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多爾袞的故事
愛新覺羅·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歷史上多爾袞的故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歷史上多爾袞的故事:六妻四妾在崇德八年(1643年)年幼的福臨繼承了皇帝位,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輔政,可是不久之后,多爾袞在政治上的權利越來越大,“攝政王”逐漸成為了他一人的專號。
因為福臨還年幼,所以無論制定帝國的大政方針,還是率領滿洲八旗行軍作戰。真正穩操實權的還是“叔父攝政王”多爾袞。我們不得不承認,運籌帷幄的多爾袞還是非常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在入主中原之前,多爾袞戰功顯赫,尤其是遷都選擇北京作為了都成,更是為進一步南下奪取全國政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多爾袞的遠見卓識也贏得了朝中很多王公大臣們的尊敬,可是攝政之后的多爾袞野心卻是越來越膨脹。此時的他,可謂是平步青云,他出身高貴、戰功顯赫,在攝政七年來,大清王朝被他治理的有聲有色,越加繁榮起來。有句俗話說的好“飽暖生淫欲”,多爾袞的生活其實也和歷史上很多達官貴人一樣,也是愛好很多,尤其是聲色犬馬之好。
在飲食方面,多爾袞和以往的游牧民族一樣,喜歡吃牛羊肉,尤其把與牛羊有關的食品作為了養生的主要食物。不僅炒菜要用牛羊油,燒柴要用牛羊骨,他每天早晨還會喝牛奶或是羊奶來補充體力,當有客人來的時候,也用牛羊奶來招待客人。當時著名的漢族文人錢謙益曾到多爾袞家中做客,但被牛羊的腥膻味熏的難以忍受。民間甚至流傳著,多爾袞愛吃毒蛇,惡蟲,他只要一張嘴,嘴里就充滿了令人厭惡的腥膻之氣。
多爾袞也愛好吸煙。朝鮮使者曾經向清朝的大臣們討教如何才能獲得攝政王的歡心,有人便告訴他們,多爾袞喜歡吸食煙草。也許是多年行軍打仗,吸煙成為了他每天必備的內容,借助煙草吐出來的氣息,多爾袞能獲得短暫的放松和陶醉。
除了這些正常的嗜好之外,多爾袞最為偏愛的,那就是對美色的獵艷了。在《愛新覺羅宗譜》上記載,多爾袞在12歲的時候,就和蒙古科爾泌臺吉吉桑阿爾賽的女兒博爾濟吉特氏成婚了,此后他有結連娶了六位妻子。另外,多爾袞還有四妾,名義上是六妻四妾,但實質作為大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他的身邊一直是美女如云。
在順治二年(1645年)的時候,多爾袞就公開的向大學時咨詢,明朝的皇宮,宮女眾多,王府中是否也能多選一些宮女呢?大學士答復他,皇宮選宮女,明朝的時候要通過朝廷傳旨,由禮部負責在民間選取,王府如果想選宮女,那么也應該請旨于朝廷,在國內統一選擇。多爾袞見這樣太繁瑣,就沒有在國內大張旗鼓的海選,而卻命令八旗之美貌的女子送入王府,他甚至還在投降歸順的部落中選擇了很多有姿色的已婚婦女,他的王府也算得上是一個小型的后宮了。
國內有姿色的美女并不能滿足多爾袞的欲望,不就,他又把眼光伸向了鄰國朝鮮。他以大清王朝攝政王的身份命令朝鮮國王將宮女送來與他成親,可是卻鬧出了笑話,當時朝鮮公主還小,年僅2歲,多爾袞只得退而求其次,驕橫的要求在朝鮮宗室中挑選合適的女子。朝鮮的宗室中鬧的人心惶惶,宗室們為了保全自己的女兒,只得選用民間百姓的女子來充數,于是,在全國上下,一時間人們要么趕緊給女孩子找婆家,要么就想辦法來賄賂送禮,以免將家里的女子送給大清的攝政王。于是,朝鮮國內被鬧得雞犬不寧。
多爾袞還專門指派了兩人巴哈納和祁充格去朝鮮來籌辦此事,對女子們進行篩選,年滿16歲的出發來北京,不滿的暫時在皇宮中等待,等年長時候在到北京。由于到北京的隊伍基本是女子,去往北京的路上行動非常緩慢,多爾袞甚至以打獵為名,親自到山海關去迎接。當他終于看到“送親”的隊伍后,連儀式都沒來得及舉辦,就喝朝鮮公主進入了洞房。
奢靡放蕩的生活給多爾袞帶來了嚴重的影響,他在政壇上的聲譽逐漸被他自己毀壞,而另一方面,他本來就有病的身體,并不允許他一直過著荒淫無度的生活,多爾袞的人生,也慢慢走到了盡頭。
歷史上多爾袞的故事:多爾袞遷都明朝崇禎十七年(清朝順治元年,公元一六四四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農民軍攻進北京,推翻了明王朝。在這以前不久,雄踞東北的清朝(公元一六三六年,皇太極在盛京(明朝時稱沈陽)稱帝,國號清)也出了一件大事,皇帝皇太極病死,大權落到了多爾袞手里。
多爾袞是后金(清朝的前身)的開創者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努爾哈赤一共有十五個兒子,他臨終的時候,指定他最疼愛和器重的十四子多爾袞作繼承人。可那時多爾袞才十五歲,年紀太小。八子皇太極依仗自己實力強大,奢了繼承權。
現在皇太極死了,多爾袞可正值年富力強的時候,手下又掌握著努爾哈赤的精銳部隊正白旗和鑲白旗。他當然愿意按照當年努爾哈赤的遺言,接著當皇帝。可是,滿族人受到中原封建文化的影響,文臣武將大多主張子承父業,想立皇太極的兒子當皇帝。多爾袞很聰明,為避免內部發生沖突,就放棄了當皇帝的想法,在皇太極的兒子中挑出一個年幼的——六歲的福臨,立為皇帝。他自己當攝政王,大權獨攬,掌管朝政。福臨即位后,建年號為順治。清朝和明朝一樣,一般用年號稱呼皇帝,所以歷史上稱他為順治皇帝。
多爾袞和那些簡單魯莽的滿族權貴不同,他有勇有謀,深知將來要奪取內地,和漢族人打交道,光靠打家劫舍的武力不行,還要依靠熟悉中原風土人情的漢族謀士。
多爾袞當上攝政王不到兩個月,就發生了豫親王多鐸陰謀搶奪漢族大學士范文程妻子的事情。多鐸是多爾袞的同胸幼弟,平日最受多爾袞疼愛。多鐸見范文程的妻子非常漂亮。動了邪念,想搶占她,經常派人到范文程家周圍觀察動靜,弄得范家日夜擔憂,惶恐不安。多爾袞聽到這件事,十分生氣,馬上派人把多鐸喚來,當著滿朝王公貴族和文臣武將的面嚴厲地斥責了他,命令他上交二千兩白銀和十五個牛錄的兵力(一牛錄為三百人)作為懲罰。
平時受到滿族權貴欺凌的漢族大臣見攝政王不避親貴,重重地處罰了多鐸,從心底里感激, 從此更竭力為清朝出謀劃策了。范文程當即上書朝廷,分析了關內的形勢,請求嚴申軍紀,籠絡人心,進兵中原,同農民軍爭奪天下。多爾袞覺得有理,便拿定主義,率領軍隊向通往中原的門戶山海關出發了。
清軍剛走到半路上,忽然迎面來了兩個明朝裝束的人,自稱是把守山海關的明朝總兵官吳三桂派來請兵的。原來,明朝滅亡以后,吳三桂先是按兵不動,后來又想投靠農民軍。可是沒過多久,他聽說農民軍抄了他的家,打了他父親,還搶走了他留在北京的愛妾陳圓圓,就改變了主意,派人乞求清軍出兵,和他一起攻打農民軍。
多爾袞聽到這個消息,喜出望外,馬上寫信給吳三桂,答應出兵,并告訴他降清可以封王。吳三桂果然投降了清朝。
李自成得知吳三桂不肯歸順農民軍,便親自率軍到山海關,征討吳三桂。
順治元年(公元一六四四年)四月二十二日,李自成和吳三桂約好,雙方進行決戰。那一天一開始,農民軍以威武的氣勢把吳三桂的人馬包圍起來,占了上風。然而,早就埋伏好的清軍在這時候突然殺了過來。農民軍猝不及防,亂了陣腳,敗下陣來。李自成這才知道吳三桂已經投降了清朝,要引著清軍入關了。
李自成率軍連夜返回北京。他知道敵我力量比對農民軍不利,決定退出北京,做長期抗清的準備。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登基稱帝,第二天早晨就率領軍隊撤往陜西去了。兩天以后,清軍浩浩蕩蕩地開到了北京城下。
北京城里的明朝文官武將聽到消息,連忙出城迎接。他們走出五里地以外,跪在大道兩旁,不顧千軍萬馬揚起的塵土,不停地磕著響頭。多爾袞命令明朝官員在前面帶路,從朝陽門經正陽門進入皇宮。進城之后,多爾袞在武英殿升座。他看了一眼那些恭恭敬敬的明朝官員,說:“我們大清軍是仁義之師,這次進關殺賊,是為了替你們報君父之仇。”說罷,他又對身邊的清朝王公大臣們說:“傳我的命令,諸將進城,不許闖入民宅,對百姓要秋毫無犯,違者嚴加征辦!”過了幾天,多爾袞又裝模作樣地為崇禎皇帝發喪,表示自己不會跟明朝的官僚地主們為敵。
消息傳開,那些為逃避農民軍躲到山里的地主和官僚們,也高高興興地回到家里,按滿族人的習慣剃了頭發,留起辮子,迎接清軍。
多爾袞實現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多年的夙愿,占領了北京。他決定立刻遷都北京,可是有不少滿族官員留東北故土,反對遷都。有一天,他們又在朝堂上發生了爭論,一些大臣對多爾袞說:“王爺,不如留些軍隊在這里駐守,大軍還是班師凱旋吧!”多爾袞沉吟片刻,嚴肅地說:“先皇(指皇太極)在世時曾經說過,如果得到北京,馬上遷都,以圖進取。況且現在人心未定,不可輕易放棄北京。”幾天以后,奉命回去接小皇帝的使者拿著多爾袞的親筆信上路了。
這一年十月,順治皇帝從盛京來到北京。多爾袞用小皇帝的名義發布詔書,宣布以北京為首都。從此,清朝從偏居東北的小朝廷,成為統治全國的大清帝國。多爾袞為這件事立了大功,被封為叔父攝政王。當時在北京少數民族中,有兄長死后嫂嫂嫁給小叔的習慣。順治皇帝的母親皇太后為了討好多爾袞,鞏固兒子的皇帝,也按這個習慣,和多爾袞結了婚。于是,多爾袞又被封為皇父攝政王。
多爾袞當了皇父攝政王,權力更大了。國家大事,他也不和別人商量,有時就在家里獨自裁決。就連皇帝的玉璽,都被他搬到自己家里去了。多爾袞本來就掌握著正白旗和鑲白旗,他還嫌不夠,又把正藍旗收歸自己管轄。八旗禁旅當中,皇帝只掌管正黃旗和鑲黃旗兩旗,多爾袞卻掌握了三旗,比皇帝還多一旗。
多爾袞雖然很有謀略,但是他那奴隸主貴族的習俗很難改變。他到北京以后仍然像滿族入關前那樣強行圈占土地,分配給王公貴族和八旗兵丁。北京附近方圓五百里的地方,全都隨意圈占。圈地官吏走到哪里,哪里的百姓就被趕走,不但田產房屋被霸占,就連鍋碗瓢勺也不許帶走。清朝官吏在北京附近先后圈地三次,共霸占土地十四萬七千頃(一頃等于一百畝)。除了“圈地”之外,還有一個辦法叫“投充”,就是強迫漢族百姓投靠到滿族權貴門下,為他們當牛做馬,耦地服役。后來,因為“投充”的人常常逃亡,清朝又頒布了“逃人法”,規定誰要窩藏逃亡的人,就要對誰處以重刑。
歷史上多爾袞的故事:多爾袞治國多爾袞在北京立住腳跟的同時,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緩和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政策,以鞏固陣地,擴大戰果。
取消加派。明末"三餉"(遼餉、剿餉、練餉)數目之多,已為明朝政府正常賦稅的數倍,實是明末最大的苛政。多爾袞在順治元年十月下令,革除三餉及正稅之外的一切加派。窮困已極的人民得以緩一口氣。
反對賄賂。多爾袞對明末廣行賄賂的惡劣之也嚴加斥責。順治元年六月,他在《諭眾官民》中說,"明國之所以傾覆,都是由于賄賂之風橫行,以至于亂政敗國,罪莫大于此。"因此,他責令:"如有人行賄營私,則必不輕處,定行梟首。"
打擊太監勢力。明末太監勢力極為猖獗,除操縱朝政外,對一般百姓迫害也非常厲害。清入關后,太監的勢力仍然非常囂張。當年七月,太監要照舊例,到京郊各縣皇莊去催征錢糧。多爾袞認為這樣"必致擾民",不同意這樣做。八月正式下令,不準太監下去征收,而改為地方官員征收,同時下令禁止太監參政議事。
暫時妥協,平息反抗。剃發問題是清朝統治者執行的民族壓迫政策之一,早在努爾哈赤時代,漢族及其他各族人民凡是投降滿洲的,都要以剃發作為標志。入京之后多爾袞很快發現,"剃頭之舉,民皆憤怒"。于是,在進京的當月,多爾袞就改變前令,宣布"自茲以后,天下臣民照舊束發,悉從其便"。在剃發問題上的暫時讓步,使清朝在攻下江南重頒剃發令以前,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同北方漢族人民的矛盾。
安定邊疆。順治二年四月,清軍攻占西安后,多爾袞曾下令,對嘉峪關以外的新疆地方"三十八國部落頭領,投誠歸順的都安例封官封賞"。對西藏,允許茶馬照舊貿易,"一切政治都依照原來進行","番僧"可由陜西入貢。
科舉取士網羅名士。皇太極時雖然已舉行過科舉,但規模不大,未能成為制度。入關后,順治三年首次開科,即錄取了傅以漸等四百名進士。錄取人數之多不僅明朝罕見,終清之世,除雍正八年錄取了創紀錄的四百零六名外,再沒有超過此數的。多爾袞除了用科舉、招撫等各種手段盡力收羅漢族地主知識分子參加清政權外,還經常讓身邊的漢宮隨時推舉各地的賢才。由于多爾袞重視搜求漢族統治人材,網羅名士,使大批漢族士大夫紛紛歸附。多爾袞把他們當中一些最具統治才能的,安排在內院、六部等中央的重要機構中,使他們能有效地發揮治理國家的作用。
尊孔讀經,提倡忠義。清入關前已開始祭孔,但未成定例。占領北京后的第二個月,多爾袞即派人祭孔,以后每年的二、八月都派大學士致祭,成為整個清代所遵奉的定例。順治二年,尊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先師"。六月,多爾袞"親謁先師孔子廟,行禮",同時把儒家著作"四書五經"奉為經典,列為士子必讀之書,科舉考試的八股文即以之命題。又提倡忠孝節義,把關羽作為忠君的最高典范來崇拜。自順治二年起,每年五月十三日即"遣官祭關圣帝君"。
歷史上多爾袞的故事:聲色犬馬多爾袞身材細瘦,虬須,素患風疾。順治四年以后,由于風疾加重,跪拜不便,因而煩躁憤懣易怒,上上下下都怕他,據說就是達官顯貴往往也不能直接同他說話,要趁他外出過路時借便謁見。多爾袞自己說,他之體弱神疲,是由于松山之戰時親自披堅執銳,勞心焦思種下的病根。其實,和他好聲色也有一定關系。
多爾袞的妻子是博爾濟吉特氏,哥哥皇太極死后,順治五年,他又將嫂嫂、皇太后霸占,這就是當時人稱的"皇后下嫁";在他的侄子豪格被幽禁死以后,順治七年正月,他又將豪格的妻子博爾濟吉特氏也娶了過來;五月,又征朝鮮女成婚。
多爾袞厚自奉養,睿王府宏偉壯麗,都超過了皇宮。據當時人楊義說:"墨爾根王府暈飛鳥革,虎踞龍蟠,不僅凌空斗拱和帝座相同,其金碧輝煌,雕鏤奇異,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日常他還穿戴皇帝服裝。由于北京暑熱,多爾袞下令在古北口外筑避暑城,為此加派錢糧,福臨親政后,才令此工程停止。李自成退出北京時,皇宮曾毀于火,多爾袞命令修復,從京外弄來工匠七百名,都用鐵鏈子拴著。舉一反三,多爾袞在修建睿王府、避暑城時,工匠的悲慘境遇可想而知。
滿洲貴族酷好放鷹圍獵,多爾袞亦如此。禮部議定有攝政王出獵的儀禮。順治二年,有幾個在北京的日本人曾目睹他出獵時的盛況,鷹就有上千只,"街上的人和其他人等都要叩頭在地等候他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