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歷史故事
有沒有一些冷門有趣但又深刻的歷史故事?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有趣歷史小故事,希望能幫到大家。
有趣歷史小故事篇一
清代合州有一個士子,本是個紈绔子弟,那年參加縣上的初試,他自己根本未到考場,而是出錢雇了個槍手代他答卷,結果高居榜首!這廝不通文墨,貪玩厭學,在童生中是人人皆知的。故名次一公布,眾人便鼓噪起來。但鼓噪歸鼓噪,在隨之而來的由縣令親自點名的考試中,這廝又買通縣令的聽差,借他之手將考卷傳遞給場外的槍手。四場下來,他仍名列第一!考生們料定其中必定有詐,紛紛要求縣令親自對他面試一場。
作弊奇聞縣令接受了他們的建議,首先將該生驗明正身,又渾身上下搜了個遍,然后關入一間密室。接著,縣令擬好題目,親自送到他的手中。出門后,又將密室反鎖,把差役隨從盡數趕走。
時過半晌,縣令獨自進屋查驗。只見該生正伏于桌前閉目凝神,雙唇微動,作沉思吟哦狀;再看試卷,卻整潔如初,尚未下一字。問他,則答道:“一向習慣了先打腹稿。現在文章的格局已成竹在胸,只是字句還略欠斟酌,所以沒有忙著下筆。”縣令見他神情坦然,一副穩操勝券的樣子,便出門等候,但看管得更加嚴密,禁絕任何人靠近密室,連茶水也不準送進。
又過了半晌,縣令再次進房查看,見其早已完卷,正翹首而待。取卷細閱,覺得洋洋灑灑,辭采飛揚,內容充實,行文暢達,堪稱上乘之作。縣令不禁嘖嘖連聲,大加贊賞,于是敲定他為第一,還將他的文章張貼于縣衙門墻上供人閱賞。眾考生見狀,個個詫異萬分,但因不知就里,也奈何不得。
事情過了許久,方才慢慢有風聲露出來——這廝仍是借助差役作的弊!
原來,早在縣令命題時,差役已將試題漏給了場外的槍手。到縣令第一次進屋審視時,槍手的文章已脫稿交付差役,偷貼在了縣令的背上!等縣令轉身出門時,這廝便隨步上前將答卷揭下。縣令當時不知,還當其是講客套,起身送自己,故還推辭勸勉道:“不必過分拘禮,還是抓緊時間完卷吧!”待縣令再次返回探視,他早已將文章謄于試卷之上了。
有趣歷史小故事篇二
光緒年間,四川洪雅縣的賴縣令正在后堂陪著姨太太閑聊,忽聽衙門口有人擊鼓鳴冤,他一把推開姨太太,懶洋洋地起身穿衣戴帽,前去升堂。
賴縣令踐約衙役將喊冤人帶上堂來,賴縣令仔細一看,卻是個年輕女子,她全身穿著雪白的孝服,生得五官端正,臉上滿是淚痕。賴縣令威嚴地問:“告狀的就是你嗎?你狀告何人?”女子回答道:“民女告的是生身父親!”
“哦?”賴縣令愣了一下,然后把驚堂木一拍,“混賬!自從盤古開地天,哪有女兒告父親的!你叫什么名字,因何告你父親?”女子哭著說:“民女楊奉貞,嫁夫汪大江,我夫是木匠。我倆成親后感情甚好,誰料我父親嫌貧愛富,逼迫民女離婚再嫁,我不從,他竟將砒霜放在酒里,毒死了我的丈夫!”
楊奉貞訴罷,號啕大哭,賴縣令一下子愣住了,等回過神來,他也有些憤憤不平:哪有這樣的岳父,竟狠心毒死自己的親女婿,手段也太殘忍了!不怪這女兒要來告狀,親夫被毒死,冤仇不共戴天哪!他正要從簽筒里抽簽喊“傳被告”,可突然想到:不對!這女兒告生身之父的狀,我怎能準?要是準了,豈不是違背了五倫,大逆不道,我這個縣令還能當嗎?于是伸向簽筒的手又縮了回來,并且又一次拍響了驚堂木:“楊奉貞!你可知道,天下之人無不是父母所生,你狀告父親,是違背五倫,大逆不道的,本縣豈能準你的狀!”
大堂兩邊那些衙役,手持刑具齊聲喝起堂威,嚇唬楊奉貞。楊奉貞為夫申冤心切,毫不畏懼,哭著喊道:“人命關天,你縣大老爺就不管了?”
賴縣令頑固地說:“女兒告父,是以下犯上,本縣就是不準你的狀!”
楊奉貞收住眼淚,斬釘截鐵地說:“縣里不準,我告到府里,府里不準,我告到省里,省里再不準,我就上京告御狀,我就不信人命大案沒有人管!”
賴縣令惱怒地說:“女兒告父親,你就是告到皇上那里,也不會準你的狀!”
楊奉貞兩眼圓睜,盯住賴縣令:“我要是告得準怎么辦?”
賴縣令把公案一拍,大聲喝道:“要是有人準了你的狀,本縣就從你的褲襠下邊鉆它二十四個來回!”說罷袖子一甩,退進后堂去了。
楊奉貞離開洪雅縣,來到嘉定府上告,果然如賴縣令所料,知府拒不受理。楊奉貞又告到四川省按察司,臬臺大人也駁回了狀子。楊奉貞氣紅了眼,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真的上北京告御狀去了。
說起告御狀,卻又談何容易!從四川到北京,千里迢迢,一個年輕女子,又孤身一人,一路上要冒多少風險,但是楊奉貞夫妻情深,仇恨毒如蛇蝎的生身之父,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一定要為死去的丈夫報仇申冤!她不怕天遙地遠,歷盡千辛萬苦,硬是從洪雅縣一路走到了北京城。
要想告御狀,得冒更大的風險。皇帝的鑾駕出來,幾千人前呼后擁,一個個都帶刀如臨大敵,一旦發現有人擋駕,格殺勿論!但楊奉貞既已置生死于度外,什么也不怕了。
這天下午,她看見一頂八人大轎,前邊鳴鑼開道,后邊上百人相擁而來,便頭頂狀紙,跪地喊冤。轎中人吩咐收下狀紙,將楊奉貞暫時關押,聽候處理。
事有湊巧,這轎中人不是皇上,卻是恭親王奕?。奕?接了狀紙后,進宮啟奏了慈禧太后。慈禧聽說是民女喊冤,很不耐煩,但奕?一番話卻打動了她:“區區民女喊冤,本不應驚動太后,但四川遠離京城,老佛爺正可借以宣揚圣德,使邊遠府縣,都知仰太后恩德!”慈禧一聽,覺得如此看來倒也不失為一樁美事,就吩咐道:“你明日將那民女帶來見我!”
楊奉貞被帶進皇宮,跪倒在地哭訴了冤情。女人總是容易同情女人,何況慈禧別有用心。她賜楊奉貞在一個玉石小凳上坐下來,慢慢訴說,聽完后她問:“你告的是生身之父,伸的是丈夫之冤,我且問你,人倫之中,是父親還是夫親?”
楊奉貞回答得很巧妙,她說:“在民女看來,穿衣見父,脫衣見夫,親父狠毒,害死親夫,民女懇求太后依法處理!”慈禧一聽,這民女說得倒也合情合理,便笑道:“我把你座下的這個玉石小凳賞賜給你,你把它帶回四川,自有人為你申冤!”
楊奉貞帶著御賜板凳出宮,回到旅店還沒坐穩,就被在京城做官的四川人圍了起來。因為他們的官場消息很靈,聽說太后親自接見了楊奉貞,并御賜玉石板凳,一個個都爭著上前奉承討好,各官員府第還爭相打著轎子,來抬楊奉貞和玉石板凳回四川,以博得慈禧太后的歡心。
轎子到了成都,總督大人親率文武官員迎接參拜,臬臺大人親身來向楊奉貞道歉,嘉定知府也早早地派師爺前來謝罪,并跟著轎子前往洪雅縣,這件事轟動了整個四川省。
楊奉貞坐著轎子回到洪雅縣城時,賴縣令早已把毒死她丈夫的兇手——她的生身父親抓進了監牢。但是,賴縣令卻被一件心事攪得坐立不得安寧。
什么事呢?就是他當初在公堂上,對楊奉貞許下的承諾——“鉆褲襠”。他怎么也沒有想到,這女子真的告準了,而且準的是御狀,若是這女子真要我去鉆她的褲襠,還要鉆二十四個來回,這光羞也把人羞死了!
到了晚上,賴縣令弄了一桌好酒好菜,招待府里來的師爺,喝到半醉,師爺問道:“賴大人愁容滿面,還有什么心事,那殺人兇手不是已經抓起來了嗎?”賴縣令聽了,長嘆了一口氣,就把心事對師爺說了,誰知師爺聽后,反而開心地哈哈大笑起來:“我說賴大人,你既然開了口,而且又是在公堂之上,想賴賬那是不行的,你就準備鉆吧!”
師爺的話,直讓賴縣令把臉都憋成了豬肝色,他結結巴巴地說:“我……我是正兒八經的七品知縣,朝廷命官,怎能鉆一個婦人的褲襠?這……這成何體統!”
師爺卻自顧自地呷了一口酒,依舊笑嘻嘻地說:“賴大人,你著急的不過是在大庭廣眾之下,一個七品知縣,一個縣的父母官,去鉆民女的褲襠有點難為情,其實呢,楊奉貞這次被召入宮,老佛爺親自接見,又御賜玉石板凳,圣恩非同小可!她回到成都,總督大人親率藩臬道府各位大人迎接禮拜,也真乃身價百倍!你賴大人就在她的褲襠下,鉆二十四個來回有何不可?”
“這……”賴縣令畢竟老實,被師爺捉弄來捉弄去,竟急得汗水直流。師爺見賴縣令也被捉弄得差不多了,就夾了——筷子菜放在嘴里,慢悠悠地說:“要是賴大人真不愿意去鉆褲襠,我倒有個辦法!”賴縣令一聽,好比死里逃生一般,連忙問道:“什么辦法?”師爺卻不肯說,只是催促:“來來!快喝酒,快喝酒!”賴縣令忍不住懇求再三,師爺才開口道:“我說了出來,賴大人拿什么來酬謝呢?”賴縣令拍著胸脯保證:“只要老兄救得小弟不丟人出丑,愿奉白銀一千兩表示謝意!”
師爺這才將嘴巴伸到賴縣令的耳朵上,嘀咕了幾句,賴縣令頓時眉開眼笑起來,口中連稱:“先生不愧是諸葛孔明再世,此計甚妙,太妙了!”
過了幾天,賴縣令寫了個呈文,請求為楊奉貞建一座貞節牌坊,以表彰其不畏艱難、為夫申冤的壯舉,上峰哪敢怠慢,當即批準了這個呈文。
賴縣令命人找來工匠,就在大街之上,建起了一座楊氏牌坊。其實這座牌坊的真正用途,卻是賴縣令為自己安排的,自己每從牌坊下走一次,就相當于鉆了一次楊氏的褲襠,這樣既兌現了自己的諾言,又不失官場的體面,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有趣歷史小故事篇三
明嘉靖年間,金州城里有個叫王大年的小偷,由于入行不久,技藝不嫻熟,又兼獨自作案,缺少照應,因此,十次作案有九次被抓,每次被抓,都是先被主家暴打一頓,再送到官府。這天,他偷竊時再度失利,半年之后,他被放了出來,出了監獄的大門,在一個偏僻的山坳前,張大年看到了讓他目瞪口呆的一幕!
失傳的賊藥不遠處,一位銀發老者手拿一根粗大的木棍,正在暴打跪在地上的兩個光著膀子的年輕人。老者手里的木棍“噼里啪啦”雨點般地落在兩個人的身上。可奇怪的是兩個年輕人雖然嘴里大呼小叫,但身上并無明顯的傷痕。大約打了有半個時辰,老者打累了,這才隨手丟掉木棍,揮手叫起地上的兩個年輕人,揚長而去。
王大年大感詫異,剛才那頓暴打要是換了自己,就是不被打殘廢了也得脫層皮,可那兩個年輕人挨完打,竟然像沒事人一樣,這里面難道有什么蹊蹺?他不由自主地想,要是自己弄清楚并掌握了其中的秘密,以后再行竊時,不就不怕打了嗎?想到這里,他沒有猶豫,立即悄悄跟了上去。
酒后吐真言
他不遠不近地跟著那3個人,直到他們走進一所宅院。知道他們住在哪里之后,只要有時間,他就在那所宅院附近轉悠。這天,他看到兩個年輕人中的一個獨自走了出來,工夫不大,那個年輕人提著酒肉從原路回來了。這時,一個黑臉大漢突然奪了年輕人左手中的肉,扭頭就跑。年輕人一愣,脫口而出:“抓住他!”見黑大漢跑到王大年身邊,王大年伸出一條腿,將黑大漢絆了個狗啃屎,然后拾起地上的肉。此時年輕人也趕到了,王大年將肉交到年輕人手中,年輕人十分感謝。趁他們說話之機,黑大漢爬起來跑遠了。見狀,王大年心中暗笑,他讓堂哥配合演了這出雙簧,接近了那個年輕人,就這樣,他順利地知道了年輕人的名字叫張誠。
這天,王大年觀察到那個銀發老者和另一個年輕人騎著毛驢外出了,等兩人走后,王大年迅速進了那所宅院。張誠見到他,不禁一愣,王大年趕緊解釋說,認識這么久了,一直想和他喝點酒好好聊聊,今天恰好有空。聽王大年這么說,張誠滿面堆笑地說:“要請也該我請你啊。你幫過我的忙,還沒謝你呢!”張誠鎖好門,和王大年來到附近一家小酒館,找了個僻靜的座位,點了酒菜,就開懷暢飲起來。王大年因為心中有鬼,所以一個勁地向張誠勸酒,工夫不大,張誠就醉了。
賊藥
見時機到了,王大年說出了埋藏在心中許久的困惑,問張誠:“你們為什么那么抗打呢?”酒后吐真言,張誠得意地告訴王大年說:“大哥你說這事呀,不瞞你說,這多虧我師傅的靈丹妙藥!”張誠告訴他,師傅叫劉春元,那個年輕人是師傅的兒子,叫劉永濤,今天他們父子倆到鄉下掃墓去了。這種藥是師傅從附近的山上發現的,師傅給它起了個名字叫“賊藥”,這種藥材搗碎后用酒內服,有抗打的奇效,可以挨得各種毒打,最多傷到皮肉,不會傷及內臟及筋骨。
世上居然有這種藥!事已至此,王大年也就不隱瞞了,他說自己是個小偷,屢屢被抓挨打,想讓張誠給他偷出一些“賊藥”來。聽王大年這么說,張誠“噗嗤”一聲笑了,“這么說來,我們是同行了!你費那個勁干什么,干脆你加入我們算了,這樣也好有個照應!”
聽說張誠他們一伙也是賊,王大年不禁也樂了。
拜師
剛開始,劉春元并不收王大年這個徒弟,還遷怒于張誠泄露了秘密。王大年見劉春元拒絕了自己,并未泄氣,在院中跪了三天三夜。最后一夜下起了瓢潑大雨,王大年被淋成了落湯雞,又累又餓又冷,一頭栽倒在地。等他醒過來,發現自己已經在溫暖的房間里,劉春元師徒三人正對著他笑。王大年明白,這是劉春元收下自己了,看來自己的苦肉計成功了。
還別說,以后再行竊,劉春元負責望風,他們師兄弟三人吃過“賊藥”,輪流進入目的地行竊,“戰果”頗豐。王大年算是開了眼界,他這才明白,偷竊也需要技巧,而劉春元經過多年的“實戰”,總結出一套十分有效的經驗,既有“實戰經驗”,又有“賊藥”保駕護航,他們次次都沒走過空,日子越過越滋潤。
王大年感到不解的是,每次順利偷竊之后,劉春元把贓物放置妥當之后,就帶著他們找個僻靜的地方,讓他們光著膀子跪倒在地,然后用木棍將他們好一頓暴打。他為此偷偷問過張誠,張誠壓低了聲音含笑告訴他:“這是師傅的獨特嗜好,他早年曾是位教書先生,有這種癮,哈哈……”聽張誠這么說,王大年心說,沒想到師傅還有這種古怪的嗜好呢!
覬覦
雖然王大年的日子越過越滋潤,可他還是不滿足,因為入伙晚,每次他都分得小頭。他心中有個迫切的愿望,那就是盡快搞清楚“賊藥”到底是什么,然后自己拉起人馬干!他發現師傅常常獨自上山,每次出去,都采回來一口袋藥材,這種藥材到底是什么?附近的山上植物太多,不下數百種,要是一一實驗,并不現實,于是他決定跟蹤劉春元,搞清楚師傅采的到底是什么。
這天,他看到劉春元又上山采藥了,就偷偷跟在后面。半天之后,見師傅爬上了二龍山的懸崖峭壁,他悄悄地戴好面具,在一塊巖石后埋伏起來,等劉春元沿著原路返回時,王大年猛地站了起來,大喝一聲。受此驚嚇,劉春元站立不穩,一腳蹬空,摔了下去……
見劉春元摔了下去。王大年迅速爬下山來,打開師傅的口袋,終于看清楚了師傅采的藥材。這是一種藤狀植物,開著白色的小花,還散發著一種淡淡的香味。這種植物平時極難發現,因為它生長在懸崖邊的巖石縫里。看清楚之后,王大年將口袋丟進了山下的大河里,然后偷偷潛回住處。
傍晚時分,見劉春元還沒回來,劉永濤和張誠著急起來,王大年假裝和他們一起尋找,最終在二龍山的山下找到了劉春元的尸體。師傅一死,沒了主心骨,再加上“賊藥”并沒有傳下來,樹倒猢猻散,三人散了伙,各奔東西。
大展宏圖
回到家中,王大年決定聯合兒子和幾個侄子一起發財。多年的媳婦熬成婆,王大年長出了一口氣,先將劉春元傳授給他的“技巧”傳授給子侄們,讓他們把各種偷竊技法訓練嫻熟。
這天,他覺得時機已然成熟了,就打算去偷竊幾天前看中的一大戶人家。晚上行動前,他將偷偷研制的“賊藥”讓幾個子侄用酒送服。還別說,頭一次行動就順風順水,這一晚,他們收獲極大。看著擺在面前的金銀珠寶,王大年不禁得意地笑了。
幾天之后的一個晚上,王大年決定再次出擊,沒想到還沒行動,他的一個子侄竟然口吐白沫,冷汗直冒,渾身無力,一頭栽倒在地。接下來他兒子和另外幾個侄子也出現了同樣的癥狀。這下子王大年慌了手腳,心說這是怎么了,難道是中了什么邪?要么就是子侄們初入此行,受了驚嚇?
誰知請了好多大夫,治療了兩個月,子侄們癥狀不但不見輕,還有越來越重之勢。這下子王大年是真害怕了,他特地花大錢請來了金州的名醫王滿銀大夫。王大夫看罷,搖了搖頭,問王大年這幾個人此前服過什么藥。猶豫再三,王大年拿出一棵藤狀植物說:“實不相瞞,他們此前都服用過這種藥物。”王大夫一見。當即大驚失色,說這種藤狀植物學名叫暴打草,人服用之后能抗毒打不假,可這藥材有一個厲害之處,那就是人吃了,一個時辰之后,必須得暴打他一頓,不然的話,藥性在體內發作,讓人血脈賁張,體熱如火,周身發抖,冷汗直冒。到后來,患者會極度痛苦,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人就算廢了,病到這分上,就是神仙也難治了!
聽王大夫這么說,王大年悔恨交加,他沒想到由于自己的貪婪和一念之差,竟然害了兒子和幾個侄子。在一片抱怨聲中,王大年憂郁成疾,不久之后就郁悶而死。王大年死后,“賊藥”也就徹底失傳,成為金州百姓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笑談。
看了有趣歷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