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3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一筆勾銷
北宋時期,有一個叫范仲淹的人,字希文,吳縣(今蘇州市)人。他出生于貧苦人家,兩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謝氏為生活所迫,只得帶著他改嫁到山東淄州長山縣一戶朱姓人家,從此范仲淹改名叫朱說。由于是母親從范家帶過來的,范仲淹在朱家所處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范仲淹勤學苦讀,一有機會就向有學問的人請教。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越來越渴望到更廣闊的天地里建功立業。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二十三歲的范仲淹辭別母親,不遠千里來到北宋南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進入應天書院讀書深造。求學期間,他廢寢忘食,晝夜苦讀,從不浪費時間,一連幾年都是這樣。由于生活日益貧困,有時他一天只能吃上一頓飯,從沒有脫下衣服好好睡過一個舒服覺。有志者,事竟成。四年后,范仲淹高中進士,不久就出任廣德軍司理參軍,他回家把母親接來,恢復了自己原來的姓名。
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進犯,邊關告急。范仲淹主動請纓,要求到陜甘邊疆去擔負抵御西夏進犯的重任。由于范仲淹治軍有方,愛撫士卒,在反擊西夏進攻的戰斗中,軍民一心,頻頻取得勝利。從此,西夏人不敢再輕易進犯。在范仲淹的努力下,雙方正式議和。由于抵御西夏有功,范仲淹被調回京城擔任副宰相一職,開始在政治上大展鴻圖。他聯合富弼、歐陽修等人進行改革,開始實行“新政”。
范仲淹推行“新政”雷厲風行,對官員的考核與任命極為嚴格。他親自取來各地官員名冊,一個個檢查他們的任職情況,對于那些碌碌無為的官員一點也不心慈手軟。當他發現有人“在其位,不謀其政”時,就將此人的名字從名冊上一筆勾銷,逐出官場,另外選拔一些比較干練的人上馬。富弼對范仲淹素來很敬重,看到他在整肅吏治上如此不留情面,不免有些擔心,便從旁勸阻說:“把一個人的名字從名冊上一筆勾掉很容易,可是這樣一來,被勾去名字的人就要全家痛哭了!”范仲淹斬釘截鐵地回答道:“他一家人哭,總比他們禍害千家萬戶,讓千家萬戶哭要好得多吧!”
可惜的是,由于范仲淹推行的改革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不到一年改革便夭折了。范仲淹也被貶到陜西任四路宣撫使。
后來,人們根據史料記載:“公取班簿,視不才監司,每見一人姓名,一筆勾之。”引申出成語“一筆勾銷”。——《五朝名臣言行錄》卷七
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一塵不染
唐高宗年間,弘忍大師開壇講學,當時他的手下有五百余名弟子,最有慧根的當屬大弟子神秀。神秀,俗姓李,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縣)人。少年時為儒生,游學江南,博覽經史。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神秀在洛陽天宮寺出家。五十歲那年,他翻山越嶺,不遠千里,投身到弘忍的門下,從事打柴、汲水等勞役以求法。六年來,他夜以繼日在弘忍身邊服侍,深為弘忍器重,于是被擢升為上首弟子。在當時,神秀被大家公認為禪宗的衣缽繼承人。
話說有一年,弘忍突然感到自己年齡不小了,便想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這天,他召集眾僧,要求每人作一偈(梵語“頌”,即佛經中的唱詞),以便了解各人的道行深淺。神秀悟道頗深,當即在寺院的廊壁上題了一首偈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偈詩中所說的“菩提樹”,即古印度的畢婆羅樹,它是一種普通得猶如楊、柳、桐、槐那樣的樹。當年,年輕的悉達多王子在結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后,就坐在一棵畢婆羅樹下悟道成佛,被后世尊為釋迦牟尼。人們為了感念佛祖證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時給予他遮護的畢婆羅樹稱為菩提樹,也就是覺悟之樹。弘忍大師見到后大為贊賞,讓眾僧都來誦念此偈。
后來,慧能聽到有人誦讀神秀作的偈語,就感嘆道:“聽起來確實很妙啊!可惜,境界不是很高。”到了夜間,慧能央求一名會寫字的僧人在神秀的偈語旁邊另題了一首自己作的偈詩:“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慧能的偈子表達的是一種出世的態度,它的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大師看到這個偈子后,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當他聽說是慧能后,就命人將他叫來,并當眾批評慧能:“你寫的亂七八糟,簡直是胡言亂語!”說完,又親自擦掉了這首偈詩,然后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轉身就走了。眾僧之中,唯有慧能真正理解了五祖的意思。
這天夜晚,三更時分,慧能來到弘忍的禪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講解了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金剛經》,并將衣缽傳給了他。
慧能得法后,悄悄回到南方,隱居了十五年,才前往曹溪寶林寺。隨后,他又在韶州大梵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并傳授無相戒。嗣法弟子有行思、懷讓、神會、玄覺、慧忠、法海等四十余人。后來,法海匯集慧能的言行為《六祖壇經》,這就是南宗。神秀在弘忍圓寂后,前往荊州當陽山玉泉寺,二十余年中門人云集,這就是北宗。經過神會的弘揚,南宗遂成為禪宗正統,從此獨尊天下。而神秀創立的北宗則門庭寂寞,幾代之后就衰亡了。——《景德傳燈錄·弘忍大師》
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一竅不通
商朝的時候,有一個非常殘暴的國王叫做紂王,紂王非常喜愛他的妃子妲己,一天到晚跟妲己喝酒玩樂,根本不管國家的事,也不管老百姓的生活過得好不好!他還聽信妲己的話,殺了很多忠臣和無辜的老百姓。
有一天,紂王的叔父比干看不下去,就很生氣地勸紂王說:“你呀!不可以一直沉迷在酒色里面,不可以亂殺忠臣和無辜的老百姓,你應該要振作起來,替國家和老百姓做點有用的事情呀!”妲己知道以后,心里很不高興:“這個比干真多管閑事呀,居然敢管起我和大王的事來,我一定要好好教訓他!”
妲己就跑去對紂王說:“大王!如果比干真的是一個忠臣的話,你為什么不叫他把自己胸膛剖開,把他的心肝拿出來獻給您呢!”紂王聽了妲己的話后,說:“對喔!我可以叫比干把心獻給我呀!妲己真是聰明呀!”紂王立刻下令賜比干剖胸而死。
后來,這件事被記在《呂氏春秋》這本書中,原文是:“殺比干而視其心,不適也。孔子聞之,曰:‘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高誘注:“紂性不仁,心不通,安于為惡,殺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竅通則比干不見殺也。”意思是說,如果紂王的心通了一竅,就不會做出糊涂事把比干殺了!后來,人們就從這句話中引申出成語“一竅不通”。——《呂氏春秋·過理》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3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