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歷史故事的詞語3個
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含有歷史故事的詞語3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含有歷史故事的詞語·先斬后奏
對于“先斬后奏”,南北朝時期的劉勰在《劉子》中曰:“申屠悔不先斬而后奏,故發憤而致死。”此外,關于這個成語,還有下面這個故事。
善良的貧家女子竇娥三歲喪母,她的父親竇天章是個窮書生,為了還債和換取上京趕考的路費,向寡婦蔡婆借貸盤纏。蔡婆早就看上了他的女兒端云,乘機提出索要瑞云做童養媳。端云3歲喪母,7歲便到蔡婆家,改名竇娥。17歲時竇娥與蔡婆兒子成婚,一年后丈夫病故。她和婆婆兩人相依為命地過著守寡的日子。
一天,蔡婆去向賽盧醫索討銀錢,賽盧醫賺她到僻靜處,想勒死她,幸虧張驢兒父子把她救下。因這救命之恩,張驢兒父子想霸占婆媳二人。竇娥執意不從。張驢兒在羊肚湯里放了毒藥,想害死蔡婆,強占竇娥。不料其父喝下了那碗羊肚湯,嗚呼身亡。
張驢兒轉而誣陷竇娥,并威脅竇娥嫁給他為妻,不然要去公堂告發。竇娥問心無愧,與張驢兒去見官評理。太守桃杌是一個昏官,嚴刑逼供,竇娥堅不屈從。桃杌轉對蔡婆用刑,竇娥為救婆婆,含冤承招,被判死罪。臨刑時竇娥滿腔悲憤地說:“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寶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作天!”然后,斷案不明的官府就下令斬殺了竇娥。
竇娥死前發出三樁誓愿:若是屈死,死后血飛白練,六月降雪,大旱三年,果然一一靈驗。
竇天章后來當了大官,深受皇帝信任,官拜兩淮提刑肅政廉訪使,奉旨訪察民情,懲處貪官污吏,回到闊別十六年的家鄉。竇娥鬼魂托夢父親,訴說冤情。竇天章重新審理此案,殺了張驢兒,終于替女兒昭雪了冤案。竇天章在《竇娥冤》中有這樣一段獨白:
“只因老夫我為官廉潔清正,為人剛直不阿,節操堅強、剛直,皇上憐愛我,叫我擔任兩淮提刑肅政廉訪使的職務,四處審訊囚犯,查閱案卷,賜給我象征權力的寶劍和金牌,讓我監察貪官污吏,并準許我先斬后奏。”
——《竇娥冤》
【求解驛站】封建時代臣子把人殺了再報告皇帝。現多比喻自行把事情處理了,造成既成事實,然后再報告上級或當權者。
【活學活用】小明看中了一本漫畫書,由于這本書太誘人了,他~,把它買了回來。
【妙語點撥】竇娥的性格是孝順與抗爭的對立統一。她對早年守寡、晚年喪子的婆婆孝順有加,也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條。當遭遇張驢兒的無恥行徑后,她以為官吏會主持公道,會維護她的清白與名聲。然而竇娥所寄與希望的官府,竟是一團漆黑,他們濫用酷刑,屈打成招,使得竇娥含冤而死。唯有國家出現更多如竇天章般的明鏡高懸者,才能讓那些酷吏無處藏身,并給那些恃強凌弱、欺壓百姓者以應有的懲罰。
含有歷史故事的詞語·行將就木
重耳是春秋時晉獻公的大兒子,因為晉獻公寵愛妃子驪姬,驪姬想把自己生的兒子奚齊立為太子,于是她接二連三地設下陰謀,陷害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后來申生被逼死,重耳和夷吾先后逃奔出國。
重耳帶著許多忠心的臣子一起流亡外國。他們先逃到晉國北方的狄國,在那里住下來。狄國人攻打一個少數民族部落的時候,俘獲了這個部落的兩個姑娘叔隗和季隗,把她倆送給重耳。重耳娶了叫季隗的姑娘,生了伯鰷(tiáo)和叔劉兩個孩子。就這樣,他在狄國生活了十二年。
這期間晉獻公死了,太子奚齊也被大臣里克所殺。在外逃亡的夷吾繼任為國君,即晉惠公。晉惠公一上任,他最害怕的事情就是重耳回來奪他的君位,于是他派人去狄國刺殺重耳。
無奈,重耳又要繼續逃亡了。
臨行時,重耳向季隗告別道:“你等我二十五年,那時我如果還不回來,你就改嫁吧!”季隗流著眼淚答道:“我今年已二十五歲了,再過二十五年,就是五十歲了,已經行將就木了,還嫁什么人,請容許我始終等您吧。”重耳依依不舍地告別了妻子。后來,他終于又回到晉國,并成為了一代霸主——晉文公。
“行將就木”是指人壽命已經不長,快要進棺材了。行將,將要;木,指棺材。
含有歷史故事的詞語·百聞不如一見
漢朝的時候,西邊湟水一帶,聚居著羌族人,稱為西羌。自從漢武帝打敗匈奴以后,西羌比較安定。漢宣帝時,朝廷派了官員渠安國去西羌視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請求朝廷放寬禁令,但問題沒有解決,渠安國就回來了。
過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聯合起來渡過湟水,并派人與匈奴聯系。渠安國帶了一批人馬再去西羌,結果被西羌打得大敗。羌人侵入邊界,攻城奪地,燒殺搶掠。宣帝召集群臣計議,詢問誰愿意率兵前去抗擊敵人。七十六歲的老將趙充國說:“我去最合適了。我曾在邊界和羌人打過幾十年的交道。”
宣帝見趙充國自告奮勇,擔當這一重任,于是問趙充國:“估計一下西羌的情況,他們的實力如何,該派去多少人馬?”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軍事上的事難以遙測,我愿先到金城(今蘭州市西北)去,察看情況后才能提出作戰方略。羌族雖說是人數較少的民族,但它背叛朝廷,是叛逆行為,注定會失敗的,請陛下相信我能擔當此任,你就不必擔憂了。”宣帝聽他這么一說,含笑答應了他的請求。
就這樣,趙充國帶領一隊人馬出發。隊伍渡過黃河,遇到羌人的小股軍隊。趙充國下令沖擊,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虜。兵士們準備乘勝追擊,趙充國阻攔說:“我軍長途跋涉到此,不可遠追。如果遭到敵兵伏擊,就要吃大虧。”部下聽了,都很佩服老將的見識。
趙充國觀察了地形,又從俘虜口中得知敵人的內部情況,了解到敵軍的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屯把守、整治邊境、分化瓦解,團結大多數西羌人的策略,上奏皇帝。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擾,安定了西北邊疆。
趙充國說的“百聞不如一見”后來變為成語。當趙充國告老請退,皇帝賜予安車駟馬,免官歸第。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十二月趙充國病逝,享年八十六歲,謚號壯侯。
——《漢書·趙充國傳》
【求解驛站】聽到人家說一百次,也不如親眼見到一次。指多聽不如親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
【活學活用】早就聽說斯德哥爾摩風景好,這次去,真是~,果然景色如畫。
【妙語點撥】趙充國善于治軍,行必有備,止必堅營,戰必先謀,穩扎穩打。在平叛羌人入侵一事中,他堅決采取招撫與打擊相結合、分化瓦解、集中打擊頑固者的策略,能和平解決的,決不訴諸武力,這完全符合《孫子兵法》:“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再有,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凡事要像趙充國一樣,調查研究后再下結論。謹記: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近義】耳聞不如目見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含有歷史故事的詞語3個,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