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故事的成語3個
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古代歷史故事的成語3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古代歷史故事的成語·難兄難弟
史料記載:“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文德,爭之不能決,咨子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太丘名陳寔,元方、季方之父也。”
潁川有個叫陳宴的人,自幼好學,辦事公道。后來做了縣官,更是廉潔奉公,百姓很佩服他。他的大兒子叫元方,小兒子叫季方,也有很高的德行。
元方后來被朝廷任命為侍中,又想讓他當司徒官,但是他不干,朝廷又封他為尚書令。因為陳宴、元方、季方的聲望極高,當時豫州的城墻上,都畫著他們父子三個的圖像,讓百姓學他們的品德。
元方有個兒子叫長文,季方有個兒子叫孝先。有一天,他們為自己父親的功德爭論起來,都說自己的父親功德高,爭來爭去沒有結果,便一同來請祖父陳宴裁決。陳宴想了一會兒,對兩個孫子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他倆的功德都很高,難以分出上下啊!”兩個孫子滿意而去了。
——《世說新語·德行》
【求解驛站】原指兄弟二人都很好,才德相當,難分高下。現多反其義而用之,指二人同樣壞。難,患難。
【活學活用】小張和小孫兩人行為放蕩,壞事做盡,真是~。
【妙語點撥】長文和孝先為自己父親的功德爭論來爭論去,各執一詞。好在他們有個德高望重的裁判陳宴。陳大裁判發了話,說他們的父親德行難分高下。于是,兄弟二人都沒意見,滿意而歸。這個陳宴頗有點和事佬的意思,而兩個孫子也都還算知趣,適可而止。
【近義】一丘之貉、患難之交
【反義】諍諍之友
古代歷史故事的成語·哭竹生筍
三國時期,在吳國有一個叫孟宗的人。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死了,家里失去了男丁,所以生活比較困苦。即使如此,他的母親仍然想方設法讓他念詩書,學禮儀,鼓勵他結識一些讀書人,以便將來出人頭地。
有一年,縣試(在縣內舉行的考試)時,各地的考生都到孟宗居住的地方來參加考試。有些考生貧困,沒有多余的錢財住客棧,孟母就請他們到她家里住宿。她還縫了很大的被子給那些考生蓋。她說:“我的孩子仰慕你們眾位的品德和學問,可我又沒有能力好好招待你們,只能做這點事表示對你們的敬意。”于是,孟母名聲很快傳遍了各地。
孟宗是一個非常孝順母親的人。他知道母親含辛茹苦,才把他培養教育成人,所以心中對母親又愧疚又感激。
有一年冬天,孟母突然病倒了,躺在床上許多天,什么東西都不想吃。一天早上,她忽然對孟宗說:“孩子,真奇怪,我現在忽然想喝點筍尖湯。”孟宗聽說母親想喝湯,非常高興,因為母親已經幾天沒有吃東西,身體越來越衰弱了。不過他馬上又發愁起來,因為當時正是寒冬,而竹子要到春天才會發芽,到什么地方去找竹筍呢?孟宗想著想著,不覺皺起眉來。孟母見兒子這副表情,便說:“哦,我大概是病糊涂了,這節氣哪兒來的竹筍呢!算啦!”
孟宗馬上告訴母親:“您別著急,我會盡量想法找點筍尖回來燉湯給您喝的。”可是他心中又想,答應起來容易,可是最近這兩天這么冷,寒風呼嘯不停,動物全在冬眠,花草樹木離出芽生長還有一段時間,我怎能找到筍尖呢?可是一想到母親要喝筍尖湯,他馬上來了力氣,于是扛起鏟子、鋤頭,冒著風雪向山中走去。終于走到了一個竹林。當他看到白雪像地毯似的厚厚鋪了一地,更加心驚:“天哪!幾乎連青綠的竹葉都看不見,上哪兒去找新筍尖呢?這實在是辦不到的事情呀!老天爺,可憐可憐我吧!我母親病得那么重,若是找不到筍尖燉湯給她喝,那我可一輩子也不能心安哪!”他想到母親正在病床上期待筍尖湯,鼓足勇氣對自己說:“我挖一挖試試吧,我可以一寸一寸地挖,到挖著筍尖為止。”
寒冬臘月,土凍得像鐵一般硬,他吃力地一鏟鏟挖下去,一直累得筋疲力盡,仍然看不到半點綠色的筍尖。孟宗挖不出竹筍,又想著病床上的母親,不由得對著土坑哭了起來。哭了好一陣子,當他睜開淚眼往地上瞧時,不禁吃了一驚。原來,他面前的冰融化了,竹根四周的冰土都變成了軟泥,軟泥中居然有幾個綠尖頂冒了出來!
“呀!筍尖啊!筍尖啊!”孟宗驚叫起來,心想:這不會是做夢吧?他連忙彎腰去拔,拔出一個,摸了摸,哈哈,心中竊喜。原來真的是新鮮筍尖!母親的愿望終于可以滿足了!問題是,剛才還什么都沒有的土坑,怎么會在突然間長出新鮮的竹筍來呢?太不可思議了!難不成是上天的賞賜?“嗯,一定是的!”孟宗對著上天叩首說,“謝謝老天爺!”
孟宗挖出土坑中的筍尖,趕回家去做筍湯。孟母看見兒子拿了竹筍回來,也非常吃驚。她喝了兒子給熬的筍湯之后,病沒過多長時間就痊愈了。
后來,孟宗更加努力讀書,終于成為一位學者,并且當了朝中的大臣,做了很多好事。
——《二十四孝之十六》
【求解驛站】孝子孟宗,冬天為生病的母親尋鮮筍不得,扶竹哭泣,使鮮筍破土而出。比喻事親盡孝,感動天地。
【活學活用】中國傳統的二十四孝故事中,有一個非常感人的孟宗~的故事。
【妙語點撥】后人對孟宗“哭竹生筍”的故事,曾作詩云:“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孟宗哭竹,不僅不是懦弱無能的表現,反而是孝順之舉。彼時彼刻,含辛茹苦地把自己養大的母親病重,只有一個小小的愿望,做兒子的都不能滿足,無奈、內疚、對母親病況的擔憂一齊涌上心頭,百感交集,怎能不哭!雖然故事的情節有點神話色彩,但故事所宣揚的至純孝道,是人們向往和推崇的。
古代歷史故事的成語·班門弄斧
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梅之渙寫的題李白墓詩。李白,字太白,好飲酒,人稱李謫仙,是唐代偉大的詩人。關于他的死,有種種神話般的傳說。
例如,有的說李白晚年瀏覽洞庭、岳陽和金陵(現在的南京)等地。一天,泊舟采石(今安徽當涂縣境內,北臨長江)江邊。晚上,月明如晝,李白在舟中對月暢飲,喝得大醉,見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于是溺水身亡。有的傳說更是神乎其神,說這時江中忽然風浪大作,有巨鯨現身,仙童二人,手持旌節,請李白坐于鯨背,音樂前導,騰空而去。
上述傳說,當然不能信以為真,但是在采石,后來卻因此出現不少名勝。不但有李白墓,還有謫仙樓、捉月亭等,并引起了無數游人的興趣。有些文章不通卻想冒充風雅的游人更在李白墓上胡寫亂題,十分可笑。梅之渙的這首詩,就是譏諷這類游人的。他認為在大詩人的墓上亂題歪詩,簡直是“魯班門前弄大斧”——太不自量。
詩中提到的魯班,據說姓公輸,名般,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也稱魯般。他是一個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祖師爺魯班面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巧?換句話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作“班門弄斧”。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梅之渙題李白墓詩》
【求解驛站】在魯班門前舞弄斧頭。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
【活學活用】人不能自以為是,~。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妙語點撥】現實生活中,人們運用“班門弄斧”的時候,往往帶有貶義色彩。可是,數學天才陳景潤不正是在一代大師華羅庚門前“弄斧”,才有所突破的嗎?還有許多文壇上的后起之秀,不正是在文學泰斗門前“弄斧”,才寫出一篇篇佳作嗎?所以,我們期待更多的人敢于在“魯班”門前弄幾下“大斧”。人們擁有了“班門弄斧”的精神與勇氣,天才們才會層出不窮,社會才有創新,并不斷進步。
【近義】布鼓雷門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古代歷史故事的成語3個,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