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歷史故事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大泉溝河床西岸,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莫高窟歷史故事。歡迎欣賞閱讀。
莫高窟歷史故事篇1
敦煌莫高窟二八五窟(西魏)南壁的壁畫展現了五百“強盜”成佛的景象,從前,有個僑薩羅王國。國中出了五百個強盜,占山扎寨,攔路搶劫,打家劫舍,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商客游人和地方百姓深受其害。地方官員多次用兵,終不獲勝。只好報知國王,國王派精兵良將前來征剿,經過激烈的戰斗,五百強盜戰敗全部當了俘虜。
國王決定,對人們恨之人骨的五百強盜處以酷刑。這天,刑場戒備森嚴,殺氣騰騰。兵士手持尖刀將赤身裸體、披頭散發、捆在刑柱上的強盜雙眼全部挖掉,有的還割掉鼻子、耳朵,然后放逐到荒無人跡的深山老林中。這座山谷林木蔥籠,狼嗥虎嘯,陰森恐懼,衣食無著。強盜們悲憤欲絕,撕心裂肺地絕望嚎叫著。
凄慘的呼叫聲傳遍四野,也傳進了釋迦牟尼佛的耳朵。知道這是五百強盜在生死線上掙扎呼救,便用神力送來了香山妙藥,吹進了五百強盜的眼眶。霎時,個個雙眼重又見到光明。釋迦牟尼親臨山谷,給五百強盜講經說法:“正是你們以前作惡多端,才有今天的苦難。只要洗心革面,棄惡從善,皈依佛門,就能贖清罪孽,修成正果,脫離苦海,進入極樂世界。”眾強盜聽了佛的教誨俯首悔過,口稱尊師,成了佛門弟子。從此,山谷中的森林被稱作“得眼林”。很多年后,當年的五百強盜終于修成正果,成為五百羅漢。
莫高窟歷史故事篇2
清光緒二十六年5月26日(1900年6月22日),王圓箓用河水沖刷被流沙掩埋的一個三層洞窟,“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則有小洞,豁然開朗,內藏唐經萬卷,古物多名,見者多為奇觀,聞者傳為神物。”(王圓箓墓志上所錄)
藏經洞像是一個未及完工便被封閉的洞窟。后來學者判斷,可能是11世紀初西夏人征服敦煌時,莫高窟僧人逃難前有意密藏的。此后僧人再也未歸。900年以后,這個洞窟偶然被王圓箓發現,很快轟動了世界。
洞窟里面密藏的大量經卷、繪畫、文書,都是唐代和北宋前期的文物。王道士雖不知道這些文物的文化價值,但他還是隱約感覺到了這些東西應該是有用的。作為一名虔誠的泛宗教徒,對佛經自然十分敬重。他同時意識到這些文書并不是屬于他個人,因此,他作出的第一個反應是:應該妥善保存在原地,不讓它們流失在外;王圓箓做出的第二個行動是向官府反映。在長達7年的時間里,他多次求助各級官府,但官府以無價值或經費不足推諉;絕望之余,他甚至直接上書西太后,但同樣石沉大海。當時官府正忙著籌措幾億兩白銀的庚子賠款,哪有功夫理會偏僻之地的一個道士和一堆文書?
藏經洞被發現的7年后,英國考古學家、探險家斯坦因來到敦煌莫高窟,在遭到王道士質疑后,他編造了自己是唐朝玄奘的信徒,歷經艱險來中國取經的謊言。王道士被感動了,任斯坦因挑選了24箱文書、繪畫和5大箱其他的文物;1914年斯坦因再次用卑鄙的手段騙取了大量莫高窟文物,帶回了大英博物館。
法國漢學家、探險家伯希和于1908年3月進莫高窟藏經洞,憑借他深厚的中文,選出最有價值的約二千余卷敦煌寫本的菁華。
俄國人奧勃魯切夫、鄂登堡,日本人大谷光瑞、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丹麥人索雷森、美國人華爾納等接踵而至,敦煌文物被數次淘洗。
當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傳于全世界之時,當朝命官這才知道了莫高窟文物的重要價值。但他們不是考慮如何地保護它,而是千萬百計的竊為己有。一時間敦煌文物被盜成風,這是莫高窟文物被發現后最大的劫難。1910年清政府作出決定:把剩余的敦煌經卷全部運往北京保存。在運送的路途中,幾乎每到一處都失竊一部分。
經過一個世紀的流散,敦煌遺書的確切數字已無從知曉。據統計,中國現存敦煌文物2萬件,世界各地的敦煌遺書約有5萬余卷,分散收藏在10個國家的博物館和研究機構中,日本、印度、法國、英國和俄羅斯成為了敦煌文獻重要的收藏點。
余秋雨在《道士塔》中稱:王圓箓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余秋雨的《道士塔》曾被選作高中語文課文,不知新課改教材是否還有。)余秋雨甚至鄙視的認為,即使將憤怒的洪水向這個卑微、渺小、愚昧的王圓箓傾泄,也只能換得一個漠然的表情。
面對清政府為斯坦因第一次到敦煌“考察”而頒發的有著“教育大臣”頭銜的護照,以及第二次“考察”而頒發的有著“欽賜二等寶星” 頭銜的護照、那個卑微的、渺小的王圓箓該如何對待?偌大的一個國家的文物丟失,只降罪于一個小小的道士?
直到今天,對于當年藏經洞的發現、劫掠、流散的歷史仍然是敦煌學上的一樁公案,對于其中的是非曲直,眾說紛紜。有人指責王圓箓是文物流失的罪魁禍首;有人怒斥清政府的腐敗和各級官僚的昏庸無知;有人譴責外國列強在敦煌的巧取豪奪;也有人認為國運衰頹之際,敦煌文物的流散猶如塞翁失馬焉知禍福。
莫高窟對面、大泉河邊,那由矮欄圍圈起來的“道士塔”, 王圓箓長眠于此已經70多年了,他是一名道士,卻畢生守護著一片佛窟;他開啟了敦煌文化最重要的一扇門,卻又將中華瑰寶賤賣給外國掠奪者。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莫高窟歷史故事篇3
莫高窟文物經歷了二十余年之久的海外劫掠風潮,到五卅運動后才漸漸平息。由于當時國民反帝愛國熱情的高漲,1928年古物保管協會成立,國人古物主權意識開始萌芽,外國探險家的活動因此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1941年至1943年著名畫家張大千對洞窟進行了斷代、編號和壁畫描摹;1943年,國民政府將莫高窟收歸國有;1944年在有識之士的奔走呼吁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由常書鴻任所長,對敦煌諸石窟進行系統性的保護、修復和研究工作。一批又一批美術研究專家、考古學家、文物保護專家和學者來到敦煌,在食不果腹艱難困苦條件下,進行著探索、保護、研究。
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藝術研究所改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依然由常書鴻主持,到1966年以前,已加固了約400個洞窟,搶修了5座唐宋木構窟檐,并將周邊10余平方公里劃定為保護范圍。改革開放三十幾年,大繁榮大發展的環境下,先進的科學保護技術在莫高窟壁畫、彩塑,環境治理與改造得到廣泛應用。
看了莫高窟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