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太后的簡介
據(jù)說慈安是比慈禧還厲害的女人,為什么這么說?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慈安太后的簡介,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慈安太后的簡介:
孝貞顯皇后(1837年—1881年),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廣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鈕祜祿·穆?lián)P阿之女。出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七月十二日。于咸豐二年(1852年)被選秀入宮,初封貞嬪,五月晉貞貴妃,十月奉旨立為皇后,時年16歲。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帝崩逝后,與孝欽顯皇后兩宮并尊,稱母后皇太后,又稱東太后,上徽號曰慈安皇太后。后聯(lián)同恭親王奕欣發(fā)動辛酉政變,誅除顧命八大臣。同治帝即位后,首度垂簾聽政。光緒帝即位后,二度垂簾。光緒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崩逝于鐘粹宮,死因成謎,葬于普祥峪定東陵,上謚,經(jīng)宣統(tǒng)加謚,最終謚號為“孝貞慈安裕慶和敬誠靖儀天祚圣顯皇后”。
生平年表
道光十七年七月十二日(1837年8月12日)出生在廣西柳州。
咸豐二年(1852)二月被選秀入宮,四月二十七日進(jìn)內(nèi),詔封貞嬪。五月,詔晉貞貴妃;六月,已擬為皇后,其嬪妃冊封典禮均未舉行;十月,立為皇后,時年十六,少于文宗六歲。
咸豐十年(1860)八月,從車駕出狩熱河。
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尊為皇太后。九月,回宮。十一月乙酉朔初一(12月2日),偕慈禧太后御養(yǎng)心殿垂簾訓(xùn)政,時年二十五歲,世人稱之為"東太后"。
同治元年(1862)四月上徽號:慈安皇太后。是時,孝貞、孝欽兩宮并尊,詔旨稱“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以別之。
同治八年(1869),內(nèi)監(jiān)安德海出京,山東巡撫丁寶楨以聞,太后立命誅之。
同治十一年(1872)十月,同治皇帝載淳大婚,加上徽號“端裕”二字。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十(1874年12月18日),穆宗病痘,復(fù)訓(xùn)政。十二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穆宗崩,德宗入承大統(tǒng),復(fù)聽政。
光緒二年(1876)七月,四十慈慶,加上徽號“昭和莊敬”四字,至是為慈安端裕康慶昭和莊敬皇太后。
光緒七年辛巳三月壬申初九(1881年4月7日)偶染微疴,初十(8日)病重,戌時薨,壽四十有五。五月,上尊謚曰孝貞慈安裕慶和敬儀天祚圣顯皇后。九月十七卯時葬昌瑞山南麓偏西之普祥峪定東陵,祔太廟。
宣統(tǒng)元年(1908)四月,加上尊謚“誠靖”二字,全謚:孝貞慈安裕慶和敬誠靖儀天祚圣顯皇后。
人物評價(jià):大智若愚的慈安皇太后
慈安皇太后,俗稱東太后,簡稱慈安,死后謚為孝貞顯皇后。
提起慈安,人們很自然地會聯(lián)想到慈禧,長期以來,慈安給人一種過于忠厚老實(shí),缺乏政治才干,事事依賴慈禧的印象。實(shí)際上,這樣的看法未免有失偏頗。真實(shí)的慈安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從小就受到過良好教育。特別是她成為中宮皇后的五年中間,清王朝遭遇了空前的外患內(nèi)憂,使她在憂患中成熟,在憂患中增長閱歷。在美女如云的皇宮,在多情好色的咸豐帝身邊,能保持11年榮寵不衰?
除了憑借她本人的超凡的容貌和人品之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就是她有一套十分成功有效的處理和駕馭她與眾妃嬪、與夫君皇帝關(guān)系的秘訣。這些都足以表明慈安是一位城府很深的大智若愚的女性。即使把她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來衡量,即使把她與慈禧放在一起做比較,慈安太后也絕不是一無是處。決定朝政大端,慈安優(yōu)于德,而慈禧優(yōu)于才。慈安對權(quán)力不感興趣,所以日常朝政多讓慈禧處理。而“慈禧懾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禮”。遇到朝政大事,慈禧不敢擅做主張,仍要征詢慈安的意見。由此可見,慈安太后在控制局面、掌控權(quán)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辦法的。在光緒年間任過大清國駐英國大使,回國后先后任過光祿寺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左副都御使的薛福成,在他的《庸盦筆記》中記到:誅殺陷城失地、臨陣逃脫的兩江總督何桂清,將驕蹇貪淫的勝保下獄賜死,賞給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爵位,皆出自慈安之意。
比慈禧還厲害的女人·慈安
晚清歷史上,有一個一直受到忽視而實(shí)在不能忽視的角色,她就是和慈禧共同垂簾的東太后慈安。
在人們的印象中,慈安的身影似乎可有可無,她的存在仿佛就是個錯誤,她的垂簾更像慈禧的一個道具,至多也就是個令人同情和可憐的角色。其實(shí),這是個致命的誤讀。她是個真正擁有大智慧的人物,可惜正當(dāng)盛年就突兀離世,倘若不是慈安早喪,也許晚清中國的歷史將會是另一副面孔。
后宮 榮寵不衰
慈安,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16歲入宮即被封為嬪,之后在4個多月的時間內(nèi),就以火箭一般的速度,登上皇后的寶座,這在整個清代都是十分罕見的。這也從一個側(cè)面證明慈安無論在姿色、氣質(zhì),還是修養(yǎng)、人品上,都是出類拔萃的。從此,慈安就開始了后宮、母儀天下的生涯。后宮集聚了眾多上品女人,要管理這一群體談何容易?無風(fēng)要起三尺浪,平地都會生波瀾。歷史上被廢黜的皇后數(shù)不勝數(shù),善始善終者簡直鳳毛麟角,而慈安卻能一直笑到最后。
咸豐帝倜儻不羈,風(fēng)流多情,要他在哪個女人身上專注幾乎是不可能的,就連手段過人的慈禧也是一樣,唯獨(dú)皇后慈安是個例外,一直到咸豐皇帝去世都榮寵不衰,其胸懷丘壑人有所不及是顯而易見的。史上說她:“素性貞嫻”。這個評價(jià)當(dāng)中恐怕就蘊(yùn)含著答案。身為后宮之首,有著巨大的權(quán)力,也有管理好皇家后院的責(zé)任。要讓這些皇帝的女人“安居樂業(yè)”,即便是明爭暗斗,也不能雞飛狗跳;就算“刀光劍影”,也不能硝煙彌漫;更不能終日地震,永無寧日。這就要求皇后有超強(qiáng)的管理水平和卓有成效的處理與眾妃嬪、與夫君皇帝復(fù)雜關(guān)系的能力。光有這些還不夠,她還要成為整個后宮和天下女人的榜樣。那個時候,講究婦德,婦言,婦功,特別是對婦德,要求很高。一句話,就是要女人品德高尚,皇帝的女人更要優(yōu)于普通女人,而皇后,則尤其要加個“更”字,才能心服她人表率天下。而慈安顯然是優(yōu)秀的,“貞”,為“正”、為“定”。意志堅(jiān)定,固守正道,忠誠不二,勁節(jié)凌霜。“嫻”為文雅、美好、寧靜。沒有半點(diǎn)野心,看不出一點(diǎn)妒嫉,只做自己該做的,不越雷池半步。這樣的形象會有哪個不服?又有誰會不喜?因此,她一直受到廣泛的尊敬,包括皇帝。
為了躲避英法侵略軍的鋒芒,咸豐帝亡命于熱河避暑山莊,憂慮煩悶,無法排遣,經(jīng)常拿太監(jiān)、宮女等身邊人出氣。慈安一方面理解和揪心丈夫的內(nèi)心煎熬,以似水柔情不時地安慰寬解。另一方面對這些無辜的奴仆,想方設(shè)法地好言嘉慰。“妃嬪偶遭譴責(zé),皆以中宮調(diào)停,旋蒙恩眷”。咸豐帝眼見大好河山慘遭涂炭,而又無力改變分毫,無奈之下就以自虐式的自娛得過且過。他親筆寫下“且樂道人”這樣四個字讓人懸掛在寢殿內(nèi)。大臣和妃嬪們都知不可如此,但也只是急在心里,無一人敢去自討沒趣。唯獨(dú)慈安聞知此事后力勸不可,并命人將字取下,皇后的勸諫使皇帝慢慢地冷靜下來。
咸豐皇帝年紀(jì)不大,但心機(jī)深沉,連身邊心腹大臣都難以窺知其一二。熱河彌留之際,唯獨(dú)將皇后慈安召到身邊,授密旨一道,給她臨機(jī)處置任何人特別是有可能“恃子不法”的慈禧的最高權(quán)力。并給予皇后“御賞”大印,另外,給予皇長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生母慈禧代為掌管)。八個顧命大臣所發(fā)任何政令都要請蓋上“御賞”和“同道堂”印章才有效。帝、后之間的信任和知心可見一斑。
慈安也確實(shí)當(dāng)?shù)闷疬@樣的信任,她所提問題,也都是關(guān)乎國家未來的大問題。據(jù)《國聞備乘》載:“顯皇后進(jìn)曰:‘圣駕脫有不諱,樞府中疇則可倚?’帝引后手,書‘文祥’二字示之。后又言:‘大阿哥幼沖,當(dāng)?shù)鋵W(xué),安可無付托者?’帝閉目沉吟良久,徐驚寐曰:‘得之矣。’急用倭仁。時倭仁被放新疆,為葉爾羌幫辦大臣。帝崩,即日發(fā)急遞召之回京,命授讀東宮。文祥領(lǐng)軍機(jī),密加倚任。穆宗即位,尊后為慈安,號曰東太后;尊生母為慈禧,號曰西太后。慈安賢明,慈禧警敏饒機(jī)智,兩宮同心一德。文祥又引用李棠階而結(jié)歡恭親王奕?,故同治初年之政罔有缺失。慈安崩后數(shù)年始更變大臣,又二年始興園工。”股肱之臣,太子之師,都是政局的基石。慈安一言,即抓住核心,切中要害,其政治頭腦和政治韜略崢嶸畢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