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歷史故事中的成語3個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淀。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出自歷史故事中的成語3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出自歷史故事中的成語·鑿壁借光
西漢時期,有個貧苦農夫的孩子,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里實在是太窮了,沒錢去學堂學習。后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閱讀書本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休息的時候,才有短暫的時間看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里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然而,匡衡家里太窮了,根本買不起點燈的油,到底該如何是好呢?
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噌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于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后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還官至宰相了呢。
——《西京雜記》卷二
【求解驛站】在墻上鑿個小孔,偷借鄰家的燈光讀書。形容在艱苦的條件下仍堅持刻苦學習。
【活學活用】如今,我們的學習環境已經大大改善了,再也不用~讀書了。
【妙語點撥】建昭三年,原來的丞相因病去世后,匡衡憑其聲望當上了丞相。在看重私德的封建社會里,一個人如果保持貧苦勤學的良好道德形象,對個人是大有益處的。鑿壁偷光的故事得以家喻戶曉,流傳至今,說不定就是匡衡當了大官后,借助國家媒體大肆宣揚的結果呢。即使果真如此,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匡衡宣揚的苦讀精神仍值得學習。
【近義】囊螢映雪、穿壁引光、焚膏繼晷
【反義】一暴十寒
出自歷史故事中的成語·揠苗助長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他很關心自己種的莊稼,天天到地里去看。他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琢磨怎樣才能讓禾苗快些長高。
一天,他靈機一動,終于想出了辦法。于是,他毫不猶豫地卷起褲管就往水田里跑,開始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直拔到半晌午,弄得又累又餓。傍晚,農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杰作,得意洋洋地跑回家,迫不及待地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里的稻苗長高了不少。”妻子忙問怎么回事,他如此這般講了一遍。
他兒子聽到家里的禾苗長高了,興奮地飛也似地跑到田里去看。這時,他發現稻苗是長高了,但是卻一棵棵低垂著,眼看著就要枯萎了。
——《孟子·公孫丑上》
【求解驛站】把苗拔起,以幫助其生長。比喻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揠,拔。
【活學活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有它們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這些規律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人們只能認識它,利用它,不能違背它,改變它。違反了客觀規律,光憑自己的主觀意愿去辦事情,盡管用心是好的,但結果必然碰壁,把事情辦壞。我們應該以宋國這個農民為戒,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妙語點撥】~只會導致事與愿違。
【近義】欲速不達
【反義】循序漸進
出自歷史故事中的成語·道聽途說
春秋時期,齊國有兩個鄰居,他們分別叫艾子和毛空。艾子很有學問,收的學生很多。盡管如此,毛空卻看不起艾子,總認為自己比艾子強。他想讓艾子知道自己比他強,可是一直沒有機會。有一天,毛空在路上聽到一個消息,十分高興,心想這回可找到機會了。他很快就走到了艾子的家里,對艾子說:“你聽說過一只鴨子一次就下二百個蛋的奇事嗎?”
“我沒聽說過,但我一點也不相信。你能告訴我那只鴨子究竟有多大嗎?”
“鴨子的大小和產蛋多少有什么關系?馬那么大照樣也不會下一個蛋。”毛空得意地說。
“對于你說的那二百個鴨蛋,我實在不知道它們是從何處而來。”
“這還用問嗎?當然是從鴨子的肚子里生出來的。”毛空有些不耐煩地說。
“鴨子的肚子哪能裝得下二百個蛋?”
“那就一定是兩只鴨子下的,你總相信了吧。”毛空有氣無力地說。
艾子笑著說:“我還是不相信。”
毛空被氣得沒辦法,只好又說:“那天,從天上掉下一塊肉,那塊肉長有三十丈,寬有十丈。”艾子笑著問道:“真的嗎?有那樣長的肉嗎?”毛空急忙說:“噢,那就是長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長了。”
艾子說:“你說的那只鴨是誰家養的?你說的那塊肉掉在了什么地方?”
毛空支支吾吾說不出來,最后只好說:“我是在路上聽別人說的。”
于是,艾子對他的學生們講道:“你們可不要像毛空那樣道聽途說!”
——《論語·陽貨》
【求解驛站】路上聽來的消息,又在路途中向別人傳播。指沒有根據的傳聞或不可靠的消息。
【活學活用】爸爸語重心長地告訴小明:“根據~而下結論是極不負責的態度。”
【妙語點撥】孔子曰:“道聽而涂(通“途”)說,德之棄也。”意思是說,從道途中聽了沒有根據的話,不加考證、不假思索地便亂傳一氣,是很不道德的行為。有道是“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無論遇到什么事情,切忌偏聽偏信,而應該開動大腦,進行合理的判斷。
【近義】捕風捉影
【反義】言之鑿鑿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出自歷史故事中的成語3個,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