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歷史故事
大家都知道唐朝時期非常富裕。非常了解唐朝,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唐代歷史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唐代歷史故事1
公元601年的一天,隨著“哇”的一聲響亮的啼哭,一個女嬰誕生在當朝權貴李姓的大家庭中。和她的母親當年剛出生時一樣,這個女嬰胎發很長。當時,這被看作是吉祥的征兆。再加上她圓圓的臉龐,明亮的小眼睛,因此從一開始就受到了眾人的喜愛。這個女嬰就是后來充滿傳奇色彩的平陽公主。
平陽公主降生的這個家庭有著輝煌的過去,她的曾祖父李虎在后周五朝官至太尉,位極榮貴,死后追封為唐國公。祖父李曬也做到了柱國大。他的父親李淵,7歲就襲了唐國公,到平陽公主出生時,他已經歷任了幾個州的刺史,在朝廷上深受寵信。
平陽公主的母族也是名門望族。外祖父竇毅為隋朝的神武公。母親竇氏美麗賢惠,上侍尊長,下教子女。對唯一的親生女兒,她絲毫沒有嬌慣溺愛,而是用事理來教育她,使她養成堅強的性格,一點沒有貴族小姐嬌柔任性的習氣。
平陽公主的幾個兄弟李建成、李世民、李元霸、李元吉自幼就聰明敏捷、膽識過人。作為世代顯赫的將門之后,他們從小就受到家庭尚武習氣的熏陶,接受的教育也是騎射征戰和文韜武略。
家學淵源,父兄的英武,對小平陽公主的成長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當男孩子們舞槍弄棒、騎馬射箭時,她也束發緊衣,穿上小蠻靴,和兄弟們一起學習武藝。和弟兄們相比,她最拿手的是劍術,每次舞將起來,都是矯健敏捷,氣如長虹,剛柔有致,常常贏得家將們的陣陣喝采。而當父兄們一起縱談韜略,講論用兵布陣時,她也在一旁睜著大眼睛,認真地聽著,還常常發表自己的一些看法,雖然小小年紀,有時卻講得頭頭是道,令父兄們贊嘆不已。
在眾多兄弟中,最寵愛小平陽公主的是比她大3歲、后來成為一代名君的二哥李世民。不管是習文還是練武,每當她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時,二哥總是耐心地向她講解示范。尤其箭法,百步穿楊的二哥常常是手把手傳授各種絕技,使她得益非淺。而且,每當父母勸誡她不要過多地跟男孩子一樣揮刀舞劍時,總是二哥站出來幫她說話。耳濡目染二哥英武逼人的氣質,平陽公主也自然形成了一股豪俠的英氣。
時光如流水,轉眼間,平陽公主已到了及笄之年。她的容顏,既繼承了母親的端莊秀麗又在眉目之間帶上了些父親的剛毅豪氣。李家三小姐的芳名一時間傳遍了長安城,上門求親的貴族公子踏破了門檻。
當年外祖父母為寵愛的母親擇婿時,花了許多心機才選中了英俊倜儻的父親?,F在父母為這個花容玉貌、能文善武的掌上明珠擇婿,自然也不能錯選了聲色犬馬、吃喝嫖賭的膏梁紈绔子弟,而且,美女配英雄,像平陽公主這樣有須眉氣的奇女子,更需要有一個瀟灑不俗的少年英雄才能與她匹配。權衡再三,他們選中了晉州臨汾的美少年柴紹。
說起柴紹,熟悉《說唐》的讀者對豪爽俠義的柴郡馬自然不會陌生。他也是出身于貴族之家,父親擔任隋朝的太子右內率。他本人則少習武力,身手矯捷,又嫉惡如仇,好打抱不平,年紀輕輕任俠的美名就傳遍整個關中地帶。由于父親的關系和自己的聲名,他婚前已經擔任了隋朝“千牛備身”的官職,成為太子的貼身警衛力士。
門當戶對,郎才女貌,隆重的婚禮之后,這對年輕的夫婦在長安城里過上了神仙般的幸福生活。
唐代歷史故事2
大唐貞觀初年,長安。
不論后世史官如何粉飾,這絕非唐王朝最好的時代。廣袤東土尚未從數十年戰亂爭斗中恢復元氣,所有被后人稱頌為清明盛世的跡象也還不曾顯現。這一年冬天寒冷程度異乎尋常,北至遼東、南至江淮,各地官員報告災情的奏章如同此刻正在飛揚的雪片一般,向王朝的指揮中樞蜂擁而來。戶部官吏無須驗證這些報告的真實性,因為已經有大批災民從附近村鎮中一路逃荒而來,有些甚至來自更遠的山西、河南等地。接連兩個月無休止的大雪壓垮了他們簡陋的房屋,缺乏食物的村民往往闔村遷徙,沿途中因為老病凍餓而死去的人不計其數。
長安成了他們唯一的希望,每日清晨城門例行開啟的時候,門外總有十數個甚至上百滯留城外的人,他們衣衫襤褸、面黃肌瘦、表情呆滯。偶爾也有一兩個靠著墻坐在那里,面色青灰,有著不屬于這個世界的安靜,紛亂的胡須和結滿冰碴的頭發。士兵抬走這些尸體時甚至無人哭泣,因為大家都瘋狂地想要擠進城去,仿佛那就意味著活下去。守城兵士已接到命令,嚴格控制流民數量,但真正執行起來卻相當棘手。每一天、每一座城門都會發生一些小規模的沖突或騷亂,甚至連禁軍也不得不被派遣來巡查,以防異變。
“求求你……放我們進去……”幾十只手撲打著堅硬冰冷的城門,有氣無力的呼喊在門外響起,其中還夾雜著孩子的哭聲和女人歇斯底里的號泣。城上兩名兵士對望了一眼,這些天來不斷出現的景象已經讓他們感覺麻木,見怪不怪了。
然而有些聲響不同以往,那是隱隱約約的琴聲,聽來好像是初學樂器者隨意的撥弄。一個兵士探出頭,想要找出這聲音的來源,卻徒勞無功,又無聊地縮回了腦袋。便在此時,一陣仿佛悶雷一般的馬蹄聲由遠而近,到了城門前猛然停住。馬上騎士披著寬大的黑色斗篷,看不清面目,與暗夜融為一體,又像是黑色的旋風。
事起倉促,連門口的災民也愣住了,但隨即,有人意識到這可能是個機會。一個機靈的年輕人猛然跪了下去,磕頭如搗蒜。
“這位老爺,發發慈悲,帶小的進城去!”
這一聲提醒了其他人,于是災民紛紛下跪,圍在黑衣騎士馬前,有兩個更是撲上前去,拉住了那匹馬的韁繩。莫名其妙地,這個身份不明的人成了他們企圖抓住的救命稻草。
那人一聲不吭,只是端坐在馬上,紋絲不動。兵士也察覺了異常,將火把舉在手中,照了下去。其中一人手一滑,燃燒的火把向騎士身前直落下去,幾乎同時,馬上人身形動了動,一道比火光更加炫目、更加耀眼的光線亮起。
驚呼和哀號四起。這是一種來自地獄的絕望景象。方才拉住韁繩的兩人頭顱斜飛而起,鮮血隨之噴涌,在頸間斷口處形成沖天血柱,身體還維持著生前的姿勢,直立不倒。刀光不停,在暗夜中像是死神馭使的閃電,向四散奔逃的人們當頭擊下,片刻之間,所有紛亂的叫喊全部回歸死寂。
城頭上亂作一團,士兵們手忙腳亂,越來越多的人奔上城頭,卻不敢打開城門。黑衣人緩緩抬起頭,火光下露出一張呆滯慘白的臉。忽地橫過手中刀,向自己頸中刎去,隨即轟然落下馬來,再也不動。
唐代歷史故事3
話說在唐代,有一些地方,是詩人們PK誰更猛的地方,就好像武林中的華山。
當時,在山西蒲州有一個樓,叫作鸛雀樓,一共三層,挺壯觀。
沈括在《夢溪筆談》里說,唐代很多詩人都一窩蜂跑到鸛雀樓去寫詩。他們互相PK,看誰最猛。
要知道,唐代是什么時代?是詩人一個比一個猛的時代,沒有一點底氣是不敢亂寫的,估計宋江之流到了鸛雀樓,也不好意思把“敢笑黃巢不丈夫”之類的打油詩寫上墻去。不像現在,阿貓阿狗都敢留個“某某某到此一游”。
這一年,鸛雀樓來了一個大猛人,名叫李益。
沒聽說過不要緊,記住他是唐代詩壇的一個大猛人就行了。
讀了其他詩人的作品,李益冷笑一聲,揮毫潑墨,留下了八句:“鸛雀樓西百尺檣,汀州云樹共茫茫。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事去千年恨猶速,愁來一日即為長。風煙并是思歸望,遠目非春亦自傷。”
看著那揮灑淋漓的墨漬,李益嘴邊浮現出了微笑。他知道,這首詩會流芳千古。
果然,這首詩被人們爭相傳誦:猛,真猛!
然而,它居然沒有成為鸛雀樓上最猛的詩,甚至連第二猛的都排不上。這不怪李益,要怪只怪唐代的猛人實在太多了。
又一個猛人來到了鸛雀樓。他叫暢當。
他讀了李益的詩,卻只淡淡一笑。八句?七言?有必要嗎?暢當揮毫潑墨,寫下了一首詩,只有四句:“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絕了。簡直絕了。
這首詩,不但被認為壓過了李益那首,更是讓成百上千寫鸛雀樓的猛人沒了脾氣。
這叫其他的詩人還怎么寫?還能寫得比這景色更壯闊嗎?還能比這心胸更宏大嗎?
能!這是唐代,沒有什么不能發生。還有一個更猛的人飄然而來,登上了鸛雀樓。讓我們記住他的名字——王之渙。
順便說一句,這個猛人在《全唐詩》里只留下了六首詩,其他的都散佚了。關于他的資料很少很少。
王猛人登上了鸛雀樓。這里已經來過很多詩人,留下了無數名篇。它們都才華熠熠,猛氣十足,猶如銅墻鐵壁,封住了他的出路。
他必須另辟蹊徑,再升逼格!
然而,猛人就是猛人。眺望著眼前的蒼茫落日、滾滾黃河,王之渙拿起筆來,寫下了四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就是大唐的氣象,是大唐一代猛人的胸襟。
由于這首詩太猛了,以至于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小孩子啟蒙學唐詩,往往第一個就要學這首。
看了唐代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