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歷史故事
康熙帝是中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wèi)者,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康熙歷史故事,希望能幫到大家。
康熙歷史故事篇一
相傳康熙皇帝得了一種怪病,宮中御醫(yī)把所有的名貴藥材都用遍了,就是不見病情好轉,他一怒之下停止了用藥。
這天,康熙獨自出宮微服夜游,來到一條街上,發(fā)現有一個小藥鋪。此時,已是夜深人靜,小藥鋪里卻燈火通明,還聽到那里傳來讀書聲。康熙心想,宮中御醫(yī)不過是一些庸才,沒有什么真本事,真正的人才還是在民間。自古道小藥鋪內有人參,我何不來這里看看?于是,康熙便上前敲門。
進屋后,康熙見一個四十多歲的人正在燭光下夜讀,猜想,他一定是這小藥鋪的郎中了。郎中見有來客夜訪,便問:“閣下深夜造訪有何見教?”康熙說:“深夜登門,多有冒昧。只因我得一怪病,渾身發(fā)癢,遍體起紅點子。不知是何原因?請了好多名醫(yī),都沒有治好,先生能不能給看一看?”郎中說:“好,請你脫去上衣,讓我看一看。”
康熙脫去上衣,郎中只看了一眼便說:“閣下不必擔心,你得的不是什么大病。只是你平日吃山珍海味太多了,再加上長期吃人參,火氣上攻,因此起了紅點子,以致發(fā)癢。”
康熙問:“此病能根治嗎?”
郎中很肯定地說:“不難。只要用些藥就會好的。”說著,便伸手抱起木架子上的一個罐子,鋪開一個包袱,把罐子里的藥全部倒出來,足有七八斤重。
康熙不覺一愣,說:“先生,這么多藥,我一次要吃多少才行?”
郎中笑道:“這是大黃,不是讓你吃的。你拿回家去,用這八斤大黃,煮水百斤,放入缸內,等水溫適中,便入缸洗浴,少則三次,多則五次,即可痊愈。”
康熙心想,宮中御醫(yī)那么多奇方妙藥都不管事,莫非他這不值錢的大黃能治好我的病?郎中見康熙面有疑色,便笑著說:“閣下請放心,我決不會訛你錢財,這藥你先拿去一用,治不好病,我分文不收。”
康熙說:“好,若能治好我的病,定有重謝。”康熙回到宮中,按郎中所囑,如法洗浴。果然,他下到浴缸中,就頓時覺得渾身清爽、舒服,妙不可言。連洗三遍之后,竟然全身不癢,再一細看,身上的紅點子一個也沒有了。
康熙十分高興,第四天又微服來到小藥鋪。郎中一見康熙面帶笑容便知他的病全好了,于是故意說:“閣下今天是送藥錢來的?”
康熙說:“正是。先生,你說要多少錢?”
郎中哈哈大笑:“見笑了,那天晚上見你半信半疑,我才故意說治不好病分文不收,如今病好了還是分文不收。我見你氣宇非凡,只想跟你交個朋友罷了,請問,閣下尊姓大名?”康熙微微一笑:“學生姓黃,字天星,一介書生。”
郎中一聽高興地說道:“我叫趙桂堂,也是一個窮書生。父親立志讓我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可誰知天不遂人愿,多次名落孫山,如今只好在京城開一個小藥鋪,一面行醫(yī),一面攻讀,希望有朝一日能來個魚躍龍門。”
康熙說道:“趙兄,常言說,榜上無名,腳下有路。依你高超的醫(yī)術,我可以力薦你進宮擔任御醫(yī),豈不是魚躍龍門了嗎?”
趙桂堂笑了笑說:“你錯了。我以為,行醫(yī)者應為普天下百姓著想,為他們排憂解難。進皇宮當御醫(yī),盡管享盡榮華富貴,可不能為天下老百姓治病,非我所愿,醫(yī)有何益?”
康熙一聽,不禁說:“趙兄的德才令我佩服之至。仁兄,請恕我直言,既然你屢考不中,何不安下心在醫(yī)道上大展前程?”趙桂堂說:“我也是這么想呀,只是行醫(yī)也非易事,我沒有這么多的本錢,空有淩云之志,也難有大的發(fā)展前程。老兄,你若日后發(fā)了大財,資助我一把,幫我建一座大藥堂,也算我沒有白給你看一次病。”
康熙一聽毫不猶豫地說:“若真要建藥堂,叫什么名字好呢?就叫同仁堂吧,你看這個名字怎么樣?”
趙桂堂見他當真,便笑著說:“剛才我是一句玩笑話,你莫當真。再說,建大藥堂需一大筆錢,誰知道你何時才能發(fā)大財呢?這是云彩邊上的事,遠著哩。”
康熙說:“眼下不妨試試。”說著從桌子上拿起筆來,順手寫了一張字條,又蓋上印章,然后說:“趙兄,明天你到內務府衙門去一趟,那兒有我的一位朋友,說不定真能管事。”說完,告辭而去。趙桂堂看著匆匆離去的黃先生,心想這還是個怪人呢。
康熙說:“正是。先生,你說要多少錢?”
郎中哈哈大笑:“見笑了,那天晚上見你半信半疑,我才故意說治不好病分文不收,如今病好了還是分文不收。我見你氣宇非凡,只想跟你交個朋友罷了,請問,閣下尊姓大名?”康熙微微一笑:“學生姓黃,字天星,一介書生。”
郎中一聽高興地說道:“我叫趙桂堂,也是一個窮書生。父親立志讓我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可誰知天不遂人愿,多次名落孫山,如今只好在京城開一個小藥鋪,一面行醫(yī),一面攻讀,希望有朝一日能來個魚躍龍門。”
康熙說道:“趙兄,常言說,榜上無名,腳下有路。依你高超的醫(yī)術,我可以力薦你進宮擔任御醫(yī),豈不是魚躍龍門了嗎?”
趙桂堂笑了笑說:“你錯了。我以為,行醫(yī)者應為普天下百姓著想,為他們排憂解難。進皇宮當御醫(yī),盡管享盡榮華富貴,可不能為天下老百姓治病,非我所愿,醫(yī)有何益?”
康熙一聽,不禁說:“趙兄的德才令我佩服之至。仁兄,請恕我直言,既然你屢考不中,何不安下心在醫(yī)道上大展前程?”趙桂堂說:“我也是這么想呀,只是行醫(yī)也非易事,我沒有這么多的本錢,空有淩云之志,也難有大的發(fā)展前程。老兄,你若日后發(fā)了大財,資助我一把,幫我建一座大藥堂,也算我沒有白給你看一次病。”
康熙一聽毫不猶豫地說:“若真要建藥堂,叫什么名字好呢?就叫同仁堂吧,你看這個名字怎么樣?”
趙桂堂見他當真,便笑著說:“剛才我是一句玩笑話,你莫當真。再說,建大藥堂需一大筆錢,誰知道你何時才能發(fā)大財呢?這是云彩邊上的事,遠著哩。”
康熙說:“眼下不妨試試。”說著從桌子上拿起筆來,順手寫了一張字條,又蓋上印章,然后說:“趙兄,明天你到內務府衙門去一趟,那兒有我的一位朋友,說不定真能管事。”說完,告辭而去。趙桂堂看著匆匆離去的黃先生,心想這還是個怪人呢。
康熙歷史故事篇二
傳教士想要將自己的教義傳揚出去,最好的辦法便是通過朝廷,當時很多傳教士便是用這個做法宣傳了自己的教義,南懷仁自然也不例外。而南懷仁的能力不僅僅在傳教這一塊,他精通歷法,并且會造火炮,所以得到了康熙的重視,成了當時欽天監(jiān)的負責人,官職是正二品。從這方面也可以看出康熙對南懷仁的重用。
康熙與南懷仁之間純粹是君臣關系,康熙因為南懷仁的能力重用他,而南懷仁也將他的一身本事貢獻給了清朝廷,雖說的貢獻要更勝南懷仁,但是南懷仁卻更為受寵,在南懷仁死后,康熙不僅僅厚葬南懷仁,還賜了“勤敏”這一謚號給南懷仁,可以說南懷仁是唯一一個被皇帝賜了謚號的傳教士,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康熙對南懷仁的重視。而且南懷仁死的時候,康熙也十分惋惜,他覺得南懷仁歷法治理方面特別好,南懷仁的逝世是非常遺憾的。康熙與南懷仁可以說一個是君,一個有才,康熙看中了南懷仁的能力,從而重用南懷仁,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康熙與南懷仁之間的關系可以說是伯樂與千里馬之間的關系。康熙與南懷仁二人一個慧眼識人,一個兢兢業(yè)業(yè)為清朝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康熙歷史故事篇三
康熙年間,戰(zhàn)亂頻繁,康熙急需要破壞力強的重武器,所以命令南懷仁制作便于運輸攜帶的大炮,制作成功之后還要親自檢驗效果。南懷仁接到命令之后便致力于研究,最后終于成功的發(fā)明了一款紅衣銅炮,不僅相對比較親遍,火力也比較足。康熙在盧溝橋試驗之后也覺得非常滿意,所以便讓南懷仁著手投入生產。
而之后生產的幾百門炮也在康熙評定三藩之亂的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因為這一發(fā)明,康熙對南懷仁逐漸重用,任命南懷仁為工部侍郎,官至正二品,可以說是位高權重。可以說南懷仁在清朝廷中開始占據重要地位也是因為這一門火炮的發(fā)明,如果沒有這一次的立功,很可能南懷仁的才能便被埋沒,或者推遲一段時間才能被發(fā)現。
康熙南懷仁紅衣銅炮雖然說的是一則故事,但是這則故事所表達的確實康熙為什么重用南懷仁,以至于南懷仁逝世康熙都特別惋惜甚至追加封號的原因。從這一則故事也可以看出南懷仁的能力確實非常高,畢竟當時造火炮的條件非常坎坷,能夠幫助南懷仁的人才在中國也非常少,在這樣的情況下,南懷仁依舊制造出了康熙滿意的火炮,不得不說康熙對他的重用也并不奇怪。
看了康熙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