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多爾袞的人物生平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愛新覺羅·多爾袞的人物生平,歡迎大家閱讀:
愛新覺羅·多爾袞的人物生平
少年時代
萬歷四十年(1612年)十一月十七日,多爾袞出生于遼東赫圖阿拉城,生母名阿巴亥,烏喇那拉氏,是烏喇貝勒滿泰的女兒,比努爾哈赤小三十一歲,她早在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十一月滿十二歲時嫁給努爾哈赤。天命元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年號天命,兩年后以“七大恨”告天,發動了對明朝的進攻,揭開了明清戰爭的序幕。在對明戰爭節節勝利中,后金內部的矛盾斗爭也不斷發生。天命五年(1620)九月,努爾哈赤宣布廢黜大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而“立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岳讬、濟爾哈朗、阿濟格、多鐸、多爾袞為和碩額真”,共議國政。也就是說,從此時起,多爾袞以八齡幼童躋身于參預國政的和碩額真行列。這樣一個改變后金政治格局的重大行動,是從當年三月努爾哈赤體棄滾代皇后富察氏開始的。當時雖然給大福晉富察氏頭上加了四條罪狀,但是都缺乏足夠的根據,例如四大罪之一,便是代善與富察氏關系曖昧,實際上,是有人對他們進行陷害。
富察氏被休棄之后,取代她作為大福晉的正是多爾袞之母阿巴亥。這樣,努爾哈赤愛屋及烏,多爾袞及其兄弟阿濟格、多鐸地位上升便在情理之中了。此外,代善由于處處計較而失去乃父的歡心,又聽信后妻的讒言而虐待已子碩讬,這就為覬覦其地位的人們帶來了反對他的口實,造成了前面所說的其“太子”地位的被黜。這樣,在努爾哈赤共治國政的制度下,多爾袞兄弟便第一次成為均衡力量的鼎足之一。
多爾袞此時還不是旗主貝勒,而僅與其弟多鐸各領十五牛錄,他畢竟還是一個未成年的孩子,政治地位不如阿濟格,甚至不如多鐸。在天命年間許多重大活動中,都不見多爾袞的蹤影。天命元年(1616)正月初一的朝賀典禮中,可以親自叩拜努爾哈赤的宗室顯貴中,阿濟格與多鐸分列第六、第七位,而多爾袞則不允許參與其中。盡管如此,除四大貝勒和乃兄乃弟之外,多爾袞是領有牛錄最多的主子,超過了德格類、濟爾哈朗、阿巴泰等人,在當時來說,也算是頗有實力的一位臺吉了。
初立戰功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病逝,阿巴亥被逼殉葬。父母死時,多爾袞年僅15歲。天聰二年(1628年),在母親死去的翌年,多爾袞就隨其兄皇太極進軍蒙古察哈爾部。多爾袞有戰功,破敵人于敖穆楞。皇太極賜給他“墨爾根戴青”的美號,這一年,多爾袞16歲。天聰三年(1629年),多爾袞跟從皇太極從龍井關突入明朝邊塞,與貝勒莽古爾泰等攻下漢兒莊,逼近通州, 接近北京。并且在廣渠門外大敗袁崇煥、祖大壽的援兵,又在薊州殲滅明朝山海關的援兵。天聰四年(1630年),攻打北京的大軍班師回朝,多爾袞與莽古爾泰先行,又大破明軍。
天聰五年(1631年),皇太極初設六部,命多爾袞掌吏部事。在攻打大凌河之戰中,多爾袞親自沖鋒陷陣,直抵大凌河城下,城上炮矢猛烈,后金軍多有傷亡。事后,皇太極怒責他的部下不加勸阻,多爾袞說:“墨爾根戴青也沖鋒而入,倘有疏失,必將你等處以嚴刑,斷不寬容!”進攻錦州城,他又一馬當先,沖在前面。明將祖大壽的軍隊從錦州城頭向南發炮,洪承疇的軍隊則由南向北發炮,多爾袞受到夾擊,幾乎被擊斃。以后祖大壽投降,多爾袞向他談及當時的險狀,祖大壽說:“果有此事?如炮火擊中大王坐騎,后果不堪想象!”多爾袞卻說:“當時兩仇相敵,唯恐打不中啊。”天聰七年(1633年),皇太極與諸貝勒、大臣商討進一步興國的大計,皇太極向大臣們詢問,明朝、朝鮮、察哈爾這三個地方,先打哪個。多爾袞力主以征明為先。他從動搖明統治根基,進而奪取全國政權的戰略目的出發,建議皇太極每年整頓兵馬,乘谷子熟時深入明境,圍困燕京截其援兵,殘毀其屯堡,消耗其國力。多爾袞的建策,得到皇太極采納。因山海關外一帶地方尚為明朝重兵把守,于是八旗軍隊繞道蒙古地區,越過長城,多次深入明境,蹂躪土地人民,給明朝以沉重打擊。攻滅蒙古察哈爾部,獲傳國玉璽。后金征服與招撫蒙古各部時,惟獨察哈爾部在林丹汗率領下,不肯降服,始終采取與后金對抗、周旋的態度。
天聰九年(1635年)二月,皇太極命多爾袞等率精兵萬人,前往黃河河套地區,招撫察哈爾部眾。此次進軍,進展順利,先后招降林丹汗的妻子囊囊福晉、蘇泰福晉、林丹汗的兒子額哲。林丹汗曾得到元朝傳國玉璽,上有“制誥之寶”四字,多爾袞將玉璽呈獻給皇太極。群臣因而奏請皇太極上尊號稱帝。
受封親王
愛新覺羅·多爾袞
崇德元年(1636年)正月初一新年慶賀大典時,多爾袞首率諸貝勒向皇太極行禮,這與十二年前的情形相比,可謂天壤之別。當年四月皇太極稱帝,論功行封,多爾袞被封為和碩睿親王,已列六王之第三位,其時年僅二十四歲。從此更加受到重用。十二月,清軍攻陷朝鮮李朝南漢山城 。崇德二年(1637年)正月,皇太極令多爾袞追擊朝鮮國王家屬,并限“戢其軍兵,無得殺戮”。四月初五,多爾袞押送國王家屬等182口報捷。
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二十三日,皇太極命睿親王多爾袞為“奉命大”南征明朝,這次南征兵分兩路,貝勒豪格在多爾袞親率的左翼軍中。左翼軍從墻子嶺、董家口入關,掠山西,破濟南,殺明朝總兵盧象升;然后北掠天津、遷安,出青山關返還,往返掃蕩數千里,于崇德四年(1639年)三月回到遼東;共攻陷城池36座,招降6座,克敵17陣,俘獲人畜26萬。崇德六年(1641年)至崇德七年(1642年)松錦之戰。雙方各投入十多萬大軍會戰,清軍起先以多爾袞、濟爾哈朗等為首,后皇太極親自趕來增援。明軍經兩年激戰最終慘敗,洪承疇松山城破被俘投降,祖大壽舉錦州城投降。松錦之戰后,遼東全屬大清,大明勢力退入山海關。
皇太極在更定官制時,便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給多爾袞統攝。根據他的舉薦,皇太極將希福、范文程、鮑承先、剛林等文臣分別升遷,利用他們的才智治國。根據他的建議,皇太極又對政府機構作了重大改革,確定了八衙官制。此外,文臣武將的襲承升降、甚至管理各部的王公貴胄也要經他之手任命。在統轄六部的過程中,多爾袞鍛煉了自己的行政管理能力,為他后來的攝政準備了條件。[1]
擁立福臨
崇德八年(1643年)農歷八月初九日,皇太極猝死于盛京后宮,他生前未立嗣子。此時,代善的兩紅旗勢力已經遭到削弱,他本人年過花甲,早已不問朝政。其諸子中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薩哈廉年輕時已過世,剩下碩讬也不為代善所喜,滿達海初露頭角,還沒有什么發言權。但以代善的資歷、兩個紅旗的實力,其態度所向卻能左右事態的發展。皇太極生前集權的種種努力和滿族社會日益的封建化,自然也使皇太極長子豪格參加到競爭中來。從利害關系而論,兩黃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繼位,以繼續保持兩旗的優越地位。他們認為,豪格軍功多,才能較高,天聰六年已晉升為和碩貝勒,皇太極稱帝之初晉肅親王,掌戶部事,與幾位叔輩平起平坐。皇太極在世時,為加強中央集權,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勢力,但同時又保持著一定實力,又把正藍旗奪到自己手中,合三旗的實力遠遠強于其他旗。因此,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擁戴豪格繼位[2]。
多爾袞便是另一個競爭者。他的文武才能自不必說,身后兩白旗和勇猛善戰的兩個兄弟則是堅強的后盾,而且,正紅旗、正藍旗和正黃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就更使他如虎添翼。還有一個人也不容忽視,他就是鑲藍旗主濟爾哈朗。雖然他不大可能參與競爭,但他的向背卻對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響,無論他傾向哪一方,都會使力量的天平發生傾斜。因此,郡王阿達禮、貝子碩讬勸多爾袞自立為皇帝。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豫親王多鐸、睿親王多爾袞等都一起來到崇政殿。最后矛盾集中在了以豪格為首的兩黃旗和以多爾袞和多鐸為首的兩白旗上。雙方相爭,委決不下。
睿親王多爾袞在兩黃、兩紅和兩藍六旗不支持的情勢下,多爾袞自立的條件還不成熟,阻力來自兩黃旗原皇太極手下的親信大臣。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多爾袞最后議定由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即帝位。至是,禮親王代善等奉福臨登位,各王貝勒大臣等,共同誓書,昭告天地,同時宣布以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輔政,改元順治。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順治帝在篤恭殿拜多爾袞為大,親賜大敕印,令他統大軍南下,入關與李自成和南明王朝開始了爭奪天下的宏偉事業
定鼎北京
順治帝臨政時,關內正一片混亂。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聲威日壯的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克北京城,崇禎帝自縊于煤山(今景山),統治中國276年的明王朝宣告覆滅。
消息傳到清廷,朝野震動。當權的多爾袞決定立即入關,爭奪政權。這時,本已投降農民起義軍的鎮守山海關的明總兵吳三桂因不滿起義軍對其家屬的侵犯,遂一怒而去。李自成得到消息,于四月十三日與劉宗敏率兵前往征討。吳三桂自料不敵農民起義軍,遂請求多爾袞出兵援助。
四月二十一日,農民起義軍抵達山海關,與吳三桂展開激戰。
四月二十二日晨,吳三桂眼看就要戰敗,遂出關至歡喜嶺上的威遠臺謁見清攝政王多爾袞,再次請求多爾袞入援。多爾袞立即下令清軍三路入關,向農民起義軍陣地發動猛攻。起義軍寡不敵眾,劉宗敏受傷,李自成只得下令撤退,四月二十六日返回北京。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舉行了登基大典,四月三十日,李自成以郊外祭天為名撤出了北京。五月初二,清軍進入北京城
多爾袞的身后榮辱
順治七年(1650年)八月,多爾袞追尊生母太祖妃烏喇納拉氏,尊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圣武皇后”,祔享太廟。十一月,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行獵時墜馬跌傷。十二月十二月初九(公元1650年12月31日),多爾袞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歲。
順治帝聞之震悼。率王大臣縞服東直門外,迎多爾袞遺體。下詔追尊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順治八年(1651年)正月,尊多爾袞正宮元妃博爾濟吉特氏為義皇后。祔享太廟。多爾袞無子,賜以豫親王子多爾博為后襲親王,俸祿是其他諸王的三倍。又以多爾袞的近侍詹岱、蘇克薩哈為議政大臣。
但是,多爾袞死后不久,其政敵便紛紛出來翻案,揭發他的大逆之罪,首先議了阿濟格的罪,然后恢復兩黃旗貴族的地位,提升兩紅旗的滿達海、瓦克達、杰書、羅可鐸等。白旗大臣蘇克薩哈等見勢頭不對,也紛紛倒戈。在這種形勢下,先興羅什等五人獄,然后便正式宣布多爾袞罪狀,追奪一切封典,毀墓掘尸。接著,當權者又接連處罰了剛林、巴哈納、冷僧機、譚泰、拜尹圖等。多爾袞多年培植的勢力頃刻瓦解。多爾袞死后兩個月,突然從榮譽的頂峰跌落下來,完全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斗爭的結果。但是,多爾袞對于清皇朝所立下的不世之功也絕不是政治對手們的幾條欲加之罪所能掩蓋的。順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吏科副理事官彭長庚、一等子許爾安分別上疏,稱頌多爾袞的功勛,幾乎句句在理,但被濟爾哈朗罵了個狗血噴頭,流放寧古塔充軍。遲至一百年后,乾隆帝當政時,發布詔令,正式為多爾袞翻案,下令為他修復墳塋,復其封號,“追謚曰忠,補入玉牒”。如此鐵案又再度被翻了過來。到此時,有清一代對多爾袞的評價算有了定論[3]。
看了“愛新覺羅·多爾袞的人物生平”還想看:
1.多爾袞是怎么死的
2.歷史上多爾袞的故事
3.清朝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