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舍生取義的歷史故事
舍生取義意為為了正義事業不怕犧牲。常用于贊揚別人難能可貴的精神。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舍生取義歷史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舍生取義歷史故事1
春秋時,晉國有個勇士名叫豫讓,投靠在智伯門下,很受重用。后來,智伯被趙襄子殺害。豫讓躲了起來,下決心要為智伯報仇。過了幾個月,豫讓裝扮成仆役混進趙府,伺機刺殺趙襄子。結果在茅廁里被發現,趙襄子見豫讓為主人報仇就放了他。豫讓說:“你雖然放了我,但我還會刺殺你的!”
豫讓回去后,剃去眉毛和胡子,又吞食熱炭,把聲音弄嘶啞,以便從形象到聲音都不讓人認出來。朋友們對他說:“你如投靠趙襄子,得到他的信任后,再行刺他,不是更方便嗎?”豫讓回答說:“作為一個勇士,怎么可以做這樣不仁不義的事呢!”
這一天,豫讓得知趙襄子外出辦事,他就預先埋伏在橋下,趙襄子來到橋邊,馬匹突然驚叫起來。趙襄子命人到處搜查,在橋下把豫讓抓了出來。趙襄子說:“你舍生取義,確實令人尊敬。但這次我不能饒恕你了!”豫讓說:“多謝趙公厚義,但我臨死前請求你能把外袍脫下來,讓我刺三劍,償我為主復仇的意愿。我死而無怨了。”趙襄子見他這樣忠誠,大為感動,便脫下外袍。豫讓刺了外袍之后,自刎而亡。 豫讓甘愿舍棄生命,也要完成道義的行為,便成了“舍生取義”的成語。
舍生取義歷史故事2
1911年的開封,在文史資料的描述中,滿目是肅殺之氣。
那時,河南項城人袁世凱已得到清廷重用,授他為內閣大臣。當他的軍隊重新攻占漢口、漢陽兩鎮后,他派人去和黃興、黎元洪講和。黃興以逼迫清帝退位為條件,答應袁出任民國第一任總統的要求。
此刻,春風得意的袁世凱堅持,家鄉河南一定不能后院起火,革命一人殺一人。他委任一位名叫齊耀琳的人做河南巡撫,齊耀琳原是許昌州官,有“鐵腕”之稱,這次出其不意的升遷讓他決意對袁世凱效忠,因此,他對待革命人士也更加殘酷。
在這樣的環境中,留日歸國的學生張鐘端受同盟會總部派遣,回河南組織辛亥起義,他結交了不少好漢,為革命做準備工作。這其中,便包括后來犧牲的其他10名志士。
11位烈士中,單鵬彥是“白少年便在茶肆、飯館乞討”,是開封仁義會的首領。崔德聚是開酒店的,經常把賣酒所得用以資助開封仁義會。劉鳳樓是開封優級師范的老師,辛亥革命爆發后,他拔劍起舞說:“此可酬我愿矣!”張照發、張得成則是清廷下級軍官。
王夢蘭是蘭考縣馬目村人,他參加革命的故事,在《血灑東京》一書中有精彩描述。
當時,為了擴大革命力量,張鐘端決定到開封周邊地區聯絡綠林好漢,“考城18場”尤其如此。所謂“考城18場”,是指蘭考的18個村莊,因為地處黃河故道,土地貧瘠,于是,饑餓的群眾常結伙打劫,砸官府,吃大戶,這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李場、牛場、馬場三個“山寨”。而馬場的寨主,便是王夢蘭。
王夢蘭弟兄7個,他排行第二。在他的碑文中,這樣形容他:“與人談輒傲岸自高,恒睥腕不可一世。人有言揚州嘉定屠城事,又不覺淚涔涔數行下也。”張鐘端要說服如此性情的王夢蘭,顯然并非難事,一聽張鐘端是同盟會的同志,他馬上便同意共同起義。
起義的工作一步步地開展著。12月19日夜,在開封法政學堂,由張鐘端主持召開了一次秘密會議,會議的主要議題是起義和革命。
大家公議,張鐘端任河南起義軍總司令兼參謀長,王庚先、周凌卓為副總司令。事成后,張鐘端為正都督,周凌卓為副都督。
叛徒告密:出師未捷身先死
從整個起義計劃來看,應該是比較周密的,并沒有特別大的疏漏。但是,誰也不會想到,開封的歷史此刻卻掌握在三名毫不起眼的清廷軍官手里,他們的名字是柴得貴、張光順、江玉山。
柴得貴是開封巡防營的統領,先前曾支援革命,并提供了一定數量的槍支彈藥。他是張照發的上級,也是他的好朋友。但是,當齊耀琳任河南巡撫之后,柴得貴的思想起了變化。可恥的是,此刻的他,并未退出革命。而是靜觀時機,準備通過告密為自己的仕途加一籌碼。
他去參加了革命者的大會,獲悉了整個計劃。然后,又將全盤計劃密告給了自己的上級齊耀琳。
此刻,毫不知情的革命者正熱血沸騰,各路軍民也摩拳擦掌,等待著起義時刻的到來。
“我聽二伯母說,二伯父光磨刀就磨了三天三夜,這可能有些夸張,意思就是說磨了很長時間的刀,準備了很長時間。”王夢蘭烈士的侄子、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原副院長王茂林說。
農歷十一月初三的晚上,十幾位革命黨人相繼走進開封優級師范的小禮堂,這里是河南辛亥革命起義軍司令部。各項工作有序進行,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革命一觸即發。
然而,他們沒能走出這個房間,得到密報的巡撫齊耀琳已指使清軍包圍了他們,清軍瘋狂地進行搜捕。起義尚未開始便已結束,一場慘烈的屠殺也將到來。
歷史,就這樣被三個叛徒輕描淡寫地改變了。
那次被捕和犧牲的不僅僅是11個人,據記載有三四十人被捕,然后,又被先后保釋出,只余11位志士無人能保出。在《吹臺夢華》(河南大學出版社作者杞子)一書中稱,根據當時清廷公布的名單,開封出版的《中州日報》報道,被殺害的革命者還有張香妮、張樹寶。
1981年,開封市人民政府將11位烈士墓遷入南關禹王臺公園中,修建了陵園,并將原刻有烈士傳記之碑嵌于墓周。即為現在的11位烈士墓。
看了舍生取義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