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李世民簡介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說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人物李世民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歷史人物李世民簡介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說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受封為秦國公,后晉封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李世民為帝之后,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后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駕崩于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
歷史人物李世民為政舉措
政治
1.任用人才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賢,不問出身,初期延攬房玄齡、杜如晦,后期任用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等,皆為忠直廉潔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為一代名將。此外,李世民亦不計前嫌,重用建成舊部魏徵、王圭,降將尉遲恭、秦瓊等,人才濟濟。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著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又通過科舉,吸納有才干的庶族士人,用科舉代替門第。從而,寒門子弟入仕機會大增,為政壇帶來新氣象。此外,更接納封德彝之議,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貴的惡習。
2.從諫如流
李世民以隋煬帝拒諫亡國為戒,即位后盡力求言,他把諫官的權力擴大,又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臺的狀況。又如王圭、馬周、孫伏伽、褚遂良皆以極諫知名。晚年的李世民因國富民強,納諫的氣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生誤殺大臣的遺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納言的風范。
3.完善制度
李世民在位期間使隋制更趨于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續了三省六部制,特設政事堂,以利合議問政,并收三省互相牽制之效;地方上沿襲了隋代的郡縣兩級制,分全國為十個監區(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于農;均田制、租庸調制、科舉制等皆有所發展。
4.河清海晏
貞觀時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會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公元630年(貞觀四年),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公元632年(貞觀六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這一年的歲末,李世民準許他們回家辦理后事,公元633年(貞觀七年)秋天再回來就死(古時秋天行刑)。公元633年(貞觀七年)九月,二百九十個囚犯全部回還,無一逃亡。那時的中國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不公平的現象較少,中國人心中沒有多少怨氣。豐衣足食的人不會為生存鋌而走險;心氣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極端,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軍事
公元628年6月3日(貞觀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朔方人梁洛仁殺夏州割據勢力首領梁師都,歸降唐朝,唐朝統一全國。公元630年(貞觀四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挑戰東突厥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唐軍在李靖的調遣下,滅亡東突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
平定突厥之后,太宗繼續經營西域,先后多次用兵。公元634年(貞觀八年),吐谷渾寇邊,太宗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擊,次年吐谷渾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后為國人所殺,太宗另立吐谷渾國王。公元639年(貞觀十三年),太宗以高昌王麴文泰西域朝貢,遂命侯君集、薛萬徹等率兵伐高昌。次年,麴文泰病死,其子麴智盛繼位,投降唐朝。太宗于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護府,西域各國皆到長安朝貢。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二月,唐太宗以高句麗攝政弒主虐民為由,親率六軍,從洛陽北進,率兵攻打高句麗。但東渡遼水以后,由于遭到高句麗的頑強抵抗,唐軍在安巿城(今遼寧海城南營城子)久攻不克,加之氣候轉冷,草枯水凍,糧草不繼,兵馬難以久留,只得下詔班師。在這之后,唐太宗對高句麗的進攻僅維持在一些小規模的突襲。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薛延陀首領多彌可汗拔灼開始和唐朝大軍作戰。公元646年(貞觀二十年),唐軍反擊并打敗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紇出兵,將他殺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軍投降,薛延陀滅亡。
公元646年(貞觀二十年),唐朝在漠北設立安北都護府,在漠南設立單于都護府,建立了南至羅伏州(今越南河靜)、北括玄闕州(后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區)、西及安息州(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東臨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遼闊疆域。
經濟
李世民在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使農民有可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重視農業,減輕農民賦稅勞役。“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
貞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不歧視商業的王朝,不但不歧視,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這進一步地體現了李世民將眼光放到很遠。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導下,貞觀王朝的商業經濟有了迅速和長足地進展,新興的商業城市像雨后春筍般地興起。當時世界出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揚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涼州。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
自漢開辟的“絲綢之路” 一直是聯系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唐朝疆域遼闊,在西域設立了安西四鎮,西部邊界直達中亞的石國(今屬哈薩克斯坦),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結果絲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絕于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絲綢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
文化
貞觀初年,李世民詔令在全國范圍內收集圖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書20余萬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館”以儲圖籍。并任命虞世南、褚無量、姚思廉、歐陽詢等充任學士,以魏徵、虞世南、顏師古等著名學者、碩學之士相繼為秘書監,主管國家的圖書館和藏書事業,選五品以上工書者為書手,又在弘文館設立檢校館藏的官員,將繕寫、整理、校勘圖書,藏于內庫,以宮人掌管。官府藏書機構除“弘文館”外,另有“史館”、“司經局”、“秘書省”和“崇文館”等,其藏書質量和數量遠遠超過前代,史稱“群書大備”。晚年因連年用兵,營造宮殿,雜稅日益苛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