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故事成語大全
成語是從人們日常使用的大量成語中精選出來的。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古代歷史故事成語大全,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古代歷史故事成語大全·乘風破浪
南北朝時期,有個年輕人名叫宗愨(què),字元干。他從小就跟著父親和叔叔舞劍弄棒,練拳習武,年紀不大,武藝卻十分高強。
有一天,正是他哥哥結婚的大喜日子,家里賓客盈門,熱鬧非凡。這時有十幾個盜賊冒充客人,乘機混了進來。
盜賊很快就潛入宗家的庫房里。有個家仆正巧去庫房拿東西,發現了盜賊,于是便大叫著奔進客廳。
一時間,客廳里的人都驚呆了,不知道該怎么辦。只見宗愨鎮定自若,拔出佩劍,直奔庫房。
盜賊一見來了人,都揮舞著刀槍威嚇宗愨,不許他靠前。宗愨面無懼色,舉劍直刺盜賊,隨后趕來的眾人也在一旁吶喊助威。盜賊見勢不妙,丟下搶得的財物,脫身逃跑了。
眾賓客紛紛稱贊宗愨機敏勇敢,年少有為。問他長大后想干什么?他昂起頭,大聲地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干一番偉大的事業。”
幾年以后,林邑王范陽邁侵擾邊境,當朝皇帝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討伐,宗愨自報奮勇地請求參戰,被皇帝任命為振武。
有一次,檀和之率兵包圍了區粟城里林邑王的守將范扶龍,命宗愨去阻擊林邑王派來增援的軍隊。宗愨設計,先把部隊埋伏在援兵的必經之路,等援兵一進入埋伏圈,就命令伏軍立即出擊,結果把援兵打得個落花流水。
就這樣,宗愨為國家打了不少勝仗,立下許多戰功,后來被封為洮陽侯,最終實現了他年少時的抱負。
——《宋書·宗愨傳》
【求解驛站】船只乘著風勢破浪前進。形容船行進速度很快。比喻不怕艱難險阻,奮勇前進。
【活學活用】無論處在何種艱苦的困境下,她總是以~般的勇氣面對。
【妙語點撥】宗愨少年立志做出一番偉業,長大后憑借一番好武藝被皇帝任命為,為國家立下不少戰功,實現了年少時的志向。現實生活中,我們對自己也應該有個清晰的人生規劃,明確以下三點:首先,我的原點在哪里(優點、缺點、專長、嗜好);其二,我的目標點在哪里(短、中、長期的目標);其三,直線如何構成(怎么利用現有的一切達到目標)。
【近義】披荊斬棘
【反義】裹足不前
古代歷史故事成語大全·黨同伐異
公元前141年,劉徹即位,史稱漢武帝。他當政的第二年就下了一道詔書,命朝廷大臣和各地諸侯王、郡守推薦賢良文學之士。詔書下達后不久,各地送來了一百多個有才學的讀書人。武帝命他們每人寫一篇怎樣治理國家的文章,其中有個名叫董仲舒的文章寫得不錯,武帝親自召見他兩次,問了他不少話。董仲舒回話后,又呈上兩篇文章,武帝看了都非常滿意。
董仲舒的三篇文章,都是論述天和人的關系的,所以合稱為《天人三策》,又稱為《舉賢良對策》。其中宣揚的理論,叫做“天人感應”。這種理論把封建統治尤其是皇帝的權力神化:誰反對皇帝,誰就是反對天,就是大逆不道。
為了貫徹這種理論,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了三項建議:一是將諸子百家的學說當作邪說,予以禁止,獨尊孔子及其儒家經典,以通過文化上的統治,達到政治上的統一。這就是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二是設立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三是網羅天下人才,使他們忠心耿耿地為朝廷服務。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非常合乎武帝一統天下的心思。他親政后,就設置了專門傳授儒家學說的五經博士,向五十名弟子講述《詩》《書》《易》《春秋》等五部儒家經典。這些弟子每年考試一次,學通一經的就可以做官,成績好的可以當大官。后來,博士弟子人數不斷增加,最多時達三千人。
到漢宣帝劉詢當政的時候,儒家思想已經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儒家學說更是盛行,劉詢自己也讓五經名儒蕭望之來教授太子,但由于當時儒生對五經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宣帝決定進行一次討論。
公元51年,由蕭望之主持,在皇家藏書樓兼講經處的石渠閣,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儒生們把和自己觀點一樣的人作為同黨,互相糾合起來;而對觀點不一樣的人,則進行攻擊。為此,《后漢書》的作者在評述這一現象時,把它稱為“黨同伐異”,也就是糾合同黨攻擊異己。
——《后漢書·黨錮傳序》
【求解驛站】排斥、攻擊跟自己意見不同的人。泛指社會上成幫結派,相互斗爭。黨,原同“儻”,指偏袒,現在也指結伙;伐,攻擊偏袒或聚集同自己意見相同的人。
【活學活用】一個~,任人唯親的領導者是干不好事業的。
【妙語點撥】董仲舒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復興了被扼殺達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他的“大一統”和“天人感應”的思想,為封建統治者提供了統治的理論基礎。事實上,也正是基于這個原因,當政者才接受了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并加以宣揚普及。
【近義】結黨營私
【反義】公正無私
古代歷史故事成語大全·倒行逆施
春秋末期,楚國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都被楚平王無辜殺害。伍子胥歷盡艱險,才逃到吳國,幫助闔閭刺殺了吳王僚,奪取了王位。接著,他又幫助吳王整軍經武,使吳國的國勢日益強盛。在此基礎上,他協助吳王征伐楚國,不久攻下楚都,楚昭王逃往隨國(今湖南隨縣南)。
伍子胥幫助吳王攻楚的目的,是為了替自己的父兄報仇。現在楚國郢都已被攻下,可以付諸行動了。他首先向吳王建議,拆毀楚國的宗廟。大將孫武反對這樣做,但吳王貪圖楚國的地盤,一心想把楚國滅了,因此接受了伍子胥的建議。
接著,伍子胥請求吳王讓他去挖楚平王的墳,以解他心頭之恨,吳王說:“你幫了我不少的忙,這種小事你就自己瞧著辦吧。”
但是,伍子胥并沒能立刻找到楚平王的陵墓。后來在一個石工的指引下才獲悉了陵墓的確切位置。可是挖開墓、打開棺材一看,里面只有楚平王的衣冠。伍子胥大失所望。那石工又指點說,這上面的是假的,下面的才是真的。伍子胥命人繼續往下挖,果然有楚平王的尸體。伍子胥一見楚平王的尸體,就滿腔怒火,抄起鞭子,一氣打了三百下,最后把頭顱砍下來,才解了心頭之恨。
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肯知道這件事后,派人送了一封信給伍子胥,指責他這樣做太殘忍了,伍子胥叫來人回話給申包肯說:“忠和孝不能兩全,我好比一個走遠路的人,天快黑了,可是路途還很遙遠,我已弄得沒有辦法了,所以才故意干出這種倒行逆施的舉動。”
這個“倒行逆施”的伍子胥,最后的命運也很悲慘。他因反對吳王夫差寬容越王勾踐,并且要求夫差停止攻伐齊國,遭到吳王夫差冷遇,漸漸被疏遠,最后被逼自殺。
——《史記·伍子胥列傳》
【求解驛站】原意是所作所為違反常規,違背事理。現在一般用來表示堅持錯誤方向,干違背歷史潮流的錯事、壞事。逆,相反,違背;施,作事。
【活學活用】一切違反人民意愿的~,都會遭到人民和歷史的唾棄。
【妙語點撥】伍子胥為報家仇隱忍茍且,假借吳王闔閭之力得鞭楚平王之尸,此謂之孝。明知吳王夫差將要敗亡,依然死諫,此謂之忠。將兒子送走,遠離兇險,是慈父之心。而從伍子胥對危險的預知判斷,他是大智之人。忠孝慈智,伍子胥是真英雄、大丈夫。然而,從另一角度來看,伍子胥的所作所為又有把國家的利益建立在個人利益之上的嫌疑。他為了報家仇,傾吳國之人、財、物力,攻打自己的國家,搭上了多少無辜的生命。這樣做是不可取的。
【近義】大逆不道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古代歷史故事成語大全,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