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簡介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年號貞觀。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唐太宗李世民的簡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唐太宗李世民的簡介: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隴西成紀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書法家和詩人。生于開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隨父親李淵進軍長安于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戰天下,為大唐統一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秦王、天策。626年玄武門之變奪位登基后,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他虛心納諫,厲行儉約,輕徭薄賦,使百姓休養生息,各民族融洽相處,國泰民安,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后來唐朝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功大過微,故業不墮”,為后世明君之典范。廟號太宗,謚號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葬于昭陵。
生平介紹: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號貞觀。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在位期間,其對唐朝的建立與國家的統一,立下了赫赫戰功,并取得了決定性的作用,他愛好文學與書法,并有墨寶傳世。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為秦國公,后晉封為秦王,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最終統一中國。公元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被迫讓位,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即位為帝之后,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并開疆拓土,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明君。唐太宗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并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后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早年經歷
唐太宗李世民,據唐朝史記記載:太宗皇帝是開皇十八年12月戊午(公元599年1月23日)出生于陜西武功別館(今陜西省武功縣),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的二子。隋朝末亂世,李淵和李世民父子趁勢于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興建唐朝。
公元617年(大業十三年)六月,與其兄李建成率兵攻西河(今汾陽),首戰獲勝,促使李淵決意西向關中。李世民任右領軍大都督,統右三軍,封敦煌郡公。不久攻克長安,立楊侑為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楊侑被封李淵為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王,李世民為京兆尹,改封秦公。
公元618年(義寧二年)三月,李世民為右元帥,封輔祭國公。
同年五月,隋恭帝楊侑禪位于唐朝,唐王李淵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唐朝,改元武德。武德元年,以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進封秦王。武德四年被封為天策。
唐朝建立以后,為統一全國,先后進行了六次大的戰役。這六個戰役李世民就指揮了四個(其他兩個戰役是由李孝恭、李靖指揮的平定江陵梁王蕭銑之戰與平定江淮輔公祏之戰),全部取得了勝利,為唐朝立下了赫赫戰功:
第一次是對隴右薛舉父子集團的戰役,唐武德元年,薛舉率軍進攻關中,雙方在現陜西長武縣發生激戰,由于李世民生病,劉文靜不聽元帥告誡而聽殷開山之計,出戰,被薛舉所敗,退回長安。但不久,李世民便在淺水原之戰徹底打敗薛軍,消滅了隴東集團。
第二次,劉武周依附突厥,南下進攻唐朝,攻占了晉陽,李世民不畏艱險,終于擊潰了敵人主力,并乘勝追擊,兩天不吃飯,三天不解甲,一日八戰,八戰皆勝,徹底消滅了敵軍,收復了丟失的土地。
第三次是對王世充和竇建德的戰役。這次戰役規模為唐統一戰爭中最大的。在這次戰役中,李世民先將王世充擊敗,圍困在洛陽,令其無糧草供應,待其自斃。就在洛陽將下未下之時,河北的竇建德軍10余萬眾號稱30萬為救援王世充,突然出現在唐軍背后,李世民力排眾議,親率3500人在虎牢之戰中大敗竇建德軍,生擒竇建德。洛陽的王世充也只得投降,這次李世民一舉兩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第四次是平定劉黑闥的戰役,劉黑闥是竇建德的部下,他打著為竇建德復仇的旗號,在河北起兵反唐。李世民指揮了平定其第一次起兵的戰役,僅僅兩個月就取得了勝利。
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后進入長安時,受到部分軍民以皇帝的禮儀招待。武德四年冬10月,封為天策、領司徒、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食邑增至二萬戶。高祖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
李世民在戰斗中注重戰前偵察,雖屢次遇險,但每次戰斗都能作到知己知彼,善于制造戰機,當敵強我弱時,他經常用“堅壁挫銳”的戰法拖垮敵人,戰斗中身先士卒,親自率領騎兵突擊敵陣,勝利后勇追窮寇,不給敵人喘息之機,因此獲得了每次戰役的勝利。在統一邊疆的戰爭中,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明于知將選拔良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李世民用他卓越的軍事才能,為大唐盛世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登基
玄武門之變發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月4日(626年)。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為太子。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后立他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淵卻猶豫不決。太子李建成隨即聯合四弟齊王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沖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李建成曾經下毒害李世民。武德九年,突厥犯邊,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馬,并準備在昆明池設伏兵殺李世民。太子府率更丞王晊把這一密議告訴了秦王。李世民在危急時刻決定背水一戰,先發制人。搶先一步殺死大哥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3天后(癸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詔曰:“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后聞奏”。2個月后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賢良,虛懷納諫,實行輕徭薄賦、疏緩刑罰的政策,并且進行了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終于促成了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的升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中國封建時代最著名的“治世”。貞觀四年(630),唐太宗遣李靖平定東突厥,俘虜頡利可汗,解除了北邊的威脅;九年,平定吐谷渾,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置安西都護府。唐太宗對東突厥降眾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執行比較開明的政策,受到他們的擁戴,因而被尊為“天可汗”。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親于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發展了漢、藏兩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但唐太宗晚年還親征高句麗。唐太宗最初立長子李承乾為太子,后來又愛重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承乾由此產生了奪嗣之懼,企圖發動政變刺殺李泰,沒有成功,被廢為庶人。唐太宗為防止身后發生兄弟仇殺的悲劇,貶魏王李泰,改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即以后的唐高宗。
武德九年(626年)8月,因唐朝發生玄武門之變,政局不穩,東突厥伺機入侵,攻至距首都長安僅40里的涇陽(今陜西咸陽涇陽縣),京師震動。此時,長安兵力不過數萬,剛剛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騎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怒斥頡利、突利二可汗背約?!短普Z林》記載唐太宗“空府庫”贈予頡利可汗金帛財物,以求突厥退軍,并與之結“渭水之盟”,唐太宗于629年八月任命李靖、李積、柴紹、李道宗等為行軍總管,出兵征討東突厥。630年三月頡利兵敗被俘,東突厥滅亡。
去世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撰寫《帝范》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一說是服用丹藥暴病),醫治最終無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駕崩于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殿,享年50歲,在位23年,初謚文皇帝,廟號太宗,647年加謚文武圣皇帝,749年加謚文武大圣皇帝,754年加謚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葬于昭陵(位于今中國陜西省禮泉縣東北50多里山峰上)。
人物評價:
劉文靜:“此非常人,豁達類漢高,神武同魏祖,年雖少,命世才也。”
吳兢:“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以來,未之有也。”
杜甫:“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
白居易:“圣人有作垂無極!”
歐陽修:“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
呂祖謙:“當時之治,不唯貞觀而已,雖并隆于堯、舜可也。”
范祖禹“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孰不可為太宗乎?及其成功,復歸于下,此前世帝王之所不及也。”曾鞏:“法度之行,禮樂之盛,田疇之制,詳序之教,擬之先王未備也;躬親行陣之間,戰必勝,攻必取,天下莫不以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萬古所不及以政者,莫不服從,天下莫不以為盛,而非先王之所務也。”(近人曾有學案爭議,最后多方核實,此段是說太宗超越前王,而非不及)
真德秀:“后世人主好學者莫如唐太宗,貞觀之規模不可以不復。”
司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
范成:“汝不及生在貞觀中,粟米數錢無兵戍!”
蘇軾:“予觀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殺人者致之,其余殺人愈多,而天下愈亂。”
蘇轍:“唐太宗之賢,自西漢以來,一人而已。任賢使能,將相莫非其人,恭儉節用,天下幾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見其比也。”
何去非:“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禍亂,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所謂固天下之勢,以遺諸子孫者,蓋未立也。于是乎藉兵于府,置將于衛,據關而臨制之。處兵于府,則將無內專之權;處將于衛,則兵無外擅之患。然猶以為未也,乃大誅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渾,平高昌,滅焉耆,皆俘其王,親駕遼左而殘其國。凡此者,非以黷武也,皆所以立權而固天下之勢者也。”
胡寅:“兩漢盛時,太宗所可及也。禹、湯、文、武之業,豈不在所希慕乎!”
陸九淵:“太宗富有天下,貴為天子,功業皆其所自致,而能俯首抑意,聽拂逆之辭于疇昔所惡之臣。嗚呼!此其所以致貞觀之治,庶幾于三代之王者乎?”
郭思貞:“二帝三王之治,后世莫能及者,順人之道,盡乎仁義也。唐太宗以英武之資,克敵人如拉朽,所向無前……二帝三王之治,特由此而推之耳。”
吳澄:“三代以后享國之久唯漢與唐,唐之可稱者三君而已。太宗文皇帝身兼創業守成之事,納諫求治勵精不倦,其效至于米三錢,外戶不閉,故貞觀之盛有非開元元和之所可及,而太宗卓然為唐三宗之冠。”
戈直:“至于后世之君,莫不列之講讀,形之論議,景仰而效法焉。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兩漢之賢君六七作,何貞觀之政獨赫然耳目之間哉?”“然屈己以納諫,任賢而使能,恭儉而節用,寬厚而愛民,亦三代以下,絕無而僅有者也。后人之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豈不交有所益乎?”“禹以本固邦寧為難,湯以時沈克終為難,太宗身兼創業、守成之事,不以其已能者自滿,而以其未能者為懼,其致貞觀之治也哉!”
朱元璋:“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朱見深:“三代以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間,莫若貞觀之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也,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有治未純也。然而嘉尚之者,以其可為行遠登高之助也。”
明季歷代論書匯編,有評價唐太宗:“君人之大德有三:一曰謙虛納諫,二曰知人善任,三曰恭儉愛民,后世人君之德未有過焉者也……后世制度之美,莫能加也……至精至妙,后世人才之盛莫能及也……”
趙弼:“傳三百載之唐柞哉,太宗在位朝有賢良之宰輔,內有長孫之賢后,致治之美庶乎? 成康秦漢以來皆莫及也.實天之時四夷入仕及朝貢者數百人皆痛哭剪發勢面割耳流血灑地,非有得于華夷之心而能然乎. 史臣曰:‘秦漢以來功德兼隆一人而已’。”
格魯塞:“ 由于唐太宗的豐功偉績,一個不可預知的中國,一個英雄史詩的中國,并改寫了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著的文明史。”——《草原帝國》
毛澤東:“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鈕先鐘:“唐太宗在我國歷史中是一位非常偉大的人物,其文治武功,固不待言,尤其是有超人的天才,而且又能好學好問,真可以說是天縱之圣。從《問對》書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這一位天才皇帝的智慧和風度。在戰略思想中,他的地位遠超過拿破侖。”
柏楊:“李世民大帝是中國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國,不久就為中國開創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個黃金時代。”“自從盤古開天辟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國帝王中最初一個被中國人真心稱頌崇拜的人物,固由于他的勛業,也由于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國家的一言一行,成為以后所有帝王的規范。”——《中國人史綱》
張緒通:“整個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朝代,即漢代與唐代奉行道的哲學。這兩個帝國是當時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運、最先進的國度。監獄是空的,遺落在街道上的貴重東西沒有人撿,所有國民充滿自信。這是因為這兩個朝代的Z.F達到了禮制與正義Z.F的水準。歷史學家把這兩個朝代稱為中國的黃金時代。”
李敖:“唐太宗是歷史上最有‘奇情’氣質的英雄人物,柔情俠骨,一應俱全。在打天下的政治斗爭中,當然他有和人一樣的霹靂手段,但在這些政治性的“俗情”以外,他有許多“奇情”,使江山多彩,為人類增輝。”
李世民14個兒子的悲慘結局:
唐太宗李世民可真正算得上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但說到他的兒子,這些貴胄絕大多數不成器,下場也很可悲:其中3個被殺,3個自殺,3個早夭。1個被“幽閉”,兩個被廢為“庶人”爾后又被流放。
唐太宗有十四個兒子:皇后長孫氏生恒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高宗李治;楊妃生吳王李恪、蜀王李愔;陰妃生庶人李佑;燕妃生越王李貞、江王李囂;韋妃生紀王李慎;楊妃生趙王李福;楊氏生曹王李明;王氏生蔣王李惲;后宮宮女生楚王李寬、代王李簡。
唐太宗的大兒子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隱含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承乾秉性聰明,武德三年,封恒山王。太宗即位,為皇太子,時年八歲。不想成年后喜好聲色,漫游無度。但他怕太宗,就大耍兩面派,當著太宗,言必忠孝;退朝返宮,便與群小褻狎。他有足疾,怕因此被廢,深嫉受太宗喜愛的魏王李泰。后來,李承乾甚至想謀老子的反,被人告密,系獄當死。“帝詔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瑀、李績、孫伏伽、岑文本、馬周、褚遂良雜治,廢為庶人,徙黔州。十九年死,帝為廢朝,葬以國公禮。”(《新唐書·太宗諸子》)唐太宗有鑒于此,曾下了一道詔書:“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窺望者,兩棄之,著為令。”(《新唐書·太宗諸子》)實際上,這不過是一紙空文。
第2子楚王李寬,出繼給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薨,無后,國除。
第3子吳王李恪,是隋煬帝女兒楊妃所生。武德三年,封蜀王,十年,改封吳王。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肖己,欲立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長孫無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對。長孫無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個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后來,無忌輔立李治后,就借口“謀反案”殺李恪“以絕眾望,海內冤之”。在李世民的兒子中,數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卻死于冤獄。
第4子李泰,武德三年,封宜都王。四年,進封衛王,貞觀二年,改封越王,授揚州大都督,十年,改封魏王,心懷奪嫡之計。于是太子和魏王雙方各樹朋黨,想下毒手。太子李承乾被殺后,李泰也被“幽閉”起來,后改封泰為順陽王,遷居均州的鄖鄉縣。貞觀二十一年,進封濮王。35歲就死了。高宗永徽三年,薨于鄖鄉,年三十有五。
第5子李佑,武德八年,封宜陽王,其年改封楚王。貞觀二年,改封燕王,十年,改封齊王,授齊州都督。他整天與小流氓鬼混,尤其愛好打獵。長史屢諫不聽。太宗怪長史輔導無方,換了敢于犯顏直諫的權萬紀任長史。貞觀十七年,李佑派刺客殺了權萬紀,發動叛亂。結果李佑事敗,賜死于內省,貶為庶人。國除。
第6子李愔,貞觀五年,封梁王,十年,改封蜀王、益州都督。田獵無度,不避禾稼,深為百姓所怨,屢次為非作歹,是個浪蕩公子,太宗怒曰:“禽獸調伏,可以馴擾于人;鐵石鐫煉,可為方圓之器。至如愔者,曾不如禽獸鐵石乎!”貶為虢州刺史。高宗永徽四年,李愔被廢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
第7子李惲,貞觀五年,封郯王,十年,改封蔣王、安州都督??v情享樂,使州縣不堪其勞。唐高宗上元元年,有人誣告李惲謀反,惶懼自殺。
第8子李貞,貞觀五年,封漢王,十年,改封越王、揚州都督。“頗涉文史,兼有吏干”,然“人伏其才而鄙其行”。后來與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霍王李元軌反武(則天)失敗,服毒自盡。
第9子李治,貞觀五年,封晉王。就是后來的唐高宗,雖貴為天子,卻把大權拱手交給武則天。后來李氏宗族被武氏大加殺戮,不能不說是高宗的昏聵所致。
第10子李慎,貞觀五年,封申王,十年,改封紀王。雖然聰明好學,可惜是個懦弱無能的膽小鬼。越王李貞勸其反武,他不肯“同謀”,可武則天還是殺了他。
第11子李囂,貞觀五年封江王,六年薨,謚曰殤。
第12子李簡,貞觀五年封代王,其年薨,無后,國除。
第13子李福,貞觀十三年封趙王,十八年,授秦州都督。雖得善終,卻平庸無能。
第14子李明,貞觀二十一年封曹王。在太宗晚年,與庶人串通謀反,貶黔州,被都督逼令自殺。這顯然是得到太宗暗示或認可的。
總計14人中,除李福、李治外,竟有12人“死于非命”!《舊唐書》的作者談及太宗諸子,感嘆道:“子弟作藩,盤石維城。驕侈取敗,身無令名!”
無能的李治繼位,娶了父親的才人武則天,他們的兒子幾被武則天殺光!唐改元為周。我看很有點是老天對李世民“殺兄弟黜父親”的報應。從這個角度看,李世民算不得是個好兒子好兄弟,也算不得是個好皇帝。因為他的道德不足為后世表。
封建王朝家天下的宗法制度,盡管規定了嫡長傳世等一套辦法,但它卻無法保證皇位的和平過渡。覬覦皇位,爭權奪利,勾心斗角,相互殘殺,這是許多皇室后代死于非命的重要原因。“驕侈”二字,更是促使這些人墮落的重要原因。封建制度規定了這些“龍種”的特殊地位。李承乾8歲便被立為太子,成為東宮之主。東宮內,有文臣聽他支配,有武士為其鷹犬,有妃嬪供其淫樂。有一次他竟說:“我作天子,當肆吾欲;有諫者,我殺之,殺五百人,豈不定!”(《新唐書》)封建帝王們原想以這些特權來抬高兒子們的地位,以便鞏固家天下的統治,結果卻事與愿違,走向反面。
在中國的封建帝王時代,何止李世民如此,劉邦是個大皇帝吧,他的兒子又怎么樣?不也被呂后砍瓜切菜般收實!其后的幾次“王亂”更是使漢朝元氣大傷。康熙的兒子們也是相互殘殺,血流成河。中國人禮法繁復,但守之者寡。真應了那句古銘:王侯將相,寧有種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