到達遼東駐軍地遼陽。副將于漢榮聽說新都督到來馬上出來迎接。
這于漢榮是戚家軍舊部,戚繼光去世后,他被派到遼東輔佐抗倭,但因主將無能,他一直不得升遷。當他看到文弱的唐慶之時,不禁從心里有點瞧不上,心說朝廷無人,竟派個書生來抗倭,老百姓又該倒霉了。唐慶之看出于漢榮的心思,只笑了笑沒說話。
第二天,唐慶之和于漢榮率領一百騎兵外出巡視。一行人來到一個名叫藤峽口的地方,前面道路狹窄,道路兩旁都是水田,只見上百名書生打扮的人跪在路旁,他們見了唐慶之就說:“我們受賊人侵擾,生活十分困苦,今天總算老天有眼,派大人來解救我們,大人之名,如雷貫耳,這是我們百姓的福分呢,我們愿意做大軍先鋒,為大軍領路消滅賊人。”
于漢榮正要上前攙扶眾書生,唐慶之卻大聲怒喝:“你們這些賊人,竟敢蒙騙本官,統統給我拿下斬首。”于漢榮有些遲疑,但主將的命令不得不聽從,馬上抽出腰刀率士兵包圍了這些人。這些書生一看不好,馬上跳了起來,從袖中抽出藏好的兵器與唐慶之的騎兵戰到一起,按說騎兵打步兵應該占優勢,可這些騎兵平時養尊處優慣了,竟然被這些人突圍了出去。唐慶之看著逃走的敵人連連搖頭。
巡視歸來,唐慶之找于漢榮商量抗倭事宜。經過今天這件事,于漢榮對唐慶之刮目相看,只是他不明白唐慶之是如何識別出賊人的,唐慶之說:“道理很簡單,于還記得藤峽口前地勢如何嗎?”
于漢榮恍然大悟:“哦,對了!藤峽口前明明有一塊平地,他們卻偏偏在狹窄之處迎接我們,大人因此心生懷疑,是不是?”
唐慶之點頭:“于不愧是戚的手下,一點就通。我發現他們目光游離不定,便更加肯定。”
于漢榮沒想到唐慶之心思如此細密,十分欽佩,便真心實意地為唐慶之出主意,他建議說:“遼東的士兵久疏戰陣,并且因為不是本地人,不會為抗倭賣命,不如效仿戚繼光從當地百姓里面招兵,重組軍隊。”
唐慶之認為有道理,于是張榜發文招募士兵。深受倭寇之苦的百姓聽說唐慶之識破倭寇詐降的伎倆,認為他是可以信任的,因此報名參軍十分踴躍,最后招募勇士八千人,號稱唐家軍。
唐慶之又把當地婦孺組織起來,讓他們和唐家軍一起訓練,為鼓勵士兵和百姓早出成績,唐慶之用銀子作箭靶,誰射中銀子銀子就歸誰所有。有過失的人也可射箭,射中便免除處罰。頭一次聽說這種訓練方式,百姓很興奮,射箭水平大增。后來射中銀子的人越來越多,唐慶之又將箭靶改為厚而小,但銀子的重量依舊。久而久之當地軍民尚武之風大盛。軍隊訓練成熟后,唐慶之又制定了嚴格的軍紀,使唐家軍成了一支紀律嚴明的鐵軍。
之后,唐慶之接到線報,倭寇正在某地搶掠,還沒等他趕到,倭寇早就逃之夭夭了。唐慶之和于漢榮意識到軍隊內部一定有奸細,但奸細藏得很隱蔽,很難把他找出來。幾次出擊,都無功而返。
唐慶之受到了上級的責備,限令他三個月內消除倭患,否則革職查辦,軍隊里也有人偷偷埋怨唐慶之無能。唐慶之因此事一籌莫展,竟然急得臥病不起。于漢榮等人前來探視,他都推辭不見。
第二天,屬下們又來探病,唐慶之才勉強起來,說:“我這幾天生病,胃口不太好,想吃點野味開開胃,你們愿不愿意跟我出去打獵?”
屬下們雖然嘴上答應,可心里卻說:“我們的不想著怎么剿匪,竟然還有心思打獵。”
于漢榮看著虛弱的唐慶之勸說道:“身體不好,還是以休養為重吧?”唐慶之向于漢榮使了個眼色,于漢榮覺得唐慶之必有深意,便不再說什么。
一行人出了遼陽城,唐慶之的病突然好了大半,一路上圍捉野鹿、野兔,都是身先士卒,雖然他騎馬射箭本領不高,但玩得很是高興。有了收獲的將士們也是歡呼不斷。天色漸漸暗了下來,部隊也越走越遠,已經遠離遼陽了。有將領想提醒唐慶之,但看到他興致那么高,便沒敢說什么。
等走到造陽之地,天已經完全黑下來了。剛才還興高采烈的唐慶之忽然嚴肅起來,拔出腰間佩劍,臉色突然一變,厲聲說道:“所有將士按戰斗陣列排開,任何人不準發出聲音,違令者,斬!”這時,將士才明白唐慶之根本不是來打獵的,都不敢怠慢,馬上按陣列排開。
唐慶之又叫過于漢榮,與他耳語幾句,于漢榮不住地點頭,轉身帶上一隊人馬迅速離開了。
這時,上千名倭寇正在距造陽不遠的一處所在狂歡,慶祝他們搶劫成功。正當他們喝得醉醺醺的時候,忽聽南面一陣吶喊之聲,滿山遍野都是火把,看樣子來了不少明朝士兵。倭首驚慌失措,馬上向北撤離。倭寇們帶著酒意慌忙逃竄,誰知沒走多遠,來到一處隘口,一片漆黑,十分寂靜,狡猾的倭寇感覺不對勁,正要改變方向,忽聽一聲:“放箭!”頓時箭如雨下,擠在狹窄通道上的倭寇措手不及,無處躲閃,死傷無數。這些匪人互相踐踏,哭爹喊娘,如同喪家之犬。他們沒跑出幾步,又有一隊明軍掩殺過來,為首的正是于漢榮,隘口里面埋伏的則是主將唐慶之。幾次撲空的唐家軍早就憋了一肚子氣,個個奮勇殺敵,倭寇此次戰役幾乎全軍覆沒。有幾個逃出的倭寇也被當地百姓打死。原來,于漢榮率少部分人馬在南面虛張聲勢,就是為了把倭寇引到隘口這個唐慶之設伏的地方。
這一仗唐家軍大獲全勝,將士們打完仗才明白唐慶之為防止消息泄露,故意裝病。唐慶之命令把匪首的尸體肢解后掛在城墻之上,血淋淋的尸身旁貼出告示:凡通匪者只要前來自首,既往不咎;否則,一經查獲,定斬不饒。那些奸細的家人很害怕,紛紛勸說走錯路的親人棄暗投明。很快,當地奸細紛紛前來自首。部分奸細也被檢舉出來,唐慶之再也不用擔心奸細走漏消息了。遼陽終于消除了全部奸細。
唐慶之知道倭寇一定不甘心失敗,還會卷土重來,因此他比往日更加辛苦地視察防衛,訓練士兵。通過視察,唐慶之發現金州衛金線島西北的望海堝,地勢高,視野廣闊,是往來各島的必經之地,位置很是險要,于是就在此處修筑了城堡,設立了瞭望臺。
這天,天氣陰沉,大霧彌漫,唐慶之得報,隱約有船只直逼望海堝,但看不出有多少船只。唐慶之沉吟片刻,下令出城迎敵。很快,五百多倭兵靠岸登陸,這些倭寇很是驕橫,殺氣騰騰,就像進入無人之境。突然,“咚”的一聲炮響,一直埋伏的唐家軍士兵排山倒海般沖了出來,從兩翼包夾了倭寇,倭兵再次大敗,橫尸山野。
戰斗即將結束,忽聽倭角齊鳴,又有大批倭寇如潮水般涌來,倭寇頓時占了上風。倭首認出帥字旗下的唐慶之,下令倭寇集中兵力,誓要拿到唐慶之的人頭。雖然明軍拼死抵抗,但還是擋不住敵人的大舉進攻。就在明軍節節敗退之時,突然,一只冷箭射向了唐慶之,只聽唐慶之“哎呀”一聲跌倒在地。于漢榮一看不好,立即命令保護唐慶之撤退,但兇殘的倭寇緊隨而至,經過一場激戰,倭寇占領了唐慶之修筑的城堡。占領城堡后,倭首洋洋得意,心想這唐慶之不過如此,剛才那一箭不死也廢了,沒了主將看明年怎么辦。
可匪首的得意勁還沒過去,只聽見城外炮聲不斷,探子來報,明軍已經把城堡包圍了。匪首急忙登上城樓往外觀望,發現明軍里三層外三層把望海堝城堡包圍得水泄不通。匪首明白,若此時沖出去,必死無疑,再一檢查,發現整個城堡里沒有一粒糧食,這才知道中了唐慶之誘敵深入之計,知道了唐慶之的厲害。可是他不明白唐慶之受了重傷,是誰在指揮軍隊。
此時,城墻下,一桿帥字旗從隊伍中緩緩升起,旗下一白袍穩坐馬鞍頭,正是唐慶之。原來那只箭只是緊貼著唐慶之身體飛過,他只受了皮外傷,為了誘敵深入,故意假裝中箭。這時,于漢榮等人請求沖入城堡消滅倭寇,唐慶之卻堅決不答應,并下令只準包圍,不準進攻。天色漸晚,城內倭寇連累帶餓,已經精疲力竭。這時唐慶之在下面派人喊話勸倭寇投降。倭首發現西面的明軍比其他三面要少許多,認為明軍人數不足,且西面地勢陡峭,不容易撤退,所以唐慶之才派了少數人馬。堅持不住的倭首下令趁天黑從西面突圍。結果當全部倭寇沖出城沒多遠,就被以逸待勞的唐家軍主力部隊包圍。倭寇再次中了唐慶之的計策。倭寇們知道大限將至,于是紛紛投降。
倭首不甘心失敗,奮力率部分親信殺出了重圍,一直沖到停船的海邊。看著近在眼前的船只,倭首松了口氣,誰知他們剛剛下到水中,還沒有靠近船只,只聽“咣咣”一陣鑼響,船上突然萬箭齊發,又累又餓的賊寇在水中躲閃不及,慘叫聲不斷,幾乎全被射死或溺死在水中。原來于漢榮早就在此埋伏多時了。
戰斗結束了,將士們問唐慶之開始為什么讓敵人進城,唐慶之說:“敵人明知我軍在此駐守還敢進犯,說明他們擺明了就想拿下城堡,所以我們要避其鋒芒。”又有將士問包圍了城堡為什么不馬上進攻反而要空出西面,唐慶之笑了笑說:“看來你該讀一下兵書了,所謂‘圍城必缺’,我們若進攻,敵人必會死守,只有留下出路,才能誘使他們鋌而走險。”將士們嘖嘖稱贊不已,說沒想到狀元公還熟讀兵法。唐慶之卻說:“值此亂世,空讀死書有何用?我仰慕的正是漢代投筆從戎立功西域的班超呀!”眾人贊嘆不已。
倭寇兩次大敗,再也不敢輕易入侵,書生唐慶之因此名揚四海。
看過有意思的歷史故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