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歷史故事
唐代李世民時期的歷史故事又很多,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李世民的歷史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李世民的歷史故事篇1
“貞觀之治”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比如經過長期的戰亂,無數土地荒蕪,人民更樂于和平安定,謀生也變得相對容易等等。但這些因素并不起決定作用,李世民大帝個人的優秀才是最主要的因素,李世民大帝和他的謀士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等人,組成了一個高效、廉潔、睿智的管理團隊,互相勉勵督責,兢兢業業從事國家建設。在人民尊重和信任的支持下,推行廉潔政治,獲得空前成功。 李世民嚴厲地控制自己不去觸及“絕對權力”這根使無數君王墮入深淵的魔杖,并且鼓勵和接受最難堪的逆耳之言。他對官員們要求:“君主如果剛愎自用,自以為比別人聰明,他的部下一定諂媚他。結果君主失去國家,部下也不能單獨保全。隋王朝宰相虞世基一味阿諛楊廣,以保他的富貴,結果也難逃一死。各位應以此為戒,對國家大事有意見,一定要報告給我。”
有一次,他下令男子年齡雖不滿十八歲,但體格健壯,也應征集當兵。魏征拒絕在詔書上署敕,李世民告訴他:“這都是奸民逃避兵役,故意少報年齡。”魏征說:“陛下常說:我以誠信待天下,要人民不可詐欺;可是你卻先失去誠信。”李世民愕然,魏征說:“陛下不以誠信待人,所以先疑心人民詐欺。”李世民立即收回命令。李世民又下令凡官員偽造資歷,限期自首,否則處死。限期過后,又有查獲,李世民命即斬首。
大理少卿戴胄忠(相當于現代的最高法院副院長)卻只判流刑,李世民大怒說:“你故意使我說話不算話!”戴胄忠說:“陛下命令,不過一時的喜怒。法律卻經過慎密研究,頒布天下,人民共守。陛下應忍小忿而存大信。”李世民大喜說:“你執法如此嚴正,我還有什么憂慮!”李世民又大修洛陽宮殿,給事中張玄素說:“陛下當初克復洛陽,把隋王朝宮殿全部燒掉,不到十年,卻加倍經營。為什么從前厭惡它,而今卻效法它。
這種情形,比楊廣更壞。”李世民變色說:“你說我不如楊廣,那么比子受辛如何。”張玄素說:“如果不停工,就跟子受辛一樣。”李世民嘆息說:“我考慮不周到,才有此錯誤。”賞賜張玄素綢緞二百匹,立即停工。李世民的兒子李恪親王打獵時傷害農民,被御史柳范彈劾。李世民責備親王府長史權萬紀:“這都是權萬紀不能規勸阻止,罪應處死。”柳范說:“房玄齡還不能阻止陛下打獵,怎么能單單責備權萬紀。”李世民大怒回宮,很久很久,怒氣平息,發現自己理屈,馬上再出來召見柳范嘉勉。
李世民的歷史故事篇2
洛陽、虎牢之戰是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至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軍在洛陽、虎牢(今中國中部河南省滎陽汜水鎮西北)各個擊破王世充、竇建德軍的一次重要作戰。
王世充原來是隋東都洛陽守將,隋煬帝死后,他在唐朝武德二年四月稱帝,國號鄭,并利用唐軍在河東作戰無暇顧及東部的機會,奪取了唐朝在河南的部分土地。柏壁之戰后,李淵為奪取中原,采取先鄭后夏(竇建德已稱夏王)、各個擊破的方略,唐朝武德三年七月,命令李世民領兵8萬向東攻打王世充。同時派遣使者與竇建德言和修好,使他保持中立。王世充從各州鎮挑選勇士聚集洛陽,命令他的三個侄子在分別鎮守襄陽(今屬中國中南部湖北省)、虎牢、懷州(今河南沁陽)等重要地點,命令他的兄長、兒子防守洛陽,他親自率步騎3萬迎擊唐軍。
李世民率步騎5萬進軍慈澗(今河南新安東),王世充被迫撤回洛陽。李世民于是決定先掃清外圍然后攻城,經過八個月的作戰,唐軍攻克回洛城,并占領虎牢,河南50余州相繼歸降。李世民率軍進逼洛陽,經過一番激戰,將其合圍。王世充困守孤城,缺乏糧草,民心頹廢,幾次派使者向竇建德求救。竇建德得知洛陽危急,怕唐滅鄭后危及自己,決定先聯合鄭國攻擊唐朝,然后找時機滅鄭,再奪取天下。于是率兵10余萬西進,連續攻克管城(今河南省省會鄭州)、滎陽(今屬河南)、陽翟(今河南禹縣)等地,進到虎牢的東面。
李世民與部下商議對策,部將多主張退避。他力排眾議,決定分兵圍困洛陽,占據虎牢要地,阻止竇軍向西進軍,一舉兩得。由于虎牢地形險阻,竇軍不能前進,駐扎了1個多月,多次作戰不利,士氣低落,將卒思鄉。李世民得知,引誘他出戰。竇軍果然全部出動,李世民下令騎軍隊直沖人竇軍。竇建德正和群臣議事,唐軍突至,前后夾擊,陣勢大亂。唐軍追擊30里,俘獲5萬多人,竇建德受傷被俘。李世民回軍洛陽,王世充就投降了。
此戰,李世民圍城打援,避銳擊惰,奇兵突襲,一舉兩克。至此唐王朝的統一事業基本完成。
李世民的歷史故事篇3
唐太宗在曾說過“塞切直之道,為忠者必少,開諂諛之道,為佞者必多。”為防佞杜讒,他曾決定對專挑人小毛病,打小報告者“以讒人之罪罪之。”這在《唐鑒》中是有摘錄的。貞觀十年八月,太宗對群臣說:我提倡直言的作法,為的是有利于國家。而最近到朝廷匯報工作的人,很多都是進行人身攻擊的細碎小事,自今以后如再有這么干的人,定按以讒言害人治罪,這股歪風一下就剎住了。
《唐鑒》中有記錄過這樣一件事:太宗曾指著殿下一棵樹贊嘆不已,殿中監(官員名)宇文士及隨聲附和也連連稱贊樹好。太宗對他說,魏征曾勸我遠離佞人,我不知道佞人是誰,心中懷疑是你,現在看來果然不錯。投機不成的宇文士及嚇得連連叩頭謝罪。
貞觀之初,唐太宗體恤百姓的典型事例莫過于吞食蝗蟲。在《貞觀政要》中有這樣記載。貞觀二年,京師一帶大旱,蝗災肆虐,一日他視察災情,隨手捉住幾只正在蠶食禾苗的蝗蟲說道,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當食我心,無害百姓。說著就要將蝗蟲吞食,左右急忙阻攔,惟恐致病,太宗說,朕所期望的是移災自身,談什么病不病的,隨之將幾只蝗蟲吞入腹中。貞觀三年,又逢水患,李世民雖無回天之力,但他心系百姓疾苦,身體力行與他們共渡難關。這對善良的窮苦百姓來說已經足夠了,正如史書上記載說:“上勤而撫之,民雖東西就食(外出逃荒),未嘗嗟怨。”
這種事例在太宗身上并不少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一首名為“七德舞”的詩中,即有多處吟唱。如:“亡卒遺骸散帛收”說的是貞觀初,太宗下詔撥出專款尋找和安葬,在征戰中陣亡將士的骸骨,并隆重祭奠。“饑人賣子分金贖”,指的是貞觀二年大災,有賣兒女者,詔出御府金帛盡贖之,還其父母。“怨女三千放出宮”,指的是太宗認為宮女幽閉深宮,有違人性,將三千余宮女放回民間,嫁人過正常生活。“死囚四百來歸獄”,指的是貞觀六年,被判死罪的囚徒共三百九十人,太宗審核后,放歸家,令他們明年秋天,返回就刑。結果到第二年的規定日期,全部返還,太宗很高興,隨即全部赦免了他們的死罪。“李績嗚咽思殺身” 說的是大臣李績得重病,醫生說:需得龍須灰,方可療之。太宗自剪須燒灰賜之,服訖而愈。李績叩頭泣涕而謝,表示要誓死效忠太宗。“含血吮瘡撫戰士,思摩奮呼乞效死”指的是在戰爭期間一個叫李思摩軍士中箭,太宗親為吮血,李思摩感動得高喊一定要拼死沙場,以身報國。如此等等,這些事不僅史料中有,更在民間廣為流傳,其影響力不容低估。.
李世民與一般皇帝的不同之處還在于,人們看到的不僅是位威嚴的帝王,而在生活中也有著和普通人一樣的行為舉止和思想感情,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有一次,魏征出差回京,見到太宗就問,聽很多人說,陛下要去終南山巡游,而且外面的隨從和警衛都已整裝待命,可是陛下最終沒去是怎么回事呀?唐太宗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說,起初確有巡幸終南山的打算,朕后來一想怕你回京責怪我,所以就取消了這個計劃。
除此之外,還有這樣一件事,唐太宗喜歡狩獵,魏征曾勸說過他少在這上面花時間。一次,太宗正把一只狩獵用的鷂鷹架在手臂上玩耍,老遠發現魏征朝這邊走來,急忙把鷂鷹藏在懷里,魏征也沒注意到,一五一十地匯報著工作,沒完沒了,太宗只好耐著性子聽,等到魏征走后,掏出一看,鷂鷹已經悶死了。魏征年長太宗十七歲,太宗不僅尊重他的才學和耿直,也把他視為良師益友,魏征死后太宗失聲痛哭,五日不朝。
看過李世民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