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短歷史故事大全
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yōu)美的語言素材。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簡短歷史故事大全,希望能夠?qū)δ兴鶐椭?/p>
簡短歷史故事大全·出人頭地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的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學家,被人們合稱為“三蘇”,而且都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蘇軾小時候,天資聰穎,由于書讀得多,字也認得多,再加上文章寫得好,因而受到人們的稱贊。在一片贊揚聲中,蘇軾不免有些飄飄然。
有一天,便在自己書房門上手書一聯(lián),以顯示自己的才華,聯(lián)文是:讀盡人間書,識遍天下字。對聯(lián)貼出之后,有一位老者專程來到蘇家,向蘇軾“求教”,請?zhí)K軾認一認他帶來的書,書上全是寫著周朝時史籀創(chuàng)制的字。蘇軾開始滿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過書一看,書上的字一個也不認識,這對驕傲自滿的蘇軾是當頭一棒,他頓時面紅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沒說什么,便含笑而去。蘇軾這時才感到自己太驕傲了,于是將書房門前對聯(lián)的上下聯(lián)前各添了兩個字,使思想境界為之升華,一幅具有遠大抱負的對聯(lián)展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立志讀盡天下書,發(fā)憤識遍天下字。”
此后,蘇軾發(fā)奮讀書。二十歲的時候,已學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蘇轍一起參加了京城的考試。當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對當時文壇崇尚詭怪奇澀的文風很是反感,一律不加錄取。當他看到一篇《刑賞忠厚論》時,十分高興,便準備取為第一。由于試卷是密封的,歐陽修并不知道那文章是誰寫的。他想了想,覺得能寫出這樣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鞏之外,可能不會有別人了。為了避嫌,歐陽修就把蘇軾的卷子判為第二。等到發(fā)榜公布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寫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鞏,而是個叫蘇軾的年輕人,心里便有些過意不去。
歐陽修得知《刑賞忠厚論》不是他的弟子曾鞏寫的,而是初出茅廬的蘇軾所寫,心里覺得有點對不住蘇軾,竟讓他屈居第二。再看到蘇軾以后送來的文章,篇篇才學橫溢,更是贊嘆不已。于是寫信給當時聲望頗高的梅堯臣說:“蘇軾的文章實在是好,我應(yīng)當讓路,使他高出我一頭。”成語“出人頭地”就是由此而來的。當時聽說此事的人都不以為然,認為歐陽修夸大了蘇軾的才學,等以后他們看到了蘇軾的文章以后才信服。
后來,蘇軾得到歐陽修等文壇名流的指點,文章越來越好,后來果然出人頭地,和歐陽修等人被后人并稱為“唐宋八大家”。
——《宋史·蘇軾傳》
【求解驛站】原意是讓這個人高出一頭。后形容超過一般人或高人一等。
【活學活用】在學習上,既不想下苦功,又想~,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妙語點撥】歐陽修表彰蘇軾“出人頭地”的言語,既表明了自己謙虛、愛才的心境,同時又形象地表達出年輕的蘇軾那不同凡響的才華。當初蘇軾取得一點成績后,開始驕傲自滿。幸運的是,一位老爺爺及時讓蘇軾醒悟過來,使蘇軾意識到學問是無窮無盡的,對待知識,應(yīng)該永不滿足,終于成為大文豪。這正印證了那句老話:“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近義】高人一等、嶄露頭角
【反義】相形見絀、庸庸碌碌
簡短歷史故事大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東陽地方向國家交售的錢糧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為此,滿朝廷的大臣一齊向魏文侯表示祝賀。魏文侯對這件事并不樂觀。他在思考:東陽這個地方土地沒有增加,人口也還是原來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錢糧布帛呢?即使是豐收了,可是向國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這必定是各級官員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來的。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年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年前,魏文侯外出巡游。一天,他在路上見到一個人將羊皮統(tǒng)子反穿在身上,皮統(tǒng)子的毛向內(nèi),皮朝外,那人還在背上背著一簍喂牲口的草。魏文侯感到很奇怪,便上前問那人道:“你為什么要反穿著羊皮衣,把皮板露在外面來背東西呢?”那人回答說:“我很愛惜這件皮衣,我擔心把毛露在外面搞壞了,特別是背東西時,我怕毛被磨掉了。”魏文侯聽了,很認真地對那人說:“你知道嗎?其實皮板更重要,如果皮板磨破了,毛就沒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個錯誤的想法嗎?”那人依然執(zhí)迷不悟地背著草走了。
如今,官吏們大肆征收老百姓的錢糧布帛而不顧老百姓的死活,這跟那個反穿皮衣的人的行為不是一樣的嗎?
于是,魏文侯將朝廷大臣們召集起來,對他們講了那個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并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寧,國君的地位也難以鞏固。希望你們記住這個道理,不要被一點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事情的實質(zhì)。”眾大臣深受啟發(fā)。
——《左傳·僖公十四年》
【求解驛站】皮沒有了,毛長到哪里去呢?比喻人或事物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chǔ),就無法存在。存,存留;焉,哪里;何處;附,附著。
【活學活用】倘若朕的江山不保,你們不是也跟著家破人亡?~。(姚雪垠《李自成》)
【妙語點撥】當東陽地方向魏文侯交售的錢糧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時,百官爭相恭喜魏文侯。但魏文侯不以為喜,反而憂心忡忡。經(jīng)過一番縝密地分析后,料想必是下級官員重重盤剝百姓的結(jié)果。于是,召集官吏于一堂,用一個反穿皮衣的農(nóng)夫背柴的故事啟發(fā)眾臣:民是國家賴以存在之依據(jù),必須保護好百姓的利益,不能好大喜功,為了得到國君贊揚,而置百姓利益于不顧。有民,才有官,才有國君。如果本末顛倒,那將是得不償失的。
【近義】相輔相成、皮之不存,毛將安附
簡短歷史故事大全·出爾反爾
戰(zhàn)國時期,有七個較為強大的諸侯國,史稱“戰(zhàn)國七雄”。但是你可不要以為,當時就只是存在這七個諸侯國,其實呢,在這七個大國之外,還有許多的小國存在。發(fā)生戰(zhàn)爭也并不是只在大國之間,小的諸侯國之間也發(fā)生各種戰(zhàn)事。
這不,有一次,鄒國和魯國就發(fā)生了戰(zhàn)爭。由于鄒國比魯國還要弱小一些,盡管鄒穆公率領(lǐng)鄒國的軍民去抵抗,最終鄒國還是吃了敗仗。鄒穆公的官吏共死了33個人,而參加戰(zhàn)斗的老百姓則一個也沒有死。在戰(zhàn)斗的時候,他們像在旁邊看熱鬧一樣,根本懶得沖鋒殺敵。鄒穆公很不開心,于是,他就找了一個人發(fā)泄,可巧,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后來被中國人稱為亞圣的孟子。
鄒穆公問孟子道:“在這場戰(zhàn)爭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殺死了33個,可是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nèi)テ疵模麄冄劭撮L官被殺,而不去營救,真是可恨極了!要是殺了這些人吧,他們?nèi)颂啵瑲⒁矚⒉煌?要是不殺吧,我又難消心中之恨。我該怎么辦才好呢?”
孟子說話可是直來直去的,孟子說:“這不怪老百姓啊,這要怪您自己。”
鄒穆公瞪大了眼睛,可以看出他吃驚不小。但是孟子沒有理他,繼續(xù)說:“記得有一年鬧災(zāi)荒,年老體弱的百姓餓死在山溝荒野之中,壯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流落到哪個國家的都有。而大王的糧倉還是滿滿的,國庫也很充足,管錢糧的官員并不把這嚴重的災(zāi)情報告給您。這可不是一般的怠慢,這簡直就是不把老百姓的生死放在眼里啊。您想啊,當初您這樣對待他們,今天他們也以同樣的怠慢來對待您,您又有什么可報怨的呢?”
鄒穆公咬了咬嘴唇,沒有說話。
孟子又繼續(xù)說:“曾子有句言,您聽說過嗎?”鄒穆公搖了搖頭。
孟子接著說道:“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要警惕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如何對待你。現(xiàn)在鄒國發(fā)生的事,不就是曾子這句名言的最好注釋嗎?如今百姓有了一個報復(fù)的機會,就要用同樣的手段來對待那些長官了。”
“那要怎么辦呢?”鄒穆公覺得孟子說的話還有點道理,便謙遜地問。
孟子告訴鄒穆公說:“這不難辦,您可以實行仁政啊,實行了仁政,老百姓都感激您,也會愛護他們的長官,并且愿意為國家沖鋒殺敵了。”
——《孟子·梁惠王下》
【求解驛站】原意是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樣對待你。現(xiàn)多指人的言行反復(fù)無常,前后自相矛盾。爾,你;反,通“返”,回。
【活學活用】張兵決定與李健絕交,是因為張兵覺得李健這個人經(jīng)常~。
【妙語點撥】孟子諫鄒穆公的過程中,引用曾子“出爾反爾”的名言,對鄒穆公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鄒穆公領(lǐng)悟了“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的深刻道理。鄒穆公身為一國之主,尤能聽得進孟子的批評和建議,但現(xiàn)實中某些官員,容忍不了一絲百姓的抱怨之聲,更別提批評了!這些人真該好好反思一下。再有,與人相處時,我們要平衡好自己,努力做好自己,這樣不僅能把自己贏回來,也會讓別人懂得該怎樣尊重自己和他人。
【近義】言而無信
【反義】說一不二、言行一致、一言九鼎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簡短歷史故事大全,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