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瑯的生平簡介
施瑯,字尊候,號琢公,明末清初軍事家。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施瑯的生平簡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施瑯的生平簡介:
施瑯(1621—1696年),字尊候,號琢公,明末清初軍事家。福建泉州晉江人,享年75歲。
原為鄭芝龍和鄭成功的部將,投降清朝后被任命為清軍同安副將,不久又被提升為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先后率師駐守同安、海澄、廈門,參與清軍對鄭軍的進攻和招撫,1683年率清軍渡海收復臺灣。
追隨鄭氏
施瑯,福建泉州晉江龍湖鎮衙口人,祖籍河南省固始縣方集鎮。祖先施柄,南宋高宗朝評事官,于1163年(隆興元年)自河南光州固始縣施大莊(今郭陸灘鎮青峰村)南渡入閩,為潯海施氏始祖。早年,為明將總兵鄭芝龍的部將。
1646年(順治三年)隨鄭芝龍降清。由于鄭成功的招攬,入海加入鄭成功的抗清隊伍,成為鄭成功部下最為年少、知兵、善戰的得力驍將。
1651年(順治八年)隨鄭下廣東南澳勤王。后因與鄭戰略“舍水就陸,以剽掠籌集軍餉”的做法提出反對意見,鄭成功很不高興,削施兵權,令施瑯以閑假人員返回廈門,時遇清軍馬得功偷襲廈門,守廈主將鄭芝莞驚慌棄城潰逃,時施瑯親率身邊六十余人主動抵抗,勇不可擋,殺死清軍馬得功之弟,馬得功差點被活擒,率殘兵敗將倉惶逃離廈門。在南澳的鄭成功見軍心動搖,繼續南下已不可能,只好回師廈門。
鄭召集抵抗將領一概重賞,唯獨對“假回閑員”施瑯奮勇抗敵只字未提,只賞紋銀二百了事,先前施瑯左先鋒兵權也未恢復其職,個中諸多緣由引起施對鄭不滿情緒,恰在此時,施瑯一位親兵曾德犯了死罪而逃匿于鄭成功處,并被提拔為親隨。施瑯抓回曾德,準備治罪。鄭聞訊急派人傳達命令,施瑯不得殺曾德。施瑯曰:“法令,瑯是不敢違背的,犯法的人怎能逃脫責任?”接著他下令殺了曾德。施瑯殺犯法親兵曾德再次觸怒了鄭成功,由此施鄭矛盾升級,鄭遂下令逮捕施瑯父子三人。后來,施瑯用計逃脫,鄭成功大怒即殺施父大宣及其弟施顯。施瑯降清。
效力清廷
1656年(順治十三年)隨大清定遠大濟渡進攻福州,授大清同安副將。
1659年(順治十六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升任大清同安總兵。
1662年(康熙元年)升任福建水師提督,遣軍擊敗鄭經進攻海澄的軍隊,并上書清廷將臺灣納入大清版圖。終于獲得康熙的支持。
1681年(康熙二十年),鄭經去世,而其子鄭克塽年幼,將領劉國軒、馮錫范主持臺灣事務。內閣學士李光地奏上言臺灣可攻,因施瑯對水師精通而推薦施瑯。康熙帝授與施瑯福建水師提督加太子少保之銜,令其“相機進取”。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施瑯率軍攻臺,逼降東寧明鄭集團。之后,他積極呼吁清廷在臺灣屯兵駐守,力主保臺固疆。
領軍攻臺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6月,進攻臺灣,統帥福建舟師迅速收復澎湖,擊敗明鄭劉國軒部。爾后,利用有利的態勢,主動、積極地招撫臺灣鄭氏集團,促使鄭氏集團放棄抵抗而就撫。臺灣本島不戰而下。
其時,清廷內部對臺灣地位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是否留臺存在爭議。施瑯上疏力主留臺衛臺。在分管兵部的清朝東閣大學士(宰相)潘湖叟黃錫袞的支持下,施瑯(乃分管兵部的內閣大臣潘湖叟黃錫袞的妹夫)的意見打動了康熙帝和朝中大臣,清廷終于決定在臺灣設府縣管理,屯兵戍守。此后,臺灣在甲午戰后曾被日本侵占50年,二戰后于1945年光復。
鄭經接替鄭成功后,由于內部陳永華(鄭克臧岳父)和馮錫范(鄭克塽岳父)發生內訌。病中的鄭經把政務交由長子鄭克臧處理,克臧聰明能干,做事井井有條,從來沒有過失,也很受鄭經的寵愛和信任。鄭經病逝后,馮錫范毒死鄭克臧,立11歲的傀儡鄭克塽為延平王,馮錫范專橫,貪贓枉法,大失人心。1664年施瑯由于建議,清朝派他率兵收復金廈新勝,預備“進攻澎湖,直搗臺灣”,稱為“四海歸一,邊民無患”。
1667年,孔元章赴臺招撫失敗后,施瑯即上《邊患宜靖疏》,次年又寫《盡陳所見疏》,強調“從來順撫逆剿,大關國體”,不能容許鄭經等人頑抗,盤踞臺灣,而把五省邊海地方劃為界外,使“賦稅缺減,民困日蹙”;必須速討平臺灣,以裁防兵,益廣地方,增加賦稅,俾“民生得寧,邊疆永安”。他分析雙方的力量,指出臺灣“兵計不滿二萬之從,船兵大小不上二百號”,他們之所以能占據臺灣,實賴汪洋大海為之禁錮。而福建“水師官兵共有一萬有奇,經制陸師及投誠官兵為數不少”,只要從中挑選勁旅二萬,足平臺灣。他主張剿撫兼施,從速出兵征臺,以免“養癰為患”。施瑯這一主張,受到以鰲拜為首的中央保守勢力的攻擊,以“海洋險遠,風濤莫測,馳驅制勝,計難萬全”為借口,把他的建議壓下來。施瑯的議諫被束之高閣,甚至裁其水師之職,留京宿衛,長達13年,但他仍然矢志復臺報仇,實現自己的意愿。在京之日,他注視福建沿海動向,悉心研究風潮信候,“日夜磨心熟籌”,以俟朝廷起用。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清政府平定了“三藩”之亂后,施瑯終于在李光地等大臣的力薦下,復任福建水師提督之職,加太子少保銜。他回到廈門后,便“日以繼夜,廢寐忘食,一面整船,一面練兵,兼工制造器械,躬親挑選整搠”,歷時數月,使原來“全無頭緒”的水師“船堅兵練,事事全備”。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瑯督率水軍由銅山出發,很快攻克了鄭氏集團在澎湖的守軍劉國軒部,此后,施瑯又一面加緊軍事行動,一面對占據臺灣的鄭氏集團施以招撫。在施瑯大軍壓境之下,鄭克塽茫然的說:“人心風鶴,守則有變;士卒瘡痍,戰則難料。還是應當請降,以免今后追悔莫及。”鄭克塽聽從了劉國軒的勸告。
八月十三日,施瑯率領舟師到達臺灣,劉國軒等帶領文武官員軍前往迎接。施瑯入臺之后,自往祭鄭成功之廟,對鄭氏父子經營臺灣的功績作了高度的評價,并稱收復臺灣是為國為民盡職,對鄭成功毫無怨仇。(原祭鄭成功文:自同安侯入臺,臺地始有居民。逮賜姓啟土,世為巖疆,莫可誰何。今瑯賴天子威靈,將帥之力,克有茲土,不辭滅國之誅,所以忠朝廷而報父兄之職分也。獨瑯起卒伍,于賜姓有魚水之歡,中間微嫌,釀成大戾。瑯與賜姓,剪為仇敵,情猶臣主。蘆中窮士,義所不為。公義私恩,如是則已。“祭畢,施瑯哽不成聲,熱淚縱橫。鄭氏官兵和臺灣百姓深受感動。贊揚施瑯胸襟寬廣,能以大局為重。冷靜處理公義私怨的關系,遠非春秋時期的伍子胥所能比擬)。
治臺時期
在施瑯的治理下,規定“赴臺者不許攜眷。瑯以惠、潮之民多通海,特禁往來。”。首先嚴禁廣東客家籍人渡臺,理由是那里出的“海盜”多,以及“惠潮之民多與鄭氏相通”;對其他地區的人民渡臺也嚴加限抑,竟然規定渡臺人員不得攜帶家眷,也就是說不許老百姓在臺灣扎根,這一政策后來導致臺灣婦女奇缺。首任巡臺御史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引《理臺末議》的記載說:“終施瑯之世,嚴禁粵中惠、潮之民,不許渡臺。蓋惡惠、潮之地素為海盜淵藪,而積習未忘也。瑯歿,漸弛其禁,惠、潮之民乃得越渡。”,因此施瑯對臺灣的統治構成兩岸往來的最大障礙。
施瑯攻占臺灣后,奪占田產收入施瑯名下的,幾乎占據南臺灣已開墾土地的一半之多,名為“施侯租田園”,一直延續到臺灣日據時期。收的租子叫做“施侯大租”。“施侯大租”的收納統歸清朝在臺衙門代行,并保送至北京轉交施瑯世襲業主。如此猶嫌不足,還貪得無厭,連無田無地的澎湖漁民也不放過,施瑯向漁民們勒索“規禮”收入私囊。他死后幾十年的乾隆二年,清廷發布上諭說:“閩省澎湖地方,系海中孤島,并無田地可耕。附島居民,咸置小艇捕魚,以糊其口。昔年提臣施瑯倚勢霸占,立為獨行,每年得規禮一千二百兩;及許良彬到任后,遂將此項奏請歸公,以為提督衙門公事之用,每年交納,率以為常。行家任意苛求,魚人多受剝削,頗為沿海窮民之苦累。著總督郝玉麟,宣朕諭旨,永行禁革。”
愛新覺羅·玄燁:對施瑯評價前后不一,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兩種。早期認為“粗魯武夫,未嘗學問,度量偏淺,恃功驕縱”,后期認為他“才略夙優”、“有謀”、“善斷”。
趙爾巽:臺灣平,瑯專其功。然啟圣、興祚經營規畫,戡定諸郡縣。及金、廈既下,鄭氏僅有臺澎,遂聚而殲。先事之勞,何可泯也?及瑯出師,啟圣、興祚欲與同進,瑯遽疏言未奉督撫同進之命。上命啟圣同瑯進取,止興祚毋行。既克,啟圣告捷疏后瑯至,賞不及,郁郁發病卒。功名之際,有難言之矣。大敵在前,將帥內相競,審擇堅任,一戰而克。非圣祖善馭群材,曷能有此哉?[8]
連橫:在《臺灣通史》對于施瑯的評價是,“施瑯為鄭氏部將,得罪歸清,遂籍滿人,以覆明社,忍矣!瑯有伍員之怨,而為滅楚之謀,吾又何誅。獨惜臺無申胥,不能為復楚之舉也,悲夫!”
在大陸,官方以往僅正面宣傳鄭成功擊退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的事跡,對鄭成功后人在臺灣的統治及傾向偏安,作了忽略;對施瑯也鮮有著墨,只在提及鄭成功時才略帶說明。自從具有臺灣獨立傾向的民進黨籍陳水扁于2000年當選臺灣地區執政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出于對宣傳“統一中國”的考慮,才大規模正面評價施瑯,稱其為維護國家統一的英雄,并在其家鄉福建晉江為其塑了一尊石像。而民間往往對施瑯評價具有爭議。
在臺灣,因為國民黨當局同情明鄭之“正統”意識型態,所以施瑯長期得到負面評價。民間也同情鄭家,將施瑯視為與吳三桂相同的漢奸賣國賊。在反對大陸的人眼中,施瑯代表大陸進犯臺灣的侵略者,因而評價也以負面居多。
后代
長子施世澤,又名世鬃,繼給其亡兄施肇科為嗣,“候授部郎”;
次子施世綸,是清官,“以廉名第一達主知”,時任江寧(今南京)知府;
三子施世騮,“候授部郎”,“有政聲”;
四子施世驥,1680年(康熙十九年)先于施瑯從京城返回福建,時年二十。次年,施瑯赴廈門上任后,他即奉父命“備器械,輸糗糧”,協助施瑯準備東征。二年后他從征澎臺,立有戰功。
五子施世騋,“以貳守主曹職銓,耽文章諸翰”,時隨父在福建水師提督任所;
六子施世驃,“嫻將略,有父風”,隨父統臺“歷建勛績”,時任濟南參將;
七子施世驊,“吏才敏練”,授潤州(今鎮江)郡佐,時亦隨父在福建水師提督任所;
八子施世范,沒有官職,留在京師施府中“候廷闕”(施瑯諸子任職情況,施瑯《君恩深重疏》與施德馨《襄壯公傳》記載個別有異當以施瑯《君恩深重疏》為準)。為此,施瑯奏請康熙皇帝恩準,他死后“靖海侯”由第八子施世范承襲,“俾其代臣報效,仰答涓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