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歷史故事3則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淀。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古代的歷史故事3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古代的歷史故事·言不由衷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弱,周天子不再受到諸侯的重視。鄭莊公成為周平王的卿士后,執掌著朝中大權,他對平王就很不尊重。周平王有好些事情,不得不交給同時也在朝里做官的西虢公去處理。鄭莊公因此對周平王很不滿意,認為平王是有意要讓西虢公代替自己處理朝政。周平王向鄭莊公解釋說他沒有這樣的意思,為了進一步消除隔閡,雙方決定互換人質,以示信任。于是,周平王的兒子狐去鄭國為質,而鄭國的公子忽也到周國為質。
可是,就在這年(公元前720年)三月,周平王去世了,平王的孫子姬林繼承王位,史稱周桓王。周桓王即位,也想委政于西虢公。鄭莊公非常生氣,就在這年四月,派大夫祭仲率領兵馬到周王畿內的溫邑(今河南溫縣南),把已經成熟的麥子全都割走了,并全部運送到鄭國。秋天,祭仲又帶兵到周王畿內的成周(今河南洛陽東),把那里成熟的谷物也全部割跑,運回鄭國。從此,周鄭兩國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糟糕,彼此間結下了仇恨。
當時,有正直的史官在評論這件事時指出:“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左傳·隱公三年》楊伯峻注:“人言為信,中同衷。”)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不是從內心里說出來的真話,即使交換人質也是沒有信用的。如果相互間能坦蕩、真誠,而且都能用禮儀來約束自己,即使沒有人質,誰又能離間得了相互間的關系呢?
——《左傳·隱公三年》
【求解驛站】比喻不講真心話,虛偽敷衍的行為。由,從;衷,內心。
【活學活用】他的這些話,有些是真實的,但大部分是~的。
【妙語點撥】鄭莊公于春秋初年所做的總體說來算是集勢,就好像一塊石頭你把它高高舉起,它就會有勢,而這個把石頭高高舉起的過程就叫做集勢。莊公所做的就是舉起石頭去砸周王室,去砸其他諸侯,即使言不由衷也在所不惜。遺憾的是,莊公舉起了石頭,而等到后輩兒孫該享受祖宗陰德,去擲出這塊石頭的時候,鄭國內亂頻發,自相攻伐,最終鄭國徹底頹廢了。鄭國的石頭沒有擲出去,可是舉起石頭的莊公卻值得我們仔細品味。
【近義】言行不一、口是心非
【反義】肺腑之言
古代的歷史故事·迎刃而解
杜預是魏晉之際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是曹魏尚書仆射杜畿之孫,幽州刺史杜恕之子。杜預學問廣博,通曉歷代興亡成敗之理,常道:“立德,我難以達到;立功立言,我有可能達到。”最初,其父與司馬懿不和,結果被關在監牢中死去,杜預久久不能入仕。
司馬懿、司馬師死后,司馬昭承襲其父兄之位,杜預娶了司馬昭之妹高陸公主為妻,被任為尚書郎,繼承其祖父的爵位豐樂亭侯。在職四年后,進入司馬昭的相府中擔任軍事幕僚,參與了曹魏滅蜀的軍事行動,因功增加封邑一千一百五十戶。曾經做過鎮南大、荊州總督等高官。
他做鎮南大的時候,曾帶兵攻打吳國,不到十天就占領了吳國的許多重要城池。他覺得吳國軍隊的戰斗力很差,就率兵趁勝追擊。
正在此時,有人認為吳國實力雄厚,就出來勸阻他:“吳國建國多年了,國力積蓄得很厚實,不可能一下子就被打跨。現在又是夏季,天氣炎熱,我們晉國的士兵從小就生活在北方,對南方的氣候條件很不適應,與他們作戰對我們很不利。我勸你還是趁早收兵,等夏天過去天氣涼爽后,再考慮攻打吳國吧。”
杜預聽他說完后,考慮了一會兒,說:“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后,皆迎刃而解。”意思是說,現在我軍連勝數仗,士氣非常旺盛。而吳國則連敗數仗,軍隊的士氣非常低落。我們這種士氣旺盛的軍隊,去打敗那些士氣低落的軍隊,其形勢就如同用鋒利的刀子劈竹子一樣,只要把竹子的前幾節劈開了,后面的幾節,將刀放在竹子中,就會一下子破開。我們只要乘勝追擊,一定會擴大戰果,徹底打跨吳國。
于是,杜預就帶領晉軍大舉進攻,結果真如他所說,很快就把吳國滅掉了,從而實現了全國的統一。杜預還朝,被封為當陽縣侯,封邑增加到九千六百戶。武帝仍命杜預鎮守江南,杜預在這里興修水利,興辦學校,造福一方,百姓親切地稱他為“杜父”。杜預雖然公務繁忙,但無論在朝中為官,還是擔任將帥,都不忘記治學,他撰寫了《春秋左氏經傳集解》等著述,是當時《左傳》研究的集大成者。www.gs5000.cn
——《晉書·杜預傳》
【求解驛站】把竹子劈開口,下面的一段竹子就迎著刀刃裂開了。比喻主要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問題就很容易解決。
【活學活用】只要這位教士到場,任你事情如何棘手,亦無不~的。(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四回)
【妙語點撥】杜預乘勝追擊滅吳的史實啟示我們,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相信自己。只有堅定信心,才能把事情做成功。再者,杜預雖然生長在官宦人家,但不是那種只知貪圖享樂的紈袴子弟,而是從小就博覽群書,勤于著述,為日后立業報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個人沒辦法選擇自己的出身是貧困還是富有,但卻完全可以通過努力學習知識與才藝,常懷律己之心,把握自己的未來。記住:未來如何決定全在自己,其他人不過是從旁提供意見和幫助。
【近義】勢不可當
【反義】強弩之末
古代的歷史故事·嘔心瀝血
唐朝中期的著名詩人李賀,詩寫得非常好,詩的風格與李白極為相象。當時,人們稱李白為“仙才”,稱李賀為“鬼才”。鬼這個意像與詩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據統計,“在李賀二百四十首詩中,天神類四十首,鬼神類二十七篇,這兩類約占李賀創作總量的百分之二十八”。由于李賀得不到朝廷的重用,精神抑郁苦悶,加之用盡心血進行詩歌創作,嚴重地損害了健康,只活了二十七歲,便溘然離世了。www.gs5000.cn
李賀很小就會寫詩了。他七歲就寫了首《高軒過》,這首詩連當時的大學問家看了都很喜歡。消息一傳出,整個京城都轟動了,人們稱他為“神童”。
李賀寫詩非常勤奮。十四五歲的時候,他每次騎馬外出游玩,總是騎一匹瘦弱的小毛驢,背一個織錦書囊,里面裝著紙和筆,讓一名小書童跟隨著。遇到好題材,吟得佳句,就趕緊記下來投入錦囊,回家后再加工整理。等天晚回到家里,母親看他從口袋里拿出許多詩稿來,總是心疼地說:“我兒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寫詩上了,真是要把心嘔出來才罷休啊!”即“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耳”。
的確,李賀把自己全部的心力都傾注在詩歌創作中。“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雞一聲天下白”“石破天驚逗秋雨”,這些歷代傳誦的佳句,都是李賀嘔盡心血的結晶。唐代文學家韓愈,曾寫過這樣兩句詩:“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意思是說,挖出心肝來當紙,滴出血來寫文章。
——《歸彭城》
【求解驛站】比喻極度勞心苦思。多用于文藝創作或研究,亦指傾吐真情或懷抱真誠。嘔,吐;瀝,滴。
【活學活用】如果沒有他~地工作,就不會有現在的成績。
【妙語點撥】從李賀騎弱驢外出一事,不難看出,他作詩注意實地觀察,注意寫作材料的積累。他的貧寒家境、仕途不順和嬴弱的身軀,均對他的詩作產生了深深的影響。他筆下的牛鬼蛇神是對現實生活中人的曲折的反映,是對中唐仕途中人的幻覺化的描寫。他借助鬼神來傾訴著心中的苦悶,在自己營造的悲慘欲絕的鬼域里傾訴著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作以豐富的想象力、新穎詭異的語言開辟了自己凄艷詭激的詩風,被人譽為“鬼才”。
【近義】煞費苦心、挖空心思
【反義】無所用心、漫不經心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古代的歷史故事3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