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曾國藩的故事
曾國藩以一介書生而成為軍事集團首腦,鎮壓太平軍挽救了清王朝,四次遇險,最終均有驚無險,于是成就了一代名臣。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歷史人物曾國藩的故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歷史人物曾國藩的故事:
曾國藩雖然取得了輝煌的個人成就,但是在他十幾年的軍事生涯中也并不是一帆風順,其中,有四次遇險差點使得他功業未成而命歸黃泉。
第一次,靖港大敗。
1854年2月,曾國藩已練成湘軍水陸兵勇各十營五千人,雄心勃勃地進行所謂的“東征”,臨出發之際,還發布了著名的《討粵匪檄》。然而,這次“東征”出師起初并不順利。當他還駐軍長沙時,太平天國西征軍石祥禎部就已經占領岳州、湘陰、寧鄉等地,兵鋒直逼長沙。曾國藩派軍進攻寧鄉,損兵折將,大敗而歸,初戰敗績。然太平軍情報偵察不明,見湘軍來勢洶洶,以為清軍主力將至,連夜撤到靖港等地。曾國藩急忙派軍進占岳州,以圖扭轉湘北敗局。適逢太平軍湖北援軍大至,與湖南太平軍一道圍攻岳州,殲滅守軍大部。湘軍水陸傷亡慘重,逃歸長沙。不久,曾國藩也抵達長沙,以保全省城。是時,長沙清軍“二三千有余,僅敷守垛之用”,力量較為薄弱,而且,由于出征以來連連受挫,官兵心驚膽戰,士氣低落,“人自以為必敗”,“聞吹角及火光,皆自驚”,惶惶不可終日。后來靖港民團前來報告說,那里的太平軍人數較少而且沒有防備,“可驅而走也”,并稱已經搭好浮橋,愿意為湘軍助攻。于是,曾國藩決定對太平軍實施反攻,并改變原先制定的陸路進攻湘潭的計劃,于4月28日親率大小戰船40只、陸師800人奔襲靖港,妄圖僥幸取勝。但是,由于太平軍已作好戰斗準備,更加上天時不利——風速過快,湘軍戰船無法在靖港停泊,只得停靠在靖港對岸之銅官渚。太平軍順風勢焚毀湘軍水師戰船10余只。曾國藩驚悉水師慘敗,急派陸師分三路進攻靖港,企圖挽回敗局。然“陸勇見水勇失利,心懷疑怯”,亦潰散而逃,“爭浮橋,橋以門扉、床板,人多橋壞,死者百余人”。曾國藩見士卒反奔,親自仗劍督陣,并豎令旗于岸邊,上書“過旗者斬”??墒窍孳姳鴶∪缟降?,士卒都從旗邊上繞道而奔。曾國藩又羞又憤,遂決定跳水自殺,一死了之。幕僚陳士杰、李元度見他支開隨從,神情有異,遂指使“小委員”章壽麟乘小船悄悄跟在他后面,以備不虞。曾國藩行至銅官渚,章壽麟見他跳水尋死,急忙搶救,將其背負船上,與陳、李一起勸回大營。曾國藩靖港大敗之后,受到長沙眾多官員的參劾。他悲觀到了極點,甚至密令弟弟曾國葆買來棺材,準備自殺以謝喪師敗北之罪。幸而湘軍悍將塔齊布率陸師于湘潭擊敗太平軍林紹璋部,獲得大勝,使得咸豐皇帝對湘軍刮目相看,救了曾國藩一命,也正由于此,曾國藩遂在湖南士紳官員中站穩了腳跟。
第二次,湖口慘敗。
曾國藩從靖港逃回長沙之后,即進行嚴厲的整軍,將在戰斗中潰散的營哨兵勇一律裁去不用,僅留下敢戰之士,連他的弟弟曾國葆也在裁撤之列。長沙整軍使湘軍的戰斗力大為提高。在經過添募新勇、修補戰船等一系列的休整、補充后,湘軍重新發動攻勢,經岳州城陵磯和武昌兩次大戰,給太平軍水師以毀滅性打擊并奪得上游重鎮武漢。咸豐帝被突如其來的勝利沖昏頭腦,賞給曾國藩兵部侍郎銜,并命令他迅速順流東下,進攻江西、安徽的太平軍。湘軍經過惡戰,亟需休整,但是在咸豐帝的嚴旨逼迫下,曾國藩只得硬著頭皮繼續進攻。田家鎮一戰,湘軍再給太平軍水師以重創,使其基本瓦解。湘軍陸師乘勝連陷湖北廣濟、黃梅,兵臨江西九江城下。太平軍方面,由于上游戰局惡化,石達開再度受命主持西征軍務,督師安慶,與猛將羅大綱共同指揮九江、湖口會戰。太平軍在九江、湖口防線深溝高壘,堅壁不出,使湘軍寸步難行。1854年12月8日,湘軍陸師進攻九江,拉開戰幕,但進攻多日沒能破城,形成相持狀態。1855年1月3日,湘軍水師進抵湖口之八里江一帶,太平軍早已嚴陣以待。兩軍經連日作戰,均傷亡慘重。太平軍用于防守湖口的木簰水城被摧毀,石達開立即重筑湖口防線,命人將大船鑿沉載江中,“實以砂石,僅西岸留一隘口,攔以篾纜”。但湘軍也被太平軍的“驚營”戰術弄得疲憊不堪,由驕而躁,急于求戰。不久,戰端重啟。29日,湘軍水師貿然沖擊湖口水卡,斬斷用以攔截湖口的竹篾纜繩,一百二十余艘長龍、舢板等輕便船只沖入鄱陽內湖,橫沖直撞,焚毀太平軍大量戰船。石達開抓住時機,令將士在湖口再行設卡筑壘,修筑兩座浮橋,橋下填上泥土,構筑炮臺,斷敵歸路,切斷內湖、外江湘軍水師之間的聯系,準備各個擊破。同時,他出動小劃20余只,圍攻外江湘軍快蟹大戰船。湘軍水師作戰,必須快蟹、長龍、舢板等大小戰船相互配合行動。快蟹、長龍火力猛,舢板機動性強,這樣大小相依,火力與機動性相結合,才使得湘軍水師戰斗力較強。但是長龍、舢板既陷于內湖,“外江所存多笨重船只,運掉不靈,如鳥去翼,如蟲去足,實覺無以自立”??煨反蟠瑹o法應付太平軍機動靈活的小劃襲擊戰術,敗退回九江大營。石達開決定乘勝對九江城外湘軍水師實施第二次打擊,以徹底解九江之圍。2月11日,石達開乘月黑無光、天色迷漫之際,命令三十余只裝滿引火之物的小劃火攻湘軍水師,另派三十余只小劃圍攻曾國藩的拖罟坐船,搜獲曾國藩的家書、奏章、地圖和咸豐帝給他的上諭。危急之中,曾國藩再次投水自殺,又被幕僚救起,“急掉小舟駛入羅澤南營”。他遙望江內水師紛紛潰散,念及自己慘淡經營數年的水師竟落得如此下場,既羞憤又心痛,欲仿效春秋時晉國大將先軫的榜樣,策馬赴敵而死,慌得羅澤南、劉蓉緊緊抓住韁繩,眾幕僚寸步不離,經過好一番拉扯勸解才作罷。
第三次,困守南昌。
太平軍自從九江、湖口大捷之后,主力乘勝直搗湘軍后方,力爭向上游進軍,收復武漢。湘軍另一頭子胡林翼這時署理湖北巡撫,要求曾國藩撤回在江西的湘軍主力,回救武漢。而曾國藩出于政治上的考慮,害怕被政敵參劾,更害怕受清廷責難,堅持固守江西。他駐扎在南康府,與內湖水師相互依存,繼續指揮湘軍圍困九江,僅派遣悍將羅澤南回救武漢。湘軍前期陸師的兩大將領分別是滿人塔齊布和漢人羅澤南。此時,塔齊布因久攻九江不下,已嘔血而死。羅澤南一走,曾國藩手上就沒有得力的干將了。這期間,他在江西主要依靠的是被困在南康的內湖水師和塔齊布的舊部(由塔的助手周鳳山統領)。1855年4月,太平軍三克武昌。在穩定了湖北的軍事形勢后,石達開便帶兵回到江西,乘羅澤南回援湖北之機,在江西展開強大攻勢。自1855年11月起,石達開聯絡廣東天地會起義軍,連下江西瑞州、臨江、袁州等府,并圍攻吉安府城。曾國藩只好從九江撤圍,調周鳳山部陸師駐扎在戰略要地樟樹鎮,以圖南下救援。但是曾國藩對能否解救吉安并沒有把握,而且又擔心省城南昌的安危,便命周鳳山在樟樹鎮堅守,以觀望形勢。石達開利用周鳳山軍舉棋不定的時機,于1856年2月攻克吉安,并乘勝攻破樟樹鎮湘軍大營。潰兵紛紛涌入南昌城,曾國藩也只好進入南昌城收拾殘局。到1856年4月,西征太平軍占領了江西13府中的8府46縣,曾國藩哀嘆說:“自鄂渚以南,達于梅嶺,賊蹤綿亙數百里,眾號數十萬。”為了挽救江西的危局,曾國藩急調在武昌城外攻堅的羅澤南回救。羅澤南為迅速攻破武昌城以回救其主子,加緊攻城,卻被太平軍擊傷致死。這樣,曾國藩所依靠的湘軍陸師兩大悍將雙雙斃命,處境愈加艱難。曾國藩困守南昌,文報不通,聯系中斷,連送家書都不得不用隱語蠟丸,化裝潛行,即便如此,送信人往往還是被太平軍識破,被捕殺者達百人以上。曾國藩后來描寫當時的情形說:“聞春風之怒號,則寸心欲碎,見賊船之上駛,則繞屋彷徨”,“方其戰爭之際,炮震肉飛,血瀑石壁,士饑將困,窘若拘囚,群疑眾侮,積淚漲江,以奪此一關而不可得,何其苦也”,“余昔久困彭蠡之內,蓋幾幾不能自克”。可見曾國藩當年的處境是何等狼狽。石達開在樟樹鎮擊敗周鳳山軍后,大可乘勝直搗南昌,活捉曾國藩。很可惜的是,正當曾國藩在南昌城內岌岌可危的時候,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將石達開調回天京參加攻破清軍江南大營的戰斗,并帶走大批太平軍,使曾國藩得以死里逃生。1857年3月,曾國藩接到其父的死訊,于是奏請回籍丁父憂,并且不待諭旨到來便委軍而去,離開江西回到老家,借此擺脫困境。
第四次,祁門被圍。
1858年7月,曾國藩在家守制未滿,即奉清帝諭令再次出山,先后奉旨增援浙江、福建,將石達開驅入贛南、湘南,遠離主要戰場。8月,清廷應胡林翼疏請,詔曾國藩與胡林翼共圖安徽。曾國藩提出圖皖的戰略總方針:“……必先圍安慶以破陳逆之老巢,兼搗廬州,以攻陳逆之所必救。”根據這一“剪除枝葉,并搗老巢”的戰略總方針,曾國藩決定發動安慶會戰,與陳玉成決戰皖北,以奪取戰爭的主動權。為此,曾國藩制定了四路進兵的具體計劃,并始終貫徹執行之,甚至因不救蘇、常而受到清廷朝野上下責難也不為所動,終于在1860年6月將安慶嚴密包圍。為便于指揮,曾國藩將大營移至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的皖南祁門。太平軍方面,在二破清軍江南大營之后,領導者們即制定了分兵兩路合取武漢以解安慶之圍的計劃,稱為“二次西征”。根據這一軍事部署,太平軍決定兵分五路援贛,其中有一路便是攻打曾國藩的祁門大營。1860年12月1日,李秀成帶2萬人“突由羊棧嶺竄入,圖解休寧之圍,斷鮑、張兩軍糧路”,但是被湘軍悍將鮑超、張運蘭擊敗,被迫退出羊棧嶺。李秀成的這一次進攻,對曾國藩震動極大,因為羊棧嶺距曾國藩祁門大營僅60余里。祁門防守兵力單薄,他的身邊僅有三千余人,而太平軍卻是人多勢眾。當時,曾國藩料定難以活命,連遺囑都寫好了,向弟弟曾國荃和曾國葆妥善安排了后事。然而,李秀成此次出兵的目的“并非欲爭此處,實上湖北招兵”,尤為重要的是,他對“二次西征”始終不感興趣,更多的是注意保存自身的實力,故而被擊敗后,便退出了羊棧嶺,致使進攻祁門的大好戰機喪失,使曾國藩絕處逢生,白撿一條性命。不過,曾國藩并沒有從根本上擺脫困境,太平軍在皖南的實力還是要優于湘軍。1860年12月中旬,太平軍兵分三路再次向祁門地區發動進攻,曾國藩四面楚歌,又一次陷入驚恐之中。他在家書中說:“自十一月以來,奇險萬狀,風波迭起。文報不通者五日,餉道不通者二十余日。”可見當時情況已十分危急。后來,曾國藩急調悍將鮑超救援,擊敗了太平軍,恢復了糧道,暫時渡過了危機??墒?,此后不久卻又發生了更為嚴重的情況。1861年3月起,太平軍連續對祁門大營發起進攻,多次擊敗湘軍的抵抗,進至離祁門僅僅二十余里的地方,又使得曾國藩文報不通,餉道中斷,陷入絕境。此時,他悲觀到了極點,在日記中寫道:“是以憂灼特甚,夜竟不能成寐,口枯舌燥,心如火炙,殊不知生之可樂,死之可悲矣。”在給兒子曾紀澤的遺囑中寫有“此間局勢危急,恐難支持”、“目下值局勢萬緊之際,四面梗塞,接濟已斷,如此一挫,軍心尤為震動”、“爾等長大以后,切不可涉歷兵間,此事難于見功,易于造孽,尤易于貽萬世口實。余久處行間,日日如坐針毯”??梢娝敃r的心情是何等灰暗,情緒是何等沮喪。恰在此時,湘軍另一首領左宗棠于江西景德鎮一帶大敗太平軍,威脅著圍祁門太平軍的后路,迫使其撤圍而去,曾國藩再一次撿回了性命。至此,太平軍的五路援贛戰略計劃徹底破滅。自到祁門以來,曾國藩就沒有一天輕松過。一波三折的戰局使他恐懼不已,經常處于一日數驚的境地中。乘太平軍撤圍之機,他趕緊離開了祁門這一險地。1861年5月6日曾國藩從祁門出發,10日抵達東流,將大營設在靠江岸停泊的大船上,由水師護衛,這樣,就再也不用擔心會遭到太平軍的圍殲了。
這四次遇險沒有要了曾國藩的性命,卻使他最終得以指揮湘軍鎮壓了太平天國,建立“不世之功”。但是,同歷史上許多功臣一樣,“功高震主“的曾國藩也并沒有逃脫“兔死狗烹”的命運。從天京被攻下的那一天開始,清廷便積極對他進行打壓,提拔和扶植他的部下,使之與其地位相當,以便與他分庭抗禮,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最突出的一個例子便是曾國藩推行“防河”戰略圍剿捻軍遭到挫折后,清廷便以李鴻章取而代之,諭令他回兩江總督原任。而李鴻章接手“剿”捻事務后,仍舊推行曾國藩的“防河”戰略并取得成功。對于清廷的這種做法,明眼人一看便知其中的情由。1868年9月,曾國藩被任命為直隸總督。1870年6月,著名的“天津教案”發生,天津的愛國群眾打死法國殖民者二十余人,并焚毀了一些外國人的建筑物。曾國藩在處理這次事件時對法國侵略者卑躬屈膝,以極為屈辱的條件接受了法國人的要求,極大地損害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利益。一時間,斥責之聲充滿朝野,愛國官紳對他的痛罵不絕于耳,甚至有人當面把他比作秦檜,給他戴上了“賣國賊”的帽子。曾國藩在精神上受到極大的打擊。本來曾國藩的做法是秉承了清廷的旨意,但在全國輿論的強大壓力下,清廷不得不讓曾國藩做了替罪羊,而且,清廷借此機會再次對他進行打壓,又派李鴻章來接手“天津教案”。李鴻章對曾國藩先前處理的結果幾乎沒有大的變動,卻得到了清廷的肯定。1870年8月,清廷將曾國藩調回兩江總督原任。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在一片“千夫所指”中,死于兩江總督任上,時年61歲。
歷史人物曾國藩簡介: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并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
曾國藩出生于晚清一個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后攻滅太平天國。
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梢哉f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歷史人物曾國藩的做人學問:
一、砥礪自我的學問:強者總有挺身立世的時候。
人生之學問有萬千。對弱者來說,他們理解的人生學問,大多是相信“借人成己”,因此總習慣去尋找“第三只手”,但對強者來說,他們堅守的人生學問則是砥礪自我,善于從中爭取自己挺身立世的方法。人生之成,成在何處?有人以為是靠別人來獲得成功的跳板,從而讓自己一步登天。這是一種最可笑罪愚鈍的人生謬誤。這種人自然會是弱者——軟如泥,脆如草。真正的人生是有強者來完成的,他們善于磨礪自我,找到自己行動的目標,靠頑強的毅力打開人生的缺口。曾國藩自然屬于強者,他的一生皆是在“磨礪”兩字中度過的,不斷的強化自己的心智,強化自己的能力,從而尋找到了一條被他稱之為“人之龍”的成功之路。這就是曾國藩磨礪人生的學問。這個學問,直接決定了他的騰空而起,一飛沖天的基礎。
二、改變性格的學問:人生就是一個自習的大課堂。
“性格誤區”是現代人非常關注的一個話題,因為性格之誤乃為人生之大誤。顯然,性格問題是人生的一大學問。為此,有些人總是傲慢驕橫,以為它是天下學問最高的,世上他的氣勢是最壯的,所以常作出一副總裁的樣子,指東劃西,吆三喝五;為什么又總是有些人唉聲嘆氣眼淚汪汪,只會羨慕別人,而不懂得讓自己開始長征路,所以人生總是一片渺茫。這些皆因性格之病而起。曾國藩的一生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善于在不同的環境之中改變自己的性格。盡可能達到一種完善的狀態,應對人生風云??梢钥闯?,曾國藩把整個人生當作了一個自習的大課堂。以改變性格為學問,去成就自己心中的大事。
三、拯救命運的學問:緊緊抓住突破一生的主動權。
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有一位大的思想家,叫柏拉圖。他有一句名言:“命運是人生中的第一學問。”的確,每個人或者都是力圖改變自己的命運,讓自己成為命運的主人。因此,我們看到了無數想拯救自己命運的人,他們每天都在展現不同的戰斗姿態。同樣也有無數人屈服于命運,成為命運的奴仆。曾國藩在拯救自己命運的時刻,從不把任何問題簡單化,而是以一種宏大的氣魄,精細的手段去完成自己設計的一個個人生計劃。他注重圍繞一個中心點,多面出擊,在最有效的時間里,尋找到最有效的突破點,故成別人難成之事。在曾國藩看來,拯救命運的學問,就在于“主動”兩字上。一個人只要有主動,還有什么事做不成呢?
四、為政掌權的學問:牢記“在其位,謀其政”之訓。
成功是一回事,怎樣成功又是一回事——前者是結果,后者是過程。一個人一旦心想事成之后,例如可以有為政掌權的資本,那么,就會出現更多的難題,而且,每一個難題都是一門等待研究和解決的學問。要不然,中國古代為何有一部部政鑒,臣鑒之書呢?這個問題想不透的人,絕對做不到“在其位,謀其政。”對于曾國藩來說,居官之學是他為政的“重頭戲”,他根據自己連升三級的親身體驗,總結出了一套關于“耐煩”,“勤事”,“清廉”,“厚民”的官學,曾國藩的為政掌權學問可歸結為三個字——“做好官”!
五、用人有道的學問:一個人永遠成不了大氣候。
怎樣用人特別是怎樣用準人,學問極深。不善用人者,抓住一個是一個,用了他,就要把他累得半死,這是世上最差的用人術;善用人者總是給人位置,給人權力,讓人心甘情愿地去工作,去服務,這叫智者用人術。曾國藩用人的學問,是其人生成功術中重要的一門。他從不盲目選人,糊涂授權,而是睜大自己的一雙明亮之眼,遵循“看透人之后在用人”的方法。該避則避,該提則提,顯示出到位的領導才智和管理才智。他之所以這樣做,關鍵是因為他明白:一個人永遠成不了大氣候,須借人聯合打天下。這就叫善用人的聯合學問。
六、善于交際的學問:善于挖掘潛在的力量。
美國著名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說:“交際的學問妙不可言,只有做到了的人才能知道其中潛在的力量是多么巨大!”所謂妙不可言,不是真的不可說,而是需要讓明白人去說。不難排除,有些不善交際的笨拙手,根本不善于經營自己的人事關系,甚至還可能毀掉已有的“關系網”,從而讓自己身陷被動;高明的交際專家總是這樣——“團結一切可能團結之人”,在最廣的程度上贏得好人緣。曾國藩的交際學問是:放開手腳,坦誠相待,把陌生的力量變成朋友的力量。這就是說:曾國藩特別明白交際與回報的關系與學問——“要想讓別人認可的,必須先認可別人。”
七、藏露進退的學問:天天都做一個明白人。
在動物世界中,我們??梢钥吹姜{、虎、豹、鹿、牛、馬的藏露進退之功,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獵獲對象或保住身體。這個淺顯的道理,在人與人之間的攻守中,同樣也有,并且還有一堆學問。藏露與進退之學的要點在于:不善藏,則露鋒芒,會易折;不善退,則必冒進,會易敗。曾國藩在這方面的學問絕對不淺,他最忌諱讓自己身心暴露太多,進攻太過,善于在暗處較勁,從而保證自己不受傷害。他的這種道術,可以講爐火純青,特別在人生的關鍵時候,能夠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做到以藏代露、以退為進。此等學問決定了曾國藩為“中興之臣”。
八、以學養身的學問: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于“養心”兩字。
“學問”兩字,當然與讀書有關。書是每個人永遠讀不完的學問之課。可惜的是,有些人嘴尖皮厚腹中空胸無點墨,只憑小聰明辦點小事;有些人則以讀書為看家本領,修養身心,調節心態,以平常心應對天下事。曾國藩作為“桐城派”的一大家,儒學功底深厚,又悟老莊精神,養成了每天必讀經書的習慣,這個很好的習慣滋養了他人身地最大的學問,懂得人生最高的境界在于“養心”兩字。的確,曾國藩在以學養心方面為古代官吏之大成者,并真正做到了每日養身。請大家記?。喝松畲髮W問不在于獲得金銀財寶,乃在于養心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