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歷史故事
洪洞遷民是中國北部各省、膾炙人口流傳很廣的一個歷史故事。比還知道哪些關于洪洞的歷史故事呢?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洪洞歷史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洪洞歷史故事篇1
1368年,朱元璋率領起義軍推翻了元朝,建立明朝。然而戰爭和瘟疫導致黃河長江流域人口銳減,造成了河南大部地區人煙稀少、田地荒蕪的凄涼慘景。
面對居民流亡、十室九空、經濟凋敝的局面,明太祖朱元璋采納了鄭州知府蘇琦等人的建議,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移民屯田墾荒政策,拉開了明代大移民的序幕。朝廷在山西省洪洞縣賈村西廣濟寺設置移民機構,登記辦證,發放路費和補助,遣送移民。廣濟寺旁有一株身粗數圍的漢槐。明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大槐樹大規模移民10次,永樂年間移民8次,共18次,50年間移民人數高達100萬人。而據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年)統計,當時河南人口達到189.4萬人,而山西人口達到403.4萬人,超過河南、山東兩省人口總和。
據《明實錄》記載,明洪武年間被遷移對象標準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 遷民主要有汾州府(轄7縣)、遼州(轄2縣)、泌州(轄2縣)、澤州(轄4縣)、潞安府(轄8縣)、平陽府(轄28縣)。這6府51縣百姓被遷移到全國各地,東到山東、江蘇,西至陜西、甘肅,南達河南、安徽,北抵河北、北京、遼寧共18個省,涉及500多個縣。
移民對黃河流域、長江中下游地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偃師遷民以洪武年間為最多,永樂年間次之,其它年間較少。從偃師一些氏族家譜、碑文上,能看出山西移民痕跡。牛莊村牛氏家廟楹聯寫著“十八祖平陽世澤。”游殿村《滑氏家譜》載:“自明初洪武年六年由山西遷徙而來。”焦村焦氏始祖欽系真定府平山縣人。山化王窯村“自明初洪武三年山西長子縣遷移。”元末明初段思齊、段思夷兄弟二人,從山西陽城遷至灣孜(即段灣)。偃師許多村莊的人代代相傳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
移民遷徙,往往背井離鄉,與親人生死別離,千里跋涉,苦不可言。2002年偃師市啟動了姓氏源流調查,對偃師300余村莊一千多個姓氏源流進行摸底調查,并查清了遷徙情況,約有35.5%的人口與明代移民有關。
明朝對人口多次組織全國人口普查。偃師最早的人口數量情況起始于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偃師3961戶29125人,到弘治年間(1488年至1505年),偃師5421戶37947人,達到明代頂峰。
洪洞歷史故事篇2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鸛窩。”數百年來,這些在我國廣大地區祖輩相傳、婦幼皆知的民謠早已稔熟于耳。
據文獻記載,明朝時,這里有一座廣濟寺院,為唐貞觀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濟濟,香客往來不絕。唐宋以來,此地又建驛站,辦理四方來往的公差勤務。寺旁有一株“樹身數圍,蔭蔽數畝”的漢槐,陽光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鸛在樹叉間布滿了窩巢,那是鳥的“老家”。
元朝末年,由于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壓迫,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激化,人民無法生活,紛紛起義反抗。連年戰亂,天災人禍接踵而至,中原地區哀鴻遍野,民不聊生。據文獻記載,當時豫、魯、皖、蘇之民十亡七八,不少地區“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而此時的山西卻是風調雨順,連年豐收。所以同鄰省相比,山西經濟比較繁榮,人丁較為興旺。山西人口稠密地區首推晉南,而洪洞又是晉南一帶人口最稠密之縣。明朝建立以后,面對中原地區的荒涼局面,采取了移民墾田的戰略決策,實行了大規模的移民之舉,以期迅速發展生產,鞏固政權。雖然不是專遷洪洞人,但其地處交通要道,這一帶自然成了移民重點。為此,明朝政府便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扣押移民,編排隊伍,發放“憑照川資”。廣濟寺前的漢植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薈萃、開跋外遷集中之地。臨行之時,人們紛紛折槐為記,頻頻回首,望著大槐樹和樹上的老鸛窩,戀戀不舍地告別故鄉,大槐樹和老鸛窩深深地印在了移民們的心里。明洪武至永樂年間,明朝政府屢移民于京、冀、魯、豫、皖、蘇、鄂、秦、隴等1 0 余個省市。6 0 0 多年來,移民子孫繁衍遍布全國各地,輾轉遷徙海外者又不知凡幾,移民子孫數以億計。“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鸛窩”的歌謠也就成為海內外流傳千古和槐鄉后裔追根溯源的指南。洪洞古大槐樹也因此名揚四海。
古大槐樹遷民遺跡,舊時人們并不十分重視,現在的建筑是民國三年洪洞人景大啟、劉子林倡議募款而建。歷史上曾發生了一件因大槐樹庇護洪洞人民的事,更加引起人們對大槐樹的重視。辛亥革命后,袁世凱命三鎮兵盧永祥部進攻山西革命軍。盧率部順古道南下,進軍平陽,所到之處肆意搶掠,進入洪洞,仍有“半天不點名”之令,放縱搶掠。但士兵到了古大槐樹處,紛紛下馬膜拜,不愿離去。原來盧軍士卒多為冀魯豫籍,相互傳言“回到大槐樹老家了”,不忍搶掠,反而將在別處搶得之錢物供施于大槐樹下。憑著這株大槐樹,洪洞百姓避免了一場浩劫,人們沾了大槐樹的光,托了移民祖先的福,認為大槐樹有“御災捍患”之功。從此,古大槐樹處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1 9 1 4 年修建牌坊時,在匾額上鐫刻了“蔭庇群生”四個大字,進而在民國三年建成了碑亭、茶室和牌坊。
樹高千丈也忘不了根,古槐后裔無論走到哪里也不會忘記祖先。如今,這里已成為國人和海外華裔尋根祭祖的必到之地。
洪洞歷史故事篇3
1939年“十二月政變”后,國民黨中央軍第九十三軍,侵占我太岳山以南至中條山一線,并成立了幾個偽縣政府。洪洞偽縣政府盤踞在楊家掌,偽叫李誼宣一聽說日本鬼子,就渾身篩糠,對堅持抗戰,積極打擊日寇,拯救民族危難的抗日軍民卻恨之入骨。到楊家掌后,即糾集當地反動勢力,組織反動武裝,四處燒殺搶掠,反動氣焰十分囂張。僅一次就殘殺我南垣一帶抗日村長七人。又一次將董莊村王殿臣同志,用鍘刀殘害,頭懸于曲亭鎮西門樓上,示眾多日。白色恐怖籠罩南垣,人民群眾又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為了保衛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打擊李誼宣的兇焰。洪洞決定,由大隊長趙德榮、教導員段龍章同志率領第一連,對楊家掌進行奔襲。
1940年初秋的一天深夜,一連全體指導員從馬頭村出發,以神速的動作越過虎頭山。直插楊家掌。凌晨三時許,部隊到達預定位置。連長霍馬駒同志帶領一排,首先,神不知鬼不覺的敲掉哨兵,隨即一涌而入,沖進偽縣政府內,對準各個房間,機關槍掃、手榴彈炸,不到二十分鐘,即斃敵二十余人,生擒三十余人,繳獲機槍一挺,步槍數十支。遺憾的是,漏掉了一條大魚,偽李誼宣赤身**蹲在了水缸里(事后群眾所云)。東方發白,天將破曉,趙大隊長、段教導員和一連全體同志,懷著激動喜悅的心情,拉著、押著裂獲物,向飛紅塔疾進。
看過洪洞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