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3個
成語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講述一些道理。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3個,希望能夠?qū)δ兴鶐椭?/p>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模棱兩可
蘇味道是初唐的政治家、文學家,趙州欒城(今屬河北欒城)人。九歲能詩文,少有才華,與李嶠以文辭齊名,號“蘇李”。20歲中進士,早年為咸陽尉,因吏部侍郎裴行儉賞識,隨裴行儉兩征突厥,為書記。圣歷初官居相位,先后三度為相,深得武則天賞識。
當?shù)胰式艽勾估弦又H,武則天向他咨詢誰能接班,狄仁杰答道:“文學蘊藉,則蘇味道、李嶠固其宜矣。”蘇味道能夠獲得一代名相狄仁杰的賞識,自可說明他必非平庸之輩。
可是,蘇味道任宰相的時候,最大的毛病是“尸位素餐”,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不作為”,凡事明哲保身,一味地和稀泥,處事十分圓滑。
有一次,一個人向蘇味道請教當官的訣竅,他得意地說:“要想當好官,必須記住一點:處理任何事情,都不要決斷得清楚明白。否則一有錯誤,就必定受罰。應(yīng)該像用手摸棱角那樣,這一面可以,那一面也過得去,就不會出事了。”這番話傳揚開來以后,大家私底下都稱他為“蘇模棱”。史料記載:“嘗謂人曰: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棱以持兩端可矣。”
然而,蘇味道并非遇事一律模棱,不置可否。在有些事情上,他的態(tài)度又鮮明得出奇。比如,長安元年(公元701年)三月大雪,蘇味道以為是祥瑞之兆,率領(lǐng)百官向武則天進賀。殿中侍御史王求禮當即指出:“三月雪為瑞雪,臘月雷為瑞雷乎?”還說:“今陽和布氣,草木發(fā)榮,而寒雪為災(zāi),豈得誣以為瑞?”又一次,有人向朝廷呈獻一頭三條腿的牛,蘇味道又帶頭上朝祝賀。蘇味道如此不顧常識,昧于事理,必然招致“舉朝嗤笑,以為口實”。但蘇味道不管這些,笑罵由爾笑罵,依舊我行我素。難怪宋人孔平仲的《續(xù)世說》,將他的言行編入了“奸邪”一列。
——《舊唐書·蘇味道傳》
【求解驛站】形容對事情的兩面沒有明確的態(tài)度或主張。模棱,說話處事含混;兩可,這樣也行,那樣也行。
【活學活用】在原則問題上,我們必須態(tài)度鮮明,絕不能~。
【妙語點撥】細研史書,不難看出,“模棱兩可”之舉是蘇味道自己對別人總結(jié)從政經(jīng)驗教訓時說的,并非人們依據(jù)他的行為判斷而出,如果他不主動說,也許并沒有“蘇模棱”的雅號流傳后世。所以,為何不將此看作是蘇味道襟懷坦白的表現(xiàn)呢?再者,從蘇味道“若有錯誤,必貽咎譴”的言論中,可見蘇味道尚有一定的政治責任心,不愿做一些妄意斷案、錯殺無辜的行徑,這要比那些橫行霸道、草菅人命的祿蠹蟊賊強上千百倍。
【近義】不置可否
【反義】旗幟鮮明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管中窺豹
史料記載:“王子敬數(shù)歲時,嘗看諸門生摴蒲,見有勝負,因曰:‘南風不競。’門生輩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此段文字中的王子敬即王獻之,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末子,聰明伶俐。長大后他也成為了一位著名的書法家,與父親并稱“二王”。有一天,他父親的幾個學生在玩打牌。在一旁觀看的獻之竟然能夠給他人出謀劃策,說上幾句行內(nèi)話。哪知學生們都笑他道:“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獻之聽到他們這樣說自己,很是氣憤,說道:“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說完,就甩開袖子走了。
“管中窺豹”的成語便出于此。
該成語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解。一種是褒義的,意指人們可以從觀察到的事物的一部分來推測該事物的全貌。從字面上理解“管中窺豹”,那就是從“竹管”中透過視線來看到豹子,由于視線為“竹管”圓孔面積所束縛,看不到“全豹”,只能看到所觀對象身上具有豹子特征的斑點花紋,于是就此推論觀測對象是一只豹子。這種邏輯思維能夠以小見大,極具智慧。“微塵中見大千世界”與“管中窺豹”均可用來形容通過小事情,推測出對象的概況。
然而,只要我們稍加思索,就會發(fā)現(xiàn):“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那可見的“一斑”并非百分百的是豹!梅花鹿身上的斑紋完全可以與豹子相媲美。因此,千篇一律的“管中窺豹”,搞不好就會出現(xiàn)“指鹿為豹”的尷尬,讓人啼笑皆非呢。
——《世說新語·方正》
【求解驛站】從竹管的小孔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
【活學活用】有的人孤陋寡聞,~,卻喜夸夸其談,炫耀自己。
【妙語點撥】七個盲人碰到一頭大象,便都上前摸摸大象是什么樣子。他們摸到大象粗腿、尾巴、肚子、背部、耳朵、牙齒、鼻子,便分別形容大象像柱子、笤帚、山包、平臺、蒲扇、犄角、橡皮筒,爭論不休。這個故事之所以可笑,是因為盲人們“管中窺豹”,都只是看到了大象的一個部分,便固執(zhí)地認定大象的總體模樣皆如此。這啟示我們,很多時候,沒有全面了解情況,千萬不能亂下結(jié)論,否則很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錯誤。
【近義】窺豹一斑、管窺所及、以管窺天
【反義】洞若觀火、一目了然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精衛(wèi)填海
傳說,炎帝神農(nóng)氏最寵愛的女兒女娃,模樣長得纖秀,卻有著堅強的性格。姐妹們都喜歡打扮,惟獨她酷愛體育,尤其水上運動,游泳劃船,跳水沖浪。
一天清晨,風和日麗,正是出游的好時光。女娃駛著一葉輕舟,在碧波蕩漾的東洋大海上游蕩。海風輕輕地吹拂,海浪柔柔地起伏,她載著小舟往大洋深處漂去。
年輕單純的女娃,不知世道險惡,仍陶醉在溫柔的藍色大海里。突然,平靜的大海變臉了,微笑的太陽不見了,輕輕海風變得比刀刃還銳利,軟軟海浪變得比鐵錘還剛硬。女娃憑著高超技藝,劈波斬浪,左避右擋,與大海周旋。時間一分鐘、一分鐘地過去,一小時、一小時地過去,大海的浪濤越來越高,女娃的力氣越來越弱。
夜幕降臨了,天地間一片黑暗,大概星星們閉上了眼睛,不忍瞧見慘劇的發(fā)生:小舟被巨浪碾成了碎片,女娃被大海吞噬,喧囂的濤聲掩蓋住了女娃的求救聲。但她不甘心被水淹死,她的精靈變成一只美麗、勇敢的小鳥,她飛翔時總叫著“精衛(wèi)!精衛(wèi)!”所以她被叫成“精衛(wèi)”。
精衛(wèi)住在布滿拓木林的發(fā)鳩山上,一心要填平可恨的東海,每天從西山銜一枝樹枝或一顆小石子,展翅高飛,直至東海,把它們投入海中。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不管是烈日炎炎還是雨雪霏霏,它不間斷地叫著“精衛(wèi)、精衛(wèi)”,以激勵自己的斗志,它要以鍥而不舍的精神,將東海填平。
東海惱怒了,東海咆哮了,浪濤喧嘩,白沫四濺:“你為什么要把我填平?你為什么恨我這么深?”
天空中傳來精衛(wèi)鳥仇恨的啼鳴:“因為你奪走了我年輕的生命,因為你還將奪走千千萬萬的年輕的生命。”
“算了吧,小鳥兒!就算你填上百萬年,也休想把我填平!”東海用轟隆隆的大笑聲來掩飾自己的窘態(tài)。
精衛(wèi)毫不猶豫地回答說:“就算填到一千萬年,一萬萬年,填到世界末日,我也要將你填平。”
從此,精衛(wèi)更加不停息地往返于發(fā)鳩山和東海之間,把西山樹枝和石頭銜投東海。
——《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述異記》
【求解驛站】比喻堅毅不拔,不畏艱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活學活用】有了~、愚公移山的精神,還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
【妙語點撥】精衛(wèi)真是了不起!她明明知道大海是不可能被她填平的,可還是不停地填。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不管做什么事,我們都應(yīng)該有頑強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有所作為。千萬不能因為有困難就半途而廢。再者,善良的精衛(wèi)遭遇不幸時,想到的是不能讓別人重復(fù)自己的悲劇,并為此付出了堅持不懈的努力。如果我們都來學習精衛(wèi)這種無私的品德,那么,我們生活的世界一定會變得更加美好。
【近義】矢志不移、愚公移山
【反義】虎頭蛇尾、半途而棄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3個,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