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歷史故事介紹
古人的智慧令我們敬佩,他們的小故事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智慧的歷史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智慧的歷史故事1
對長孫皇后的評價,后人大多局限于一個“賢”字。其實,長孫皇后能夠輔佐李世民,主要靠的是一種智慧。歷史上,聰明的美女多的是,但很多女人都是小聰明,玩小聰明雖然能得勢一時,但容易落得“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尷尬結局。
長孫皇后的智慧是一種大智慧。
“玄武門”兵變之前,李世民在與太子李建成、四弟李元吉的明爭暗斗中一直處于劣勢,雖然李世民比李建成有能力,但唐高祖李淵為了維護長子繼位的宗法傳統,必須站在李建成這邊。而當時的后宮形勢,對李世民也極為不利,后宮中的萬貴妃,因為替親戚向李世民求官遭拒,一直對李世民懷恨在心,李淵最為寵愛的兩個女人尹德妃和張婕妤,也被李建成爭取過去,成為他的內應。這三個女人一有機會就在李淵面前詆毀李世民,李淵對李世民當然是越看越不順眼。
看到丈夫如此被動,長孫氏出場了,史書上記載她“孝事高祖,恭順妃嬪,盡力彌縫,以存內助”。有人說這是李世民特別授意的,因為這一方面可以穩住父親的情緒,另一方面也可以積極探聽太子黨及朝廷的風向。
即使李世民沒有半點暗示,長孫氏也會這樣做。她清楚,溫柔和低調永遠是女人最有效的武器。柏楊先生把后宮比作魔窟,說每一個美女被投到后宮,她自己就會變成蛇蝎,最終難免被另外的蛇蝎咬死。就是在最危險的地方,長孫氏游刃有余,光有溫柔沒有智慧是寸步難行的。
她對高祖的孝順是那般自然、周到,多多少少抵消了尹德妃、張婕妤等人詆毀丈夫的不利影響。而“恭順妃嬪”應該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即使是對尹德妃、張婕妤等丈夫的反對派,她也笑臉相迎;另一方面也表明她在努力搞好與其他妃嬪的關系。
當然,起初她“盡力彌縫”的目的,只是想改善李世民劍拔弩張的“父子關系”、“兄弟關系”,并沒有長遠到為李世民奪嫡做內應的地步。長孫皇后自小受到詩書禮儀的教化,父子反目、兄弟殘殺的局面,是她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她努力化解危局。
縱使你有再高的智慧,并不是每一場危局都能化解。
利益的沖突,將太子李建成與李世民置于“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獨木橋上,當她明白所有的和解都是徒勞,一場血雨腥風的戰斗不可避免的時候,并沒有迂腐地固守禮法,勸丈夫放棄奪嫡之爭,而是該出手時則出手,跨上戰馬,到玄武門,親臨第一線慰問準備與李建成、李元吉決一死戰的將士。
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決戰,“太宗在玄武門,方引將士入宮授甲,后親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長孫氏沉毅的目光與親切的問候,在決戰之前死一般的沉寂里,如同甘霖,注入將士們焦灼緊張的心。
當時,長孫氏的哥哥長孫無忌作為“玄武門事變”的策劃人之一,早早就帶人埋伏在玄武門,長孫氏的舅舅高士廉也將囚犯放出來,發給他們武器,前來助戰了。當東宮和齊王府的兵將與李世民的部下在玄武門激戰的時候,丈夫、哥哥、舅舅和自己就那樣堅定地綁在一起,面對生死存亡,這樣一場戰爭,就像熊熊燃燒的熔爐,將長孫氏映照得更加美麗燦爛。
不是戰爭不讓女人走開,而是女人不愿從至愛的人身邊走開。
李世民勝了,但是卻背上了弒兄殺弟的沉重的道德包袱,又是長孫氏,以女人特有的溫柔和善解人意的心靈,來化解李世民心中的焦慮、內疚與不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相當一段時間,長孫皇后肯定充當著“心理按摩師”的角色,為唐太宗療傷。
長孫皇后死時年僅36歲,如此匆忙謝世,除了自身的病痛外,還應該加上心理疾病這一條。
一直以來,長孫皇后都活得很累,雖然她始終堅持牝雞不司晨,婦人不預聞政事,但對于關鍵事情還是要提意見的。到她哥哥長孫無忌逐漸為丈夫所重用的時候,她的憂懼與日俱增,某種不祥的預感,如大石頭一般重重壓在她的心上。
長孫皇后生前總是擔心外戚干政,因為歷史上外戚弄權,最后身敗名裂的例子太多了。漢高祖死后,呂后、呂祿專權,漢宣帝時霍山、霍禹專權,要么被就地處決,要么被秋后算賬,結局沒有不悲慘的。
所以,長孫皇后一直不想讓她的家族卷進政治漩渦的核心,她甚至對于自己都不放心!
有一次,唐太宗病重,她就在身上帶了毒藥,一旦唐太宗駕崩,她就馬上追隨其后服毒自殺。因為她不想重蹈漢代呂后的覆轍,所以就打算提前了斷。這樣一個理智、賢惠、隱忍、善良的人,都擔心自己會被魔鬼似的權力所誘,做出身不由己的事情來。對于哥哥長孫無忌,她就更沒有把握了。
和她一樣,長孫無忌也經歷了童年寄人籬下的生活,而童年的苦難既可以成為一種發奮向上的動力,也可以成為野心和欲望膨脹的淵源。
而唐太宗重用長孫無忌,不說長孫無忌是皇后哥哥這一條,他也有十分充足的光明正大的理由,他和長孫無忌是布衣之交,兩人一起出生入死,“玄武門事變”中,長孫無忌立下汗馬功勞等。因此,在是否重用長孫無忌這個問題上,夫妻倆第一次發生了激烈的沖突。
唐太宗原本幾次讓長孫無忌擔任宰相,長孫皇后卻奏稱:“妾備住椒房,貴寵極矣,誠不愿兄弟執國政。”這是《資治通鑒》上的原話,有人認為當時長孫皇后把話說得很明白,說:“妾既然已托身皇宮,位極至尊,實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漢代呂后之行可作前車之鑒。萬望圣明,不要以妾兄為宰相!”
依照長孫皇后含蓄的性格,她不可能如此坦率地大談外戚干政的可怕,萬一引起唐太宗的防范和猜忌,長孫無忌的處境可就大大不妙了。她的本意,是讓長孫無忌最好能擔任一個閑職,有虛名無實權的那種最好,可是唐太宗不干,還是讓長孫無忌做了尚書右仆射。長孫無忌再三辭官,但不被允許。實際上,長孫無忌的動作,并非完全迫于長孫皇后的“壓力”做出的一番表演。早年的他,自知根基尚淺,初涉仕途,謹慎一點,總沒有錯。
智慧的歷史故事2
有三個人要被關進監獄三年,監獄長給他們三個一人一個要求。 美國人愛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 法國人最浪漫,要一個美麗的女子相伴。而猶太人說,他要一部與外界溝通的電話。三年過后,第一個沖出來的是美國人,嘴里鼻孔里塞滿了雪茄,大喊道:“給我火,給我火!”原來他忘了要火了。接著出來的是法國人。
只見他手里抱著一個小孩子,美麗女子手里牽著一個小孩子,肚子里還懷著第三個。最后出來的是猶太人,他緊緊握住監獄長的手說:“這三年來我每天與外界聯系,我的生意不但沒有停頓,反而增長了200%,為了表示感謝,我送你一輛勞施萊斯!”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樣的選擇決定什么樣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們的選擇決定的,而今天我們的抉擇將決定我們三年后的生活。我們要選擇接觸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趨勢,從而更好的創造自己的將來。
智慧的歷史故事3
明朝莊浪地方部落拭挫魯麟,本為守甘肅的副將,他向朝廷要求當大將而沒被獲準。便依仗自己部落強大,向朝廷示威,以孩子幼小為由而擅離職守,自行回莊浪部落。
面對這種情況,朝中有人主張封他為大將,有的主張把他召到京城,給他封地。
惟有尚書劉大夏說:“魯麟為人暴虐,且不善于管理部眾,他不會有什么作為的。然而他又沒有犯罪。
現在如果授他大印,不合朝廷的法規;召他到京城,他如果不來,則有損于朝庭的威嚴。”此時上策是暫時擱置,不去理他,聽任他在家賦閑。而另外表彰他先世對朝廷的忠貞。表彰魯麟先輩的功績,使他內心愧慚,而怨恨朝廷不封他大的事又不能說出來。
這樣事情的趨勢才能按照我們的意思去發展。不久,魯麟自覺沒趣,便心情抑郁而死。
看了智慧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