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歷史故事的詞語3個
成語故事的語言生動、通俗易懂,能夠幫助孩子了解歷史、學習知識,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出自歷史故事的詞語3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出自歷史故事的詞語·跳梁小丑
戰國時魏國相國惠施,在和莊子的一次談話中,舉自家一株大樗(chū)樹為例,說樹的主干臃腫,小枝多卷曲,不成材,木匠師傅對它連看都不看一眼,以此譏諷莊子所說的“大而無用,眾所同去”。
對此,莊子這樣回答道:“子獨不見貍狌(shēng)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機辟,死于罔罟(gǔ)。今夫斄(lí)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你難道沒看見過野貓嗎?它們隱伏起來,伺機獵取出來活動的小動物,東竄西跳,不避高低,往往觸到機關,死于網羅之中。還有牦牛,龐大的軀體像天邊的云。它能使自己很大,卻不能抓老鼠。現在你有大樹,擔心它無用,為什么不把它種植在虛無的鄉土上,寬闊無際的曠野里,它可以生長得更加枝葉繁茂,來往行人可以逍遙自在地在它下面乘涼歇蔭。所以,它并不因為所謂無所可用而感到有什么困苦。
莊子在這里要說的是,“無為虛談,可以逍遙適性,蔭庇蒼生”,以此駁斥惠施的“大而無用”的譏諷。
后人從這段故事引申出成語“跳梁小丑”。
——《莊子·逍遙游》
【求解驛站】比喻猖狂搗亂而成不了大氣候的壞人。跳梁,同“跳踉”,指亂蹦亂跳的樣子;小丑,意指卑鄙的小人。
【活學活用】當今世界,總有那么幾個~跟在超級大國屁股后面,干涉他國內政,可惡至極。
【妙語點撥】那些品格低下或并無什么真才實學的人,為了達到一己之私或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極盡搗亂、破壞之能事,但終究沒有什么了不得,只不過是真正地暴露了他自己的丑惡嘴臉罷了。歷史如同大浪淘沙,永垂史冊、被后人稱頌的是那些仁人志士,而一幫跳梁小丑們將為千代萬世的人所唾棄。
【近義】害群之馬
【反義】志士仁人
出自歷史故事的詞語·暗箭傷人
春秋時期,鄭國的鄭莊公手下有兩位寵臣,一個是以仁孝聞名天下的老潁(yǐng)考叔,另一個是英俊倜儻的青年公孫子都。孟子曾贊揚這位青年美男子說:“不知道公孫子都長得好看的人,就是沒長眼睛的人。”
公孫子都平時恃寵驕橫,又武藝高強,箭術高超,百發百中,無人能比。他向來對潁考叔非常不服氣,總想顯示自己比潁考叔更有才干。
有一年,鄭莊公得到魯國和齊國的支持,計劃討伐許國(許國是一個小國,在今河南許昌市。鄭國在許國的北邊,今河南的新鄭就是它當時的都城)。
這年夏天的五月,鄭莊公在王宮前檢閱部隊,發派兵車。但是潁考叔和公孫子都卻為了爭奪兵車吵了起來。潁考叔是一員勇將,他不服老,拉起兵車轉身就跑;公孫子都一直都瞧不起潁考叔,當然不肯相讓,拔起長戟飛奔追去。等他追上大路,潁叔考早已不見人影了。公孫子都因此懷恨在心。
到了秋天,鄭莊公正式下令攻打許國。鄭軍逼近許國都城,攻城的時候,潁考叔奮勇當先,爬上了城頭,指揮士兵攀上城墻,公孫子都眼看潁叔考就要攻破城門,立下大功,心里更加嫉妒。他覺得這么大的功勞不能讓潁考叔一個人給占了,于是抽出箭來對準潁考叔的后背就是一箭。潁考叔當時一心只顧攻城,沒有料到背后會射來暗箭,只見這位勇敢善戰的老一個跟斗摔下來,氣絕身亡。
另一位瑕叔盈還以為潁考叔是被許國的士兵殺死的,趕緊拾起大旗,指揮士兵繼續戰斗,終于成功破城。鄭國軍隊全部入城,而許國的國君許莊公則逃往衛國,許國的土地于是并入了鄭國的版圖。
日后,人們便把像公孫子都這樣趁人不備暗放冷箭的情況,稱為“暗箭傷人”。不過,做為成語卻并不限指以暗箭為兇器,凡是采取任何不光明的手段暗地里尋找機會傷害別人的,都可稱為“暗箭傷人”。
后來,盡管鄭莊公知道是公孫子都射死了潁考叔,但卻狠不下心嚴懲公孫子都。同時呢,鄭莊公又覺得如果不懲罰這個暗害潁考叔的美男子,自己心里實在是過意不去。左右為難之下,鄭莊公只好在潁考叔靈前拜祭,詛咒那個暗箭傷人的卑鄙小人不得好死。
——《左傳·隱公十一年》
【求解驛站】形容在背地里使用語言、行動、文字等手段傷害他人。用作貶義。
【活學活用】武將潁考叔為了國家利益,奮不顧身、英勇殺敵,理應得到天下人的稱贊。奈何沒有為國捐軀,卻命喪小人之手。公孫子都青年才俊,只可惜心存嫉妒,過于爭強好勝,為了一己之私,不惜暗箭傷人,殺害同僚。即便是如此寵愛公孫子都的鄭莊公,也忍不住對其施加詛咒,痛恨至極。普天之下,只要稍有良心的人都會唾棄像公孫子都這樣的人。面對競爭對手,我們不能甘拜下風,我們需要進取心,但更需要一顆平常心。
【妙語點撥】造謠中傷,~,是反動分子經常使用的伎倆。
【近義】冷箭傷人、笑里藏刀
出自歷史故事的詞語·朝三暮四
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在家中的院子里養了許多只猴子。這個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只猴子四顆橡子。日子一久,這個老人和猴子之間竟然能交流溝通了。
幾年之后,老人的經濟越來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數目卻越來越多,又碰上糧食欠收,所以老人就想把每天的橡子由八顆改為七顆。
于是,一天,他和猴子們商量說:“現在糧食不夠了,從今天開始,食物必須節約著吃。我每天早上分別給你們三顆橡子,晚上還是照常給四顆橡子,你們認為怎么樣呢?”
猴子們聽到老人的這番話,非常生氣,都認為早上怎么少了一個?于是,紛紛開始吱吱大叫,而且還到處竄來跳去,貌似是在用這種方式來表示對分配情況的強烈不滿。
老人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這樣吧,我每天早上分別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這樣總該可以了吧?”
這群猴子們聽了,覺得早上的橡子數量已經由三個變成四個,比晚上的多,就換了另一番模樣,紛紛高興得在地上翻滾起來,認為自己取得了勝利。
——《莊子·齊物論》
【求解驛站】原指實質不變,用改換名目的方法進行欺騙。后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
【活學活用】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確的目標。~、瞎定計劃的人,往往一事無成。
【妙語點撥】猴子們每天得到的橡子總數其實沒有變化,只是分配方式有所變化,猴子們就轉怒為喜。那些追求名和實的人,總是試圖區分事物的不同性質,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故事中的猴子們一樣,為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近義】朝秦暮楚、反復無常
【反義】始終如一、一成不變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出自歷史故事的詞語3個,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