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蘇麻喇姑的歷史
歷史上蘇麻喇姑與康熙是什么關系?歷史人物蘇麻喇姑是誰?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歷史人物蘇麻喇姑的歷史,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歷史人物蘇麻喇姑的歷史:
歷史上的蘇麻喇姑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她是蒙古族人,出生在科爾沁大草原一個貧苦牧民之家,生年大約在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前后,最初的名字叫蘇茉兒,為蒙語的音譯,意思是毛制的長口袋,順治晚期(或康熙年間)改稱滿名蘇麻喇,意思是“半大口袋”。她病逝后,宮中上下都尊稱她為蘇麻喇姑
與孝莊太后形同姐妹
蘇麻喇姑天生美麗聰慧,遠近皆知,被科爾沁貝勒府看中,進府當上了貝勒寨桑的二女兒本布泰的貼身侍女。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13歲的本布泰與后金汗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成婚,當時皇太極34歲。蘇麻喇姑作為本布泰的貼身侍女,隨主人陪嫁到了盛京。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蘇麻喇姑隨已被尊為皇太后的本布泰到達北京。自從進了貝勒府以后,眼界不斷擴大,文化修養也迅速提高。她不僅蒙語講得好,而且很快掌握了滿語和漢語,一手漂亮的滿文總是能贏得全宮上下的稱贊。
后來,她奉孝莊皇太后之命,充當了幼年康熙的第一任滿文老師。嘉慶年間,昭梿在他的《嘯亭雜錄》中記道:“仁皇帝幼時,賴其(指蘇麻喇姑)訓迪,手教國書。”
蘇麻喇姑與孝莊文皇后朝夕相處,形影不離,廝守達60余年,她們在公開場合是主仆關系,但在私下里卻形同姐妹。
正因為如此,蘇麻喇姑在宮中的實際地位很高:孝莊文皇后稱她為格格;順治與她論平輩;康熙則稱她為“額涅”、“額娘”,即母親;康熙的眾皇子們,則尊稱她為祖母。
蘇麻喇姑很有自知之明,始終謙恭謹慎。她不僅在孝莊文皇后面前畢恭畢敬,小心侍奉,而且對小自己40多歲的康熙奉若神明,在皇帝面前總是自稱奴才。
晚年拜佛為康熙祈福
蘇麻喇姑終身未嫁,始終生活在皇宮大內,陪伴主人60余年。孝莊文皇后離世后,她又在宮內度過了18個春秋。
晚年的蘇麻喇姑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不過,蘇麻喇姑信奉佛教與別人明顯不同,她既不是完全出于消遣,排解寂寞,也不是為了祈求佛祖保佑自己,而是把信佛與忠于皇上,報答皇恩結合起來。蘇麻喇姑在生活上有兩個與人不同的特點:一是終年不浴,只有到年終最后一天即除夕之日,才用少量的水洗一洗身體,然后再把這些用過的臟水喝掉;二是終生不吃藥,即便病情再重,也不服用任何藥物。
連皇帝都很清楚她這兩個特殊的生活習慣。何以如此?人們曾有不同的解釋,但都不能令人信服。不過,她的身體卻一直很好,活到了90多歲。這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時代,當然算是難得的高壽。
死后受到康熙厚葬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八月二十七日,蘇麻喇姑病倒在床,不思飲食。這時康熙正在塞外巡視。
蘇麻喇姑心中沒底,于是把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和皇十二子胤祹等召到床前說:“老奴才我蒙皇上厚恩,惟在佛前效力,日祝皇上萬萬歲。今我便血,腹內攻痛難忍,爾等若發邸報急奏,則皇上必賜治病良方,爾等代奏我此言。”
皇子們建議馬上召御醫診治,但蘇麻喇姑不肯,她只相信皇上,認為只有皇上才能治好她的病。皇子們背著蘇麻喇姑,把御醫找來,向他們介紹了蘇麻喇姑的病情,征詢他們的看法。
御醫說這是老年人脾虛,內火盛之癥,如不緊治,很危險。皇子們一面抓緊向康熙奏報蘇麻喇姑病情,一面令內務府總管開始準備后事。
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日(1705年10月24日),蘇麻喇姑的心臟停止了跳動,終年90多歲。
出殯那一天,除皇五子、皇十子照顧皇太后,皇十四子留在紫禁城外,其余成年皇子都參加了出殯儀式。
蘇麻喇姑靈柩停入殯宮后,皇子們都各自回府,唯獨皇十二子胤祹卻提出要求:“姑媽自幼將我養育,我并未能報答即如此矣,我愿住守數日,百日內供飯,三七誦經。”
按照慣例,為像蘇麻喇姑這樣仆人身份的人辦喪事,沒有皇子供飯、三七誦經的先例。
事情被康熙知悉,康熙答復:“十二阿哥之言甚是,著依其所請。”胤祹住在殯宮,為蘇麻喇姑守靈、供飯、誦經,其他皇子則每天一人輪流著給胤祹做伴。
康熙帝曾指示皇子:祖母事出,留七日再凈身入殮。目的是想回宮后再親眼看一看額娘,向其遺體告別。但后來他計算十五日才能回宮,于是再次降諭,讓皇子們將蘇麻喇姑遺體再留7天,等到他回宮后再定。
為了回報蘇麻喇姑對大清所做出的貢獻,報答她對自己“手教國書,賴其訓迪”和撫養皇子的恩情,康熙皇帝按嬪禮為蘇麻喇姑辦理喪事,并將其靈柩與孝莊文皇后置于一處。
相關資料介紹:
清史研究表明,歷史上的蘇茉兒的確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她是蒙古族人,出生在科爾沁大草原一個貧苦牧民之家,生年大約在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前后。最初名字叫蘇茉兒,或蘇墨爾,為蒙語的音譯,意思是毛制的長口袋。順治晚期或康熙年間改稱滿名蘇麻喇,意思是“半大口袋”。她病逝后,宮中上下都尊稱她為蘇麻喇姑。
由于蘇麻喇姑天生美麗聰慧,遠近皆知,被科爾沁貝勒府看中,讓她進府當上了貝勒寨桑的二女兒本布泰(又譯作“布木布泰”)的貼身侍女。這位二小姐不是別人,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孝莊文皇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本布泰雖然只有13歲,但已出落得像一個大姑娘了,明眸皓齒,嬌美動人。就在這一年,本布泰在其兄長吳克善的護送下,長途跋涉到了后金都城盛京,與后金汗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成婚,當時皇太極34歲。蘇麻喇姑作為本布泰的貼身侍女,也隨主人陪嫁到了盛京。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蘇麻喇姑隨已被尊為皇太后的本布泰到達北京,住進了金碧輝煌的紫禁城。
這位來自蒙古草原的姑娘,自從進了貝勒府以后,眼界不斷擴大,文化修養也迅速提高。她不僅蒙語講得好,而且很快掌握了滿語和漢語,特別是那一手漂亮的滿文,贏得了全宮上下的稱贊。于是,她奉孝莊皇太后之命,充當了幼年康熙帝的第一任滿文老師。嘉慶年間,昭梿在他的《嘯亭雜錄》中記道:“仁皇帝幼時,賴其(指蘇麻喇姑)訓迪,手教國書。”
蘇麻喇姑心靈手巧,在裁剪方面也是行家里手,凡她做的衣服,既合身,又美觀,因此曾參與清朝衣冠飾樣的制定。她自幼生長在蒙古草原,騎馬當然更是十分在行,每次為主人孝莊文皇后到宮外辦事,她都是騎馬而行。
蘇麻喇姑有著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她終身未嫁,始終生活在皇宮大內,陪伴主人60余年。孝莊文皇后離世后,她又在宮內度過了18個春秋。胤祹長大以后,不再需要她的撫養,使她得到了徹底解脫,從此開始過著舒適而恬淡的生活。晚年的蘇麻喇姑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這可能是受孝莊、順治篤信佛教的影響。不過蘇麻喇姑信奉佛教與別人明顯不同,她既不是完全出于消遣、排解寂寞,也不是為了祈求佛祖保佑自己,而是把信佛與忠于皇上、報答皇恩結合起來。念佛誦經是她晚年生活的主要內容,她經常發自內心地表示:“愿意多活幾年,為主子叩頭祈禱,以盡奴才的一點心意。”她還說,自己存活一世“只是為主子念佛祈福罷了”,“蒙主子厚恩,每日只是在佛像前盡力為主子祈禱,祝愿主子萬萬歲”。
蘇麻喇姑在生活上有兩個與人不同的特點:一是終年不浴,只有到年終最后一天即除夕之日,才用少量的水洗一洗身體,然后再把這些用過的臟水喝掉;二是終生不吃藥,即便病情再重,也不服用任何藥物。她的這兩個特殊的生活習慣就連位尊九五的皇帝都很清楚。何以如此?人們曾有不同的解釋,但都不能令人信服。不過,她的身體卻一直很好,活到了90多歲,這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時代,當然算是難得的高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