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貝多芬簡介及故事
貝多芬的一生充滿了痛苦與不幸,但他卻以頑強的意志西對人生,扼住命運的咽喉。他也有許多鮮為人知的習性與怪癖。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歷史人物貝多芬簡介及故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歷史人物貝多芬簡介及故事:
貝多芬在30歲時耳朵便聾了,隨著耳聾的加重,脾氣越來越暴躁,內心世界與外表行為產生強烈的矛盾。他從不讓任何人接觸他的房間,房內亂得一團糟,椅子上到處是紙張,墨水灑到了鋼琴里,紙頭下面是裝著剩菜的盤子。有時候,他脾氣發作,很可能把一盤食物、肉汁和所有的東西,朝侍者的臉上摔過去。
貝多芬從來不肯換衣服,他的朋友們怎么勸說也無效,他們只好在夜間偷偷地溜進他的房間,把他穿破了的衣服取出來,把新衣服悄悄留下。
他常常發牢騷,說人家不貧識他,說他的錢不夠用。事實上,貝多芬已名揚天下,極受人尊敬,經濟狀況也比他偽裝的要好得多。在他死后,有人發現他桌子底下的一只抽屜里藏有一筆數目不少的錢。耳聾使貝多芬變得多疑。他無緣無故地譴責他的朋友、他的發行人和劇院經理欺騙他,但第二天又會覺得過意不去而向他們道歉。他曾答應把一部重要作品賣給六位出版商,結果卻賣給了第七位。他還把自己的一首舊曲子,冒充為新作,賣給倫敦音樂協會。
貝多芬喜歡讀柏拉圖與莎士比亞的書,但卻對數學一竅不通,連九九乘法表都背不全。他寫信時往往正文很短而附注很長,附注往往比原信長四、五倍。他每天有遠途散步的習慣,每次要走五英里的路,無論嚴寒酷暑,從不間斷。
貝多芬生性孤做,蔑視權貴,對不尊重他的人狠狠回擊。在他故居的書桌玻璃板下現在還保存著兩張字條:一張是他哥哥寫來的:“我請你到我家吃飯。土地的所有者卡爾上。”另一張是貝多芬的回復:“我不屑去。音樂的所有者貝多芬復。”
耳聾的痛苦
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聽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貝多芬在27歲時就患上了耳疾,30歲以后,他的耳病更加嚴重,由此他變得孤僻,痛苦之極,每天都在憂郁中度過。貝多芬一度絕望地想到了死。
但是,對貝多芬來說用死去解脫耳聾的痛苦顯得太軟弱無能了,鼓勵他能堅強活下去的,是他心靈中要創作出更美更好的音樂獻給全人類的強烈愿望。他發出了自己人生的最強音:“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休想讓我屈服!”雖然貝多芬勇敢面對了耳聾這一痛苦現實,但是他創作的“英雄”《第三交響曲》、歌劇《費德里奧》以及鋼琴奏鳴曲《暴風雨》,卻充分表達了他那最悲痛的心境。
貝多芬45歲以后,耳朵完全喪失了聽力,任何助聽器都無濟于事了。從那以后,他只能用筆記本來和別人交談,無論他走在哪里,他總是默默地把筆記本遞到別人面前,如果別人想要和他談話,就把談話的內容簡要地寫在筆記本上。
隨著耳聾的惡化,貝多芬往日那非凡的鋼琴演奏技巧,已大不如前了。可是他對自己精心創作的作品,還是想抱有解釋的權利,他要求自己指揮管弦樂隊來傾心發揮樂隊所能達到他所需要的演奏效果,他的指揮姿勢獨特,以至演奏樂師們要特別留意他的拍點。貝多芬臉上的表情,充滿了對自己所創作音樂的自信,他從不放過詮釋每一小節的機會。
貝多芬把全部精神都投入到他的音樂活動之中,然而,事與愿違,在指揮演奏中由于聽覺受限常常會發生混亂的場面。
最令人記憶深刻的是貝多芬在指揮著名的《第九交響樂》時所發生的一件事。
《第九交響樂》初演時,他跟實際擔任指揮的溫勞夫并肩站著,偶爾做指揮動作,他面前的譜架上放著總譜,看上去好像他隨著樂曲的進行來閱讀譜子。而實際上,他是在隨著弦樂器的弓法來猜測樂曲的進度的,他什么也聽不見。待到他指揮的時候,就像中了魔一樣,一會兒高舉雙手,一會兒俯身,好像獨自一人演奏所有的樂器,也好像一人充當合唱團的全體歌手。他的指揮形象顯得有點神經質和滑稽,但大家都了解貝多芬的性格,知道他完全沉浸在優美的音樂之中。因此,無論是樂師還是合唱團的歌手甚至聽眾,都為他的這種行為所感動,沒有一個人覺得好笑。當然,樂隊的全體人員仍然按照溫勞夫的指揮來演奏。當每一樂章演奏結束時,站在溫勞夫旁邊的貝多芬,都會由于過度的興奮和激動而忽視聽眾雷鳴般的掌聲,仍然忘我地背對觀眾呆站在那兒,旁人不得不一再提醒他向觀眾致謝。
當《第九交響曲》的末樂章“歡樂頌”合唱完畢后,整個劇場都歡騰起來,響起暴風雨般的掌聲。當聽眾第五次鼓掌喝彩時,維持秩序的警察則大喊安靜。因為按照規定,皇族成員出場時用三次鼓掌禮,而演員與歌唱家出場只用鼓掌一次即可。然而,觀眾竟向貝多芬鼓了五次掌。可是,貝多芬由于面向樂隊,竟然對觀眾雷鳴般的掌聲一無所知,呆然的背對觀眾站著。站在前排目睹這一情景的一位女低音獨唱演員急忙拉著他的手,轉動他的肩膀,讓他面對熱情的聽眾,貝多芬趕忙驚訝地向聽眾敬禮,以示感謝。
《第九交響曲》的初演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然而,貝多芬的純收入與聽眾狂熱的激動情緒恰恰形成反比。他只得到非常少的錢額,入不敷出。貝多芬非常失望,變得憤世嫉俗。他只有在激情洋溢地創作中尋求著安慰。
貝多芬一直希望自己的耳朵能復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斷斷續續地說:“到了天堂,我就能聽得見了。”聞者無不潸然淚下。
貝多芬是怎么死的:
偉人逝世
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維也納辭世。死時沒有一個親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時卻形成了群眾性的一個浪潮,所有的學校全部停課表示哀悼,有兩萬群眾護送著他的棺樞,他的墓碑上銘刻著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采(1791-1827)的題詞:“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你的并不是志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一個人才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1826年12月貝多芬患重感冒,導致肺水腫。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終于咽下最后一口氣,原因是他患了肝臟病。在他臨終前突然風雪交加,雷聲隆隆,似乎連上天也為這位偉大音樂家的去世而哀悼!非常隆重,有兩萬多人自動跟隨靈柩出殯,遺體葬于圣麥斯公墓里。而一年之后,舒伯特去世。按照其遺愿葬于貝多芬墓旁,終生未婚。
逝世死因
《第九交響曲》之后的1825/26兩年,貝多芬集中精力創作弦樂四重奏,完成了12到16號5首作品,還有一部大賦格,而其中的最后一首弦樂四重奏Op.135,是貝多芬的遺作。但可惜天不予壽,1826年貝多芬在跟兄弟爭吵后回家,在路上他著涼了。26年12月他帶著侄子去格內森道夫旅行,希望身體好轉。可惜旅行下來,他得到的卻是肺炎。后來加上慢性肝腸的疾病,又驚聞侄子試圖自殺的消息,使得他的健康迅速惡化。雖然如此,他想自己還是能再寫一些音樂的,他說:“我只希望自己能給這個世界一些美好的音樂,然后就像一個老頑童一樣,在各位體面的先生面前了結塵世上的事。”
貝多芬在1827年1月3日立下遺囑,3月份健康明顯惡化。這一年他為肝硬化動了4次手術。在他臥床之前,醫生安德雷阿斯·瓦烏希(Dr.AndreasWawruch)給了他75瓶藥。雖然后世并不知道藥方是什么,但辛德勒說到,正是瓦烏希“用藥物摧殘貝多芬”,而貝多芬也對醫生失去信心。當時一位德國指揮家費迪南·希勒,年方15歲,去看訪彌留之際的貝多芬。他說道,3月20日時貝多芬曾說:“我想我得準備上去了。”
1827年3月26日17:45貝多芬逝世。費迪南·希勒在貝多芬頭上取下一縷頭發。葬禮于29日舉行。對貝多芬早逝的原因,眾說紛紜。當時的醫生下結論,死因是肝硬化。有人認為他是死于梅毒。而貝多芬的頭發則成了了解其死因的重要線索。這縷頭發一直由希勒家族保存到20世紀。到了1943年,丹麥醫生凱·亞歷山大·弗萊明(KayAlexanderFremming)醫治躲避納粹的猶太人,他的病人以頭發為診金,因而頭發易手。
洛杉磯的精神化學公司為貝多芬的頭發作過放射—免疫測試,以確定貝多芬在最后幾個月內是否服用過止痛劑,如阿片制劑。但是測試結果為陽性,即是這些樣本不含嗎啡之類的鴉片。
伊利諾伊州的HRI&Pfeiffer研究中心威廉·瓦施博士為貝多芬遺留下來的頭發進行金屬化驗,結果顯示,發中鉛含量很高。雖然這一發現對梅毒致死的推測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是當今普遍認為,這是由于當時工業污染了多瑙河的魚,而貝多芬又很喜歡吃這里的魚,因此魚體內的鉛在其身上沉積。并非是貝多芬為了治療梅毒而將含鉛的藥物服用到體內所致。貝多芬性格方面狂躁,生理方面受慢性腹瀉和腹痛的折磨,甚至使其死亡,都可能是由鉛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