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觀音的歷史故事
鐵觀音茶,原產于福建省安溪縣,發現于1725—1735年,屬于烏龍茶類,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介于綠茶和紅茶之間,屬于半發酵茶類,鐵觀音獨具“觀音韻”,清香雅韻,“七泡余香溪月露 滿心喜樂嶺云濤 ”。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鐵觀音的歷史故事。
關于鐵觀音的由來,一種傳說是,古時有一位誠心敬奉觀世音菩薩的人,他每天清晨必在觀音菩薩像前敬奉一盞清茶。有一次他在敬茶時,觀音菩薩顯靈,指點他某處山巖有一株神茶,可以采擷。于是他跋涉攀登到山巖上,果然找到了這株神茶,只見茶樹的葉片閃爍著鐵色幽光。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將這株茶移植家中,精心維護,插枝繁衍,這就是鐵觀音茶樹之祖。另一種傳說是,清朝乾隆年間,安溪松林頭鄉有一位叫魏欣的樵夫,有一次,魏欣砍柴時,在觀音廟旁山巖間隙,偶然發現了一株奇異的茶樹,葉片在陽光下閃爍著烏潤砂綠鐵色之光。于是他便將這株茶樹挖出,取回家中,用插枝法在自己的院內培植起來,采摘其葉制作茶,稱此茶為鐵觀音。
烏龍茶,也稱青茶、半發酵茶,以本茶的創始人而得名,烏龍茶的產生,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相傳在清朝雍正年間,福建省安溪縣西坪鄉南巖村里有一個茶農,也是打獵能手,名字叫做蘇龍,因為他長的黝黑健壯,鄉親們都叫他“烏龍”。一年春天,烏龍腰掛茶簍,身背獵槍上山采茶,采到中午,一頭山獐突然從身邊溜過,烏龍舉槍射擊,但負傷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之中,烏龍也隨后緊追不舍,終于捕獲了獵物。當把山獐背到家時已經是晚上了,烏龍和全家人忙著宰殺、品嘗野味,將制茶的事全然忘記了。當第二天清晨全家人才想起此事,沒想到放置了一夜的新鮮葉子,已鑲上了紅邊了,并且散發出陣陣清香。制成的茶葉,滋味格外清香濃厚,全無往日的苦澀之味。
于是,經過反復的試驗與細心的琢磨, 通過萎雕、搖青、半發酵、烘焙等工序,終于制出了品質優異的茶類新品??烏龍茶。它是我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制法,品質介于二者之間,既有紅茶的濃鮮味,又有綠茶的清芬香,沖泡此種茶葉,會發現葉底的邊緣因發酵呈紅褐色,而當中部分仍保持天然嫩綠本色,形成奇特的“綠葉底紅鑲邊”,還有一種誘人的蘭花香氣。烏龍茶的特點是回味悠長,耐沖泡,具有解脂肪,助消化之功效,被譽為健美減肥的佳品。
鐵觀音原產于福建安溪縣西坪,此地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這里的民諺說:“四季有花常見雨,嚴冬無雪有雷聲”,可謂得天獨厚。安溪西坪群山環抱,土質大都是紅壤,呈弱酸性,非常適宜于茶的生長,又可謂得地之靈氣。安溪鐵觀音條索肥壯,卷曲緊結,湯色金黃明亮,香氣馥郁,清香悠長,品之滋味濃郁,醇厚甘鮮,入口留余香,回味甘甜帶蜜味,有“七泡有余香”之譽。 安溪鐵觀音“沐日月之精,收山巒之氣,得煙霞之華,食之能治百病”。常飲鐵觀音茶,有益于祛病保健,養生長壽,猶如觀音菩薩保佑一般。加之安溪鐵觀音茶葉色有獨特的烏潤砂綠鐵色,故稱之為“鐵觀音”,這樣解釋,順理成章,我以為更恰當。
特征 :鐵觀音原是茶樹品種名,由于它適制烏龍茶;其烏龍茶成品遂亦名為鐵觀音。所謂鐵觀音茶即以鐵觀音品種茶樹制成的烏龍茶。而在臺灣,鐵觀音茶則是指一種以鐵觀音茶特定制法制成的烏龍茶,所以臺灣鐵觀音茶的原料,可以是鐵觀音品種茶樹的芽葉,也可以不是鐵觀音品種茶樹的芽葉。
這與福建鐵觀音茶的概念有所不同。 優質鐵觀音茶條卷曲、壯結、沉重,呈青蒂綠腹蜻蜓頭狀。色澤鮮潤,砂綠顯,紅點明,葉表帶白霜,這是優質鐵觀音的重要特征之一。鐵觀音湯色金黃,濃艷清澈,葉底肥厚明亮,具綢面光澤。泡飲茶湯醇厚甘鮮,入口回甘帶蜜味;香氣馥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譽。近來國內外的試驗研究表明,安溪鐵觀音所含的香氣成分種類最為豐富,而且中、低沸點香氣組分所占比重明顯大于用其他品種茶樹鮮葉制成的烏龍茶。因而安溪鐵觀音獨特的香氣令人心怡神醉,一杯鐵觀音,杯蓋開啟立即芬芳撲鼻,滿室生香。 鐵觀音茶一向為閩、粵、臺灣茶客及海外僑胞所珍愛。品飲鐵觀音先聞其香再品其味,每次飲量雖不多,但滿口生香,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