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為什么不如李白杜甫
李白、杜甫,都是深受酒精這兩大作用嘉惠的詩人,他們許多“凌滄州”“撼五岳”“泣鬼神”“驚風雨”的作品,就是在飮酒之后寫成的。那么孟浩然為什么不如李白杜甫?
有證據表明,孟浩然是一位好酒人士。王士源《孟浩然詩集序》、《新唐書》孟浩然傳等多種文獻,都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山南采訪使韓朝宗十分欣賞孟浩然的詩歌才華,帶他一同赴長安,準備向朝廷舉薦。韓朝宗為了替他造聲勢,先行一步,約好日子一同進朝廷。不料,到了約定的那一天,孟浩然遇到老朋友,就進了酒家,喝上了。當時有人提醒他跟韓朝宗約定的事,孟浩然很不以為然地說:“業已飲矣,身行樂耳,遑恤其它!”結果,誤了約會,惹怒韓朝宗,不再替他引薦。
孟浩然本人,也并不后悔。事關仕途命運的舉薦機會,孟浩然竟然可以為了喝酒,置之度外。可見,他好酒的程度,不是常人所能企及的。這一點,唐代詩人當中,大約只有“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詩仙李白可以相提并論。不過,李白的酒后狂放,很可能是受到了孟浩然的影響。李白在《贈孟浩然》一詩中,有“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兩句,可知李白對孟浩然的嗜酒行為是欣賞、欽佩的。
如此好酒之人,本應深受酒精的兩大影響:麻醉和興奮作用。具體地說,麻醉使其擺脫世俗的煩惱和束縛,興奮使其靈感勃發文思泉涌。李白、杜甫,都是深受酒精這兩大作用嘉惠的詩人,他們許多“凌滄州”“撼五岳”“泣鬼神”“驚風雨”的作品,就是在飮酒之后寫成的。
而孟浩然,讀其詩作,我實在替他感到惋惜:他經常喝酒,似乎也經常喝高,但是,他始終都能保持理性,從不說醉話。換言之,酒精對孟浩然的麻醉作用僅限于臉紅眼暈腿虛之類的生理層面,并沒有影響到他的精神世界,沒能讓他多說一句話,發一點兒感慨。因而,酒精對于他的詩歌創作,沒有任何促進作用。他的跟酒有關的詩句,酒都只是一種普通的食物,詩句中幾乎沒有酒后的感慨。
相關人物簡介
孟浩然(689年或691年-740年)名浩,字浩然,號鹿門處士,以字行,唐代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又稱“孟襄陽”,盛唐著名詩人。孟浩然的詩與王維齊名,并稱“王孟”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漢族,祖籍隴西成紀。生于碎葉城(當時屬安西都護府),后遷居四川。天寶初,入長安,薦于唐玄宗,待詔翰林。后漫游江湖間,永王李璘聘為幕僚。璘起兵,事敗,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貴州省)。中途遇赦,至當涂依李陽冰,未幾卒。762年病逝于安徽當涂,享年61歲。
李白所作詞,宋人已有傳說(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證以崔令欽《教坊記》及今所傳敦煌卷子,唐開元間已有詞調。然今傳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難斷定。今仍錄《菩薩蠻》、《憶秦娥》各一首。[1]李白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詩歌總體風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杜甫(712-770),字子美,漢族,唐朝河南鞏縣(今河南鄭州鞏義市)人,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