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歷史故事成語5個
成語故事的語言生動、通俗易懂,能夠幫助孩子了解歷史、學習知識,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反映歷史故事成語5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反映歷史故事成語·得心應手
《莊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于其間。”這段文字說得是師文學藝的故事。
相傳古代,有個叫做師襄的樂師。他彈琴的時候,鳥兒會隨著樂聲而舞,魚兒躍出水面傾聽。鄭國的師文聽說后,就去拜師襄為師學琴。
師文學了三年,柱指鈞弦,卻彈不出一首完整的曲子。師襄無奈地說:“你可以回家去了。”師文扔掉琴,嘆息道:“我不是不會指法,也不是不能完整地彈一首曲子。而是我心不在琴弦上,心里也沒有音樂。由于內心找不到音樂的感受,所以手指就不能和琴弦相配合了。你再給我一些時間,讓我找一找音樂的感受。”
過了不久,師文回來見師襄。師襄說:“你的琴練得如何?”師文告訴他:“我已找到音樂的感受,請聽我彈一曲。”
當春天時叩擊商弦彈南呂調,涼風突起,草木都結出了果實。秋天時叩擊角弦彈夾鐘調,和風徐徐地吹起,花草樹木都開花發芽了。夏天時叩擊羽弦彈黃鐘調,霜雪交下,河塘里都結冰了。冬天時叩擊徵弦彈蕤賓調,陽光變得熾熱,厚厚的冰塊一下就融化了。一曲將終時,則以宮弦為主與其他四弦一并奏起,這時吹來了和麗的風,天空中飄著吉祥的云朵,降下了甘露,地下涌出了清清的泉水。
師襄撫心高蹈說:“你的彈奏真是妙啊!即使師曠之清角,鄒衍之吹律,也比不上你。我得挾琴執管向你學琴了。”
此外,關于“得心應手”,還有這樣一個故事。說得是齊桓公有天在堂上讀書,朗朗的讀書聲不斷地傳下堂來。蹲在那里忙于制作車輪的工匠輪扁聽得有點煩心,就擱下手中的錐子和鑿子,走上來問道:“請問您讀的是什么書?”桓公見他冒冒失失的樣子,心里感到不大痛快,但還是回答他說:“我讀的都是圣人的書。”
“圣人還在嗎?”“當然早已死了。”
“哦,人已經死了,那么您所讀的,都是古人遺留下來的糟粕嘍!”桓公看他這樣說自己,不由變了臉色,說:“寡人在這讀書,你一個工匠怎么可以隨便議論?我問你:為什么古人留下來的話都是糟粕?今天你講得出道理便罷,要是講不出道理,我就立即把你處死!”
輪扁舉起手來摸了一下胡子,不慌不忙地說道:“大王息怒。臣不過是根據自己制作車輪的手藝談一點粗淺的想法罷了。譬如用斧子削木做榫(sǔn)頭,削得小了一點,放進卯眼就會松滑而不牢固;削得大了一點,就會滯澀而裝不進去。必須不大不小,不寬不緊,才能互相吻合,牢不可動。這種技術,得心應手,口里說不出來,但自有奧妙存在其中。我不能用話語傳授給兒子,兒子也無法繼承我,所以臣到了七十歲還在靠制作車輪混口飯吃。古代圣人的學問中那些精妙獨到的東西是無法用話語來傳授給別人的,必然隨著他們的死去而消失,那么您現在所讀的,不是古人無用的糟粕又是什么呢?”
桓公聽了,感到輪扁講得也有一定道理,就沒治他的唐突之罪。
——《莊子·天道》
【求解驛站】心里怎樣想,手上就能相應地怎樣做。形容功夫到家,技藝純熟,做起來很順手。
【活學活用】這位老作家運用語言的功夫已到了~的程度。
【妙語點撥】師襄學藝與輪扁做工的故事啟示我們,無論是學習知識,還是學習一門手藝,在興趣的引導下,勤加練習,假以時日,自然能達到得心應手的地步。
【近義】心手相應、駕輕就熟、游刃有余、揮灑自如
【反義】為不從心
反映歷史故事成語·得過且過
相傳在山西五臺山上,有一種形狀像雞的小鳥,名叫寒號蟲(鳥)。古書上又稱它為盍(hé)旦、曷旦或獨春。它生著四只腳,兩只肉翅,不能飛得很遠。拉下來的糞像豆子一樣的大,潮濕時氣味臊惡,干燥以后變得黑而光潤,就是醫家所說的五靈脂。
隨著一年季節的變換,寒號蟲的外貌也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在烈日當空、綠樹成蔭的盛夏,它的周身長滿了五彩的羽毛,顯得豐潤華麗絢爛奪目。這時,寒號蟲就會從林子里飛出來,在陽光下撲打著翅膀,得意地鳴叫:“鳳凰不如我!鳳凰不如我!”
可是,到了朔風凜冽、雪花飄飛的寒冬,它便落盡了所有的羽毛,變得像只剛出殼的雞雛,顯出一副狼狽寒酸的丑相。這時,它再也不敢飛出林子,只能躲在樹叢深處,有氣無力地哀鳴:“得過且過,得過且過。”
元末明初的著名學者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記載下這則傳說后,深有感慨地說:“當今世界上有些人,并無什么才學和操守,一旦小有成就,便趾高氣揚,認為天下再沒有人超過自己了;等到稍為碰上一點挫折時,又馬上變得像只喪家之狗,俯首貼耳,搖尾乞憐。這種人比起寒號蟲來,又有什么兩樣呢!”
——《南村輟耕錄》
【求解驛站】只要勉強過得去,就這樣過下去。形容胸無大志,沒有長遠打算。也指工作敷衍了事,不負責任。得,能夠;且,姑且。
【活學活用】領導告誡小華:“對待工作不能有~的思想,而應該積極進取,奮發圖強。”
【妙語點撥】目光短淺的人,面對一點點成績就沾沾自喜。對將來的一切都沒有計劃,他們只看現在,能偷懶就偷懶,能過得去就不努力。這種人一遇到挫折就會垂頭喪氣,消極悲觀。記住,成功只屬于勤奮努力者。為了將來的美好,我們要對成敗進行正確地分析,作個計劃。
【近義】馬馬虎虎、茍且偷生、敷衍了事
【反義】力爭上游、奮發有為
反映歷史故事成語·推心置腹
漢平帝的大司馬王莽篡奪漢朝政權以后,各地爆發了農民起義,其中聲勢最大的是赤眉軍和綠林軍。公元23年,農民軍在昆陽(今河南葉縣)與王莽的42萬大軍展開決戰,其中一個叫劉秀的將領十分活躍。在這一戰役中,王莽被打得慘敗,幾乎全軍覆沒。不久,農民軍就攻進了京城,殺死了王莽。皇族劉玄被尊為天子,劉秀因立了大功,被封為蕭王。
劉秀是一個很有城府的人,并不甘心讓劉玄做皇帝。劉秀在黃河以北一邊與反對劉玄的零散農民軍作戰,一邊擴充自己的勢力。公元24年,劉秀在魏州和蒲陽大敗赤眉軍,收編了投降的部隊,封降軍的主帥為列侯,其他帶兵的軍官也都任命了官職。
可是這些投降的官兵很不放心,擔心將來被劉秀消滅。劉秀看出他們的心病,便采取了一項出人意料的措施:下令每位降將仍舊回舊部,統率原來所屬的兵馬;他自己則只帶很少的隨從,到各投降部隊去巡視,并不對他們加以戒備,以表示對他們的絕對放心。這些投降的官兵見劉秀把他們當作自己人,立刻解除了心中的疑慮,互相議論說:“蕭王把自己的心都掏出來了,放在別人的腹中,我們還有什么可擔心的?難道還不該為他赴湯蹈火嗎?”所以,官兵對劉秀十分服從。《后漢書·光武帝本紀》里的原話是:“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報死乎!”
后人根據這段歷史,將“推赤心置人腹中”句概括為“推心置腹”的成語。
——《后漢書·光武帝本紀》
【求解驛站】把自己的心放入別人的體內。比喻待人至誠。
【活學活用】隊長經常找隊員~地談話。
【妙語點撥】劉秀的高明之處在于給人以“推心置腹”之感,這是他獲得帝位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實上,他稱帝后,也沒有像漢高祖劉邦那樣誅殺功臣,而是賞給他們封地、錢帛與特權,然后勸他們一律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去過榮華富貴的生活,不再過問朝政。他還不時派官員帶著異域進貢給他的奇珍異寶,去慰問這些隱退的功臣。這樣,劉秀既鞏固了皇權,又落得個不殺功臣的美名,真可謂老謀深算。
【近義】肝膽相照、赤誠待人
【反義】勾心斗角
反映歷史故事成語·鋌而走險
春秋時期,一百七十多個諸侯國互相爭權奪利。到中期,晉國和楚國成了兩個陣營的首領,勢均力敵,難分伯仲。其中,鄭國是個有道的小國。但不幸的是,鄭國地處兩大強國晉國與楚國之間,北面不敢得罪晉,南面更不能冷落楚。
公元前610年,晉國會聚了一部分諸侯國,一起向楚國示威,施加壓力。晉國國君懷疑鄭國與楚國暗中勾結,懷有二心,不肯與前來的鄭國國君相見,弄得鄭國誠惶誠恐。
鄭國大臣子家,為當時的執政大夫。他見此情景,便給晉國的執政大臣趙盾寫了一封信。關于趙盾,可是個在晉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人。趙盾的“外號”是盛服先生,這是因為趙盾每天勤于政事,天不亮就上朝,早到了就在朝堂前正襟危坐,恭侯國君。據說,當時他的仇人找了個刺客去殺他,刺客看到了正在獨自等侯上朝的趙盾,竟被其忠君愛國的情操深深感動,于是不忍心加害于他。
言歸正傳,子家的信中說,鄭國和晉國一直很尊敬友好,但仍不能使你們滿意。我們現在左右為難,既怕得罪晉國,又怕得罪楚國。就像一頭被獵人窮追猛趕的小鹿,本來是不愿意離開肥嫩豐腴的水草和森林的,可是一旦被獵人逼得走投無路時,再危險的懸崖絕壁也會不顧一切地跳下去。如果你們把我們逼急了,鄭國也只好鋌而走險,去尋求楚國的保護了。那時,你們晉國可不要后悔呀!
趙盾接到信后,認為很有道理。便說服晉國國君改變了對鄭國的態度,以免他們投入楚國的懷抱。然而,在此后的幾十年里,鄭國時而依附晉國,時而追隨楚國,弄得晉楚兩國都哭笑不得。
——《左傳·文公十七年》
【求解驛站】形容無路可走而采取冒險的行動。鋌,快走的樣子。
【活學活用】馬克思曾指出,資本家一旦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就會~。
【妙語點撥】鄭子家的成功在于,向強晉宣誓了鄭國不堪忍受晉楚兩強的苛求,及不再委曲求全的決心。表明鄭國不再“畏首畏尾”,并形象地把鄭國自比成面對猛獸的小鹿,聲稱晉國若有好生之德,鄭國就會堂堂正正地做“人”,即在以禮相待的條件下繼續侍奉晉國。否則就會像“走投無路”的小鹿一樣,與捕食它的猛獸拼命。結果,晉國覺得鄭國大概還有利用和壓榨的價值,不再咄咄逼人。鄭國能在晉楚的夾縫中繼續生存,首功于子家。
【近義】孤注一擲
【反義】聽天由命
反映歷史故事成語·得隴望蜀
據《三國演義》記載:三國時期,漢中太守張魯想自立為“漢寧王”。魏武王曹操知道后,氣憤極了,于是領兵四十多萬前去征討。曹操手下謀士、名將不計其數,所以一路上過關斬將,非常順利地打到了漢中。眼看著城池就要被攻下,但是城士萬眾一心,攻打了很長時間,仍沒有成效。
長史荀攸獻計:“張魯手下有一個貪官,名叫楊松,若給予一些金銀,再讓他為內應,肯定能夠把城攻下。”曹操便依計而行,結果真的把張魯打敗了。
打了勝仗后,將士們都很高興,主簿司馬懿獻計:“起奏大王,今漢中已平,然尚有劉備、諸葛亮虎居兩川,倘領兵來犯,吾勢危矣。今我軍心正齊、銳氣正勝,不若趁兩川民心未穩,領我得勝之兵討之,一舉可定也。此計甚妙,唯大王察之。”
曹操說:“卿此言差矣,劉備雄才,諸葛亮之智,兼有兩川之地,民心已服,羽翼已成矣,急切不可下。再者,西蜀之路崎嶇不平,若勝則可,若敗,吾軍一無可逃矣!”頓了一下又說道:“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
此外,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岑彭傳》中也有一段關于得隴望蜀的記載:劉秀打敗了王莽,便自立為皇帝。當時,大岑彭曾領兵跟隨劉秀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很得劉秀的賞識。
劉秀控制了東部地區以后,又轉向西進軍,并封岑彭為。岑彭隨劉秀不久攻下了天水,又與偏吳漢把隗囂圍在西城。公孫述聽說隗囂被岑彭和吳漢圍困,馬上派大將李育前去援救。當時公孫述的軍隊駐守在上圭(guǐ),劉秀因為有事,就派蓋延和耿龠(yuè)留下來包圍上圭,自己要回洛陽一趟。出發前,劉秀給岑彭寫了一封信,信上說:“你等到西城和上圭兩處攻下來以后,就可以率領軍隊去攻打四川。”劉秀向西進軍,目的在于平定隴、蜀二地,以完成統一全國的大業。不久,隗囂和公孫述都被消滅了,劉秀統一全國的目標終于實現了。
——《后漢書·岑彭傳》
【求解驛站】得到了隴地后,又希望取得蜀地。比喻得到了這個,還想要那個,貪心不足。隴,古代地名,相當于今甘肅東部;蜀,古代地名,相當于四川中西部。
【活學活用】這個可惡的九品芝麻官,霸占了李爺爺的田地,~,又要搶掠王爺爺的閨女。
【妙語點撥】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因為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擁有的也失掉了。
這就是人的貪欲。有人說,“得隴望蜀”是人的天性。這種看法貌似無可挑剔,但為人處事過程中,倘若總是一味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不知滿足,那么,到頭來只會被權力弄得疲憊不堪。知足者,常樂也。浮躁和貪婪最終只會迎來苦海無邊的人生。
【近義】得寸進尺、貪得無厭、貪心不足、欲壑難填
【反義】知足常樂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反映歷史故事成語5個,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