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趣味歷史故事介紹
趣味歷史故事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生趣味歷史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小學生趣味歷史故事1
仁宗登基以來,宋王朝內憂外患日漸嚴重。范仲淹像至慶歷年間,北宋和西夏開始了全面的邊境戰爭,北宋軍隊三戰皆敗,而國內又出現諸多起義、兵變和叛亂。這種情勢迫使仁宗設法解決這些危機,以鞏固趙宋王朝的統治。要鞏固統治,必須要有人才。仁宗找到了賢臣范仲淹。
范仲淹以推行新政而名滿天下,他與仁宗的相識可追溯到天圣年間。當時,范仲淹初到京城任秘閣校理,就大膽上書給垂簾聽政的劉太后,以為皇帝以九五之尊不應率百官行跪拜之禮為太后祝壽,而應由宰相代之。當時朝中大臣雖均知皇帝上壽行禮之事不妥,但無人敢言。同年,范仲淹又上書太后,請求還政于仁宗。太后未予理睬。范仲淹便憤然請求出外擔任地方官。這給20歲的仁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第一次真正深切地感受到了臣僚的擁戴。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端拱二年(989)生,兩歲時父親便死了,其母改嫁。少年范仲淹雖身世不幸,但卻胸懷大志。他曾經在一座神廟里詢問神靈:“我將來能當宰相嗎?”神說不能。仲淹便道:“不能當宰相,做個良醫如何?”雖說這一記載不甚可信,但這正是范仲淹濟世救人理想的自然流露。正因如此,早年學習條件艱苦,人所不堪,他卻能刻苦攻讀,力學不懈,甘之如飴。范仲淹后來回憶道:“年少時我和一位姓劉的同學在長白山讀書,每天煮兩升粟米粥,等它冷了切成四塊,早晚吃兩塊。把蔬菜切碎,加半杯醋,少許鹽,燒熟當菜,就這樣過了三年。”大中祥符四年(1011),23歲的范仲淹告別母親,來到了號稱北宋四大書院之一的應天書院。他在書院讀書異常勤奮,寒冬臘月,讀書困倦了,就用冷水澆澆臉,晝夜不停,整整5年就寢時未曾解衣。艱苦的求學生涯不僅使他掌握了豐富的學識,更重要的是磨練了他的意志品質。
由于仁宗對范仲淹的人品已經有所了解,親政后便將范仲淹召回京城,升任右司諫。此時,朝野上下直接或間接地攻擊太后垂簾時政事的人越來越多。范仲淹此前雖然強烈要求太后還政,甚至因此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卻并未借機報復,反而勸仁宗說,太后受先帝遺命,保護您10多年,一些小小的過失,當遮掩的要遮掩,要保全太后的聲名。仁宗聽了很是感動,由此愈發敬重范仲淹,下令不許議論太后垂簾時的事情。也從那時起,范仲淹便成為仁宗心目中能進行全面改革的最佳人選。
小學生趣味歷史故事2
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南京即位時,典禮比較簡單。當天,朱元璋先在圜丘壇行祭天之禮。禮畢后,校尉在郊壇前設下一把金椅,面向南,并在金椅前擺下冕服案。丞相率領文武百官啟奏道:“告祭禮已經結束,請即皇帝位。”
百官簇擁著朱元璋,扶他坐到金椅上,然后退下按照官階高低排好次序。執事官捧著冕服案和寶案上前,丞相等人取了袞服披在朱元璋身上,又為他戴上冠冕。穿戴完畢后,丞相等人加入百官的隊伍,禮儀官喊道:“排班。”排好后,大臣們先鞠躬,樂官負責奏樂。然后,大臣們先下拜三次,起身,音樂停下來。緊接著,大臣們又下拜三次,再起身。音樂隨著大臣們下拜而響起,隨著他們起身而停止。
大臣們可以稍松一口氣了,因為接下來主要是丞相的任務。禮儀官引領丞相到皇帝寶座前,丞相跪下并亮出笏板,百官跟著他跪下。捧寶官打開盒子,取出皇帝的玉璽,交給丞相。丞相捧著玉璽,對朱元璋說道:“皇帝登大位,臣子們獻上御寶。”尚寶卿接過玉璽,收到盒子內。百官在禮儀官的提示下,下拜,起身,回到自己的位置。
然后是一系列繁瑣的禮節,禮儀官一連串喊道:“鞠躬、拜興、拜興、平身、笏、鞠躬、三舞蹈、跪左膝、三叩頭、山呼萬歲、再三呼、跪右膝、出笏”。百官要按照這個步驟一絲不茍地行完禮,主要的禮節就完成了。
禮畢后,朱元璋又去太廟追尊父母,回到奉先殿。百官上表道賀,然后各就各位。朱元璋穿著袞冕在音樂聲中登上御座。卷簾,尚寶卿將玉璽放在案上;拱衛司甩響鞭子,引領者將百官引入拜位中,面向北站立。音樂響起,百官在指引下行三跪九拜之禮。這些禮節太和殿原名奉天殿,是紫禁城內面積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筑物。清朝皇帝很多盛大典禮都在太和殿舉行,如皇帝登基、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等。此外,每年的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也要在太和殿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并向王公大臣賜宴。都結束后,朱元璋再冊立皇后。至此,登基典禮才算完成。
小學生趣味歷史故事3
仁宗趙禎天圣元年——嘉祐八年
宋仁宗 仁宗像仁宗趙禎,真宗子。大中祥符八年封壽春郡王,天禧二年(1018)封升王,立為太子。乾興元年(1022)即位,由劉太后垂簾聽政,明道二年(1033)太后死,始親政。仁宗在位42年,是兩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仁宗早年生活在養母劉太后陰影之下,作為一個守成之君,能守祖宗法度,性情文弱溫厚,其武功謀略不及太祖、太宗,在與西夏王朝的長期對峙中表現平平,宋王朝屢戰屢敗,軍事上處于弱勢地位。然而,仁宗知人善任,也想解決當時社會存在的諸多弊端,提拔重用了一大批對當時和后世都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因而其在位時期名臣輩出。總體而言,仁宗算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但其中也不乏悲天憫人的情懷。
生母之謎:“貍貓換太子”的傳說
關于趙禎的身世,有一種至今流傳的說法,這就是“貍貓換太子”的故事。主人公的傳奇經歷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清末成書的小說《三俠五義》稱劉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時懷孕,為了爭當正宮娘娘,劉妃工于心計,將李氏所生之子換成了一只剝了皮的貍貓,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將李妃打入冷宮,而將劉妃立為皇后。后來,天怒人怨,劉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嬰在經過波折后被立為太子,并登上皇位,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幫助下,仁宗得知真相,并與已雙目失明的李妃相認,而已升為皇太后的劉氏則畏罪自縊而死。
自宋朝以來,由于小說、戲劇等各種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的演繹,仁宗生母之謎日益鮮活生動,備受世人關注。盡管歷朝歷代增加、刪改了不少或虛假或真實的內容,而且,戲曲和小說中情節也不盡相同。然而,這一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大案,仁宗究竟是真宗后劉氏之子,還是妃子李氏親生,無論是小說,還是戲曲,幾乎眾口一辭,認定仁宗是李妃所生,而非劉皇后之子。
看了小學生趣味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