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怎么死的
編者按: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
唐朝是一個詩人輩出的朝代,也是一個歷代詩人心向往之的朝代,更是一個詩人非正常死亡最多的朝代。如“七絕圣手”王昌齡被人殺死,劉希夷被人用土囊壓死,而“初唐四杰”中的王勃墜海受驚而死,盧照鄰因不愿受疾病的折磨投水而死,駱賓王則下落不明,有被殺、自殺和逃匿不知所終等諸多傳說。只有楊炯死于官,還算死得其所,等等,不一而足。當然,詩仙李白之死也是其中的一個。那么李白是怎么死的?
李白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眾所周知,李白的祖籍在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亞,他誕生在中亞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國碑城)。五歲時隨父親遷居綿州的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青蓮鄉(xiāng)。但是《舊唐書》說他是山東人,就有點讓人費解。他自稱“五歲誦六甲(道家典籍),十歲觀百家(諸子百家)”,“十五好劍術(shù)”,二十五歲“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南窮蒼梧,東涉溟海”(《上安州裴長史書》),雖未免有自夸之嫌,但足以證明他從小就受過正規(guī)的教育;從他留下的一些不朽的詩篇,也可以佐證他曾游遍祖國的名山大川。“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經(jīng)歷,為李白日后妙筆生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為他開創(chuàng)一代浪漫主義的詩風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后來李白寓居安陸達十年之久,并成為安陸的女婿。此后十年間,他又北上太原,西入長安,東至魯郡,結(jié)識了不少名流,寫下不少詩文。傳聞初至長安時,賀知章一見,驚嘆為“謫仙人”,稱其詩可“泣鬼神”,因而譽滿京師。
李白的一生,也是坎坷的一生。始于隋朝的科舉制度發(fā)展到唐朝,已經(jīng)相當完善了。想“優(yōu)而則仕”的士子,幾乎都得通過科舉以博取功名。封建統(tǒng)治者也通過此種途徑,網(wǎng)羅了一大批人才。但李白走的則是“終南捷徑”。由于唐代李氏天子尊老子李耳為祖先,使得道教在唐代盛極一時。于是,一些追名逐利之徒,紛紛入居名山,扮成道士或隱士,等著當朝天子詔見。我們可以通過終南捷徑典故的來歷窺見一斑。據(jù)《新唐書·盧藏用傳》載,盧藏用想做官,就假裝為隱士,住在京城附近的終南山里,希望被皇帝征召。后來果然被召去做了官。同時代的司馬承禎也曾用同樣的方法取得官位。一次,盧藏用指著終南山對司馬承禎說:“此中大有佳處!”承禎回答說:“依我看來,不過是仕宦之捷徑耳!”
《舊唐書》說,李白“天寶初,客游會稽,與道士吳筠隱于剡中。既而玄宗詔筠赴京師,筠薦之于朝,遣使召之,與筠俱待詔翰林。”也有人說,天寶元年(742年)由于玉真公主的薦舉,李白才被召入京,供奉翰林。但是不管是誰舉薦的,都是因為道教的緣故,而不因為他的詩才,這對李白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莫名的悲哀;對世道而言,則是一種莫大的嘲諷。只是當時的李白已無暇顧及這些,激動之情依舊溢于言表,“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自以為從此可以一展“輔弼天下” 的弘愿。其實,李白因為道教而進入宮廷,也實屬無奈之舉。因為他在“酒隱安陸,蹉跎十年”期間,曾給當時以識拔后進而聞名的韓朝宗寫過一封請求引薦的信,這就是有名的《與韓荊州書》。因為韓朝宗曾任荊州長史,故人稱韓荊州。為了能得到韓的引薦,孤傲的李白甚至不惜吹捧,說什么“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之類肉麻的話。但是不知何故,結(jié)果心愿未遂。以至等到得以被人舉薦時,李白已是四十有二,詩酒年華也流走了三分之二。
但是唐代設(shè)翰林院,不過是養(yǎng)一批能做文章、懂經(jīng)學、擅書法和會下棋的人以至卜祝、僧道之流,等待皇帝隨時召喚,李白不過是其中的一名普通的待詔翰林罷了。只不過憑著“斗酒詩百篇”的詩才,依舊受到特殊禮遇,經(jīng)常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詔見。但此時的李隆基已不是“開元盛世”時的李隆基,一個楊貴妃早就讓他神魂顛倒,長期不理朝政,大權(quán)早已旁落于楊國忠與高力士之流之手。李隆基詔見他,不外乎寫寫歌功頌德的應景文章和憐香惜玉的艷詞,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就是其中一例。
而此時的李白也是郁郁不得志,自認為是“倡優(yōu)同畜”,“輔弼天下”的弘愿早已化為泡影。于是,他不再安于充當侍臣,整日與長安的文朋詩友在酒肆呼酒買醉,這其中就有四明狂客賀知章。由于不愿催眉折腰侍奉權(quán)貴,加上受到同僚中人的讒毀,僅在宮廷里待了不到兩年,便被“賜金放還”。促使他離開宮廷的一個直接原因則是,“嘗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脫靴”等放肆之舉。后人又演繹成另一種傳奇。說某國前來下戰(zhàn)書挑釁,而且偌大唐朝只有李白一人識得該國文字(因為他出生在碎葉城,自幼精通外語)。于是他耍足了威風,玩夠了味,讓楊國忠給他戴帽,高力士為他穿靴,并由楊貴妃為他磨墨。結(jié)果,李白下筆千言,一揮而就,言詞盡顯大唐威嚴,導致該國從此俯首稱臣,不敢造次。不言而喻,這是一些好事者為了突出李白非凡的能耐,而作的善意杜撰,只能姑妄讀之。其實,李白做出讓皇帝的寵臣脫靴的放肆之舉,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李白雖然整天侍奉在皇帝老兒身邊,但依舊不過是一個身不由己的“御用文人”,而楊氏兄妹的飛揚跋扈,以高力士為首的宦官專權(quán),等等,諸多官場黑暗,讓“不得開心顏”的他早就想一走了之。于是文人那種自視清高的德性也就日益暴露無遺,為了自己一時的得意,不惜作忘形之舉。
離開長安后,李白“浪跡江湖,終日沉飲”,足跡遍及梁宋、齊魯、幽冀,并多次往返于東越、金陵、宣城。安史之亂后,他本想隱居廬山,卻被永王李璘邀請參加了幕府。至德二年(757年),李璘違背肅宗的命令東巡,被肅宗擊敗。李白因此受牽連坐罪,被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還。我們現(xiàn)在可以假設(shè),如果李白不接受李璘的邀請,他一定會有一個比較好的結(jié)局,至少可以壽終正寢的。李白接受李璘的邀請,足以證明其時他“輔弼天下”的弘愿還沒有完全泯滅,以致歸為永王幕下后,還抱有“為君談笑靜胡沙”的幻想。更為可嘆的是,當李璘公然與肅宗對著干的時候,李白作為幕僚,居然還沒有看清他的真實嘴臉,糊里糊涂地上了他的賊船,落得個讓后人哀之的結(jié)局,實為可嘆。
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應該比較可信。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qū)<覍W者的考證之說,不能偏信。說當李光弼東鎮(zhèn)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當涂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而第三種死法則多見諸民間傳說,極富浪漫色彩,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可信可不信。說李白在當涂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但是不管哪一種死法,都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還后不久,就結(jié)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縱觀李白的三種死法,筆者比較相信《舊唐書》之說。理由有三:其一是因為它是后人修的正史,如果說他“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而且“出師未捷身先死”,它不可能不記載的。其二是因為李白一生嗜酒如命,放言“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年老力衰,因飲酒過度而亡,讓人可以理解并接受。其三之所以死于安徽的宣城,而不是當涂,是因為李白一生對宣城情有獨鐘,他的詩中多次提及。而他對宣城的偏愛,只是因為他仰慕有加的謝眺曾在此為官。
總而言之,我們有理由相信“白也詩無敵”,但是李白只適合做一個純粹的詩人,而不是翻云覆雨的政治家。因為詩人狂放不羈、恃才傲物的秉性根本不適合在爾虞我詐、欺上瞞下的官場混。歷覽前賢國與家,文人只要涉足官場,似乎注定沒有好果子吃。他們中的一些人雖然能通過科舉考試,撈得一官半職,但是那官常常做得卑微,做得窩囊。陶潛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就是明證。偶有位居顯要的,只是此時的文人已不再是文人,經(jīng)過官場的摸打滾爬,早已脫胎換骨成一個地地道道的官員。江淹為什么會才盡,不是因為傳說中有人收回了他生花的妙筆,而是違背了“窮而后工”的定律。李白一生既想在官場上實現(xiàn)“輔弼天下”的弘愿,又不愿改變自己狂放不羈的性格,結(jié)果也只能借詩抒懷,“痛飲狂歌空度日”,用酒麻醉自己的靈魂,了此一生。正如小他十一歲的好友杜甫所言,縱使能贏得“千秋萬歲名”,那也不過是“寂寞身后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