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高朱蒙的故事
高句麗國的第一代國王——東明王,叫高朱蒙。說起高朱蒙,這里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歷史上高朱蒙的故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歷史上高朱蒙的故事:高句麗國王高朱蒙
在很早很早以前,我國東北有個扶余國。扶余國的國王解夫婁,上了年紀了,還沒個兒子。他就天天向山川祈禱,希望老天爺能賜給他一個兒子。有一天,國王打獵回來,坐騎站在一塊大石頭前,一動不動,撲簌簌地掉眼淚。國王覺得奇怪,立即叫人掀開石頭一看,那底下壓著一個孩子,長得象金色的青蛙。國王喜出望外,心里想:這分明是老天爺賜給我的兒子。他就把孩子抱回家去,取名為金蛙,立為太子,養了起來。
這時候,天帝的兒子解慕漱,早晨乘坐五龍車下凡,白天處理政事,到了晚上還要乘坐五龍車回天宮。當時,人們稱解慕漱為天王郎。
有一天,解慕漱到鴨綠江邊打獵,忽然看到有三個姑娘在河里洗澡玩耍。他看著看著,著了迷啦。心想:和凡間的姑娘成親,那該有多好啊!他剛想派人去叫她們,她們仨又很快地鉆入水中,沒影兒了。后來知道,在這大河里有位河伯神,她們仨是這位河伯神的三個女兒,老大叫柳花。
手下的一個吏卒,看出了主人的心思,便向天王郎進言道:“大人,以小人之見,莫不如在岸邊蓋一幢宮殿,請姑娘們上岸來,托大人的福,讓她們享盡人間榮華富貴,豈不美哉?”
解慕漱聽了,認為有道理。于是就用鞭子在沙灘上“沙沙沙”,勾勒了幾下,眼前立刻出現一幢雄偉壯觀的銅質宮殿。
解慕漱將宮殿裝飾得堂皇富麗,內廳里擺滿了珍饈佳肴、玉液瓊漿,散發出一陣陣美味醇香。
這一天,晴空萬里,姑娘們和往常一樣,又來到河里洗澡,然后悄悄地溜進宮殿,酒足飯飽之余,就在那里高高興興地玩樂。正在這時,解慕漱飛也似地跑過去,攔住了柳花,說:“我是天帝的兒子解慕漱,請不要害怕。”
姑娘聽到這銀盤落珠般的聲音,又瞥了一眼這位小伙子白玉般俊俏的臉,剛才那個緊張勁兒才慢慢地松緩過來。從此,他們倆就經常會面,感情漸深,日子久了,倆人好得如膠似漆,形影不離。
河伯神聽說了這事,十分震怒,立即派手下人找到解慕漱問道:“你是何人,如此膽大妄為,竟敢調戲河伯神的女兒?”
“我是天帝之子解慕漱,請你立即轉告河伯神,我將娶他的大女兒為妻。”
河伯神聽了,大發雷霆道:“什么?是天帝的兒子?那就叫柳花公主陪他進宮來,聽我發落。”
解慕漱和柳花,坐著五龍車,一眨眼的工夫便來到了水宮。
河伯神開門見山地問道:“你是天帝的兒子,都有什么本事?”
解慕漱胸有成竹地回答說:“不敢說有什么本事,但只要一比試就會明白的。”
河伯神二話沒說,“撲通”一聲跳進水里,變成一條鯉魚游來游去,解慕漱也緊跟著跳進水里,變成一只水獺,緊追不舍,鯉魚眼看就要被捉住了,就趕緊浮出水面,變做一只鹿,往山坡上跑去,而解慕漱搖身一變,成了一只豺狼,象風一樣追過去,要張口咬住小鹿尾巴,河伯神慌忙變成一只野雞,“撲棱”一聲飛上天空,解慕漱眉頭一皺,一抖身就變成了一只老鷹,撲扇著翅膀飛過去,把野雞捉住了。
到了這時候,河伯神才感到解慕漱的本事的確不凡,確認他是天帝的兒子,便答應了這門親事,擇吉完婚??墒?,河伯神還是對解慕漱放心不下,怕他變心,休掉自己的女兒。于是灌醉了解慕漱,然后,將柳花和解慕漱裝進皮囊里,放在五龍車上飛上天。
五條龍很快就起動了,然而,還沒等鉆出水面,那解慕漱就醒過來了,覺得煩悶得很,就拔出柳花頭上的金簪兒,往皮囊扎了個眼兒鉆出去,自個兒飛往天國去了。因為天王郎不在車上,五條龍脫掉后鞧,扔下龍車飛回天宮,柳花姑娘也就升不了天,返回水宮來了。
河伯神看到女兒哭喪著臉回來,怒沖沖的說:“你不聽爸爸的話,敗壞門風,丟盡了臉,你知罪嗎?”然后命令手下人,將柳花的嘴唇拉長三尺,扔進長白山南側的優渤水里,永遠不讓她回人間。
歲月如流水,前面說到的那位金蛙王子,如今已經做上了扶余國的國王。有一天,金蛙王發現,自己的飯桌上,魚不上桌了,便叫來漁翁問起這件事。
漁翁說:“近來,優渤水出現一個怪物,沒法捉魚。”
金蛙王聽罷漁翁的話,下令向水中撒下漁網,把那個怪物撈上來。可是一撈,漁網被撕破了。后來織了一張鐵網撒下去,果然撈上來一個披頭散發、長嘴唇的女人。金蛙王打發人問她是什么人,為什么生活在優渤水里?那怪人指著嘴唇搖搖頭,金蛙王看明白了她的意思,又叫人一次又一次地分三次剪去了長嘴唇。那怪女人這才說出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金蛙王知道了這女人是河伯神的大女兒,天帝的兒媳婦,哪敢慢待她呀,就把她安排在后宮里奉養起來。
可是奇怪的很。自從柳花住進后宮以來,有一縷強烈的日光直照在柳花身上,柳花怎么躲也躲不開,過不幾天,她出奇地懷孕了,生下的竟是一個足有五升大的肉蛋。
金蛙王聽了大怒,說:“人,生了個肉蛋,是不吉利的預兆。”立即讓手下人把肉蛋扔給獵狗吃,可是它們都不吃,他們又把肉蛋扔在路上,牛馬都躲避它;后來把肉蛋扔進了深山溝里,不到一袋煙的工夫,山里的飛禽走獸就圍攏上來,圍護著它,到了晚上和陰天,那肉蛋還閃閃發光。金蛙王叫手下人剖開肉蛋看個究竟,可就是破不開。金蛙王覺得這肉蛋是個神奇之物,又還給了其母柳花。
柳花將肉蛋裹好,放在熱炕頭上,過了幾天,一個又俊又精神的小男孩兒破殼而出。孩子洪亮的哭聲,驚動了金蛙王,金蛙王跑過來一看,孩子又胖又俊,心中大喜,認為這孩子是天帝的子孫,培加關懷。
孩子剛滿月,竟能咿呀咿呀地說起話來,還能走路。有一天,孩子說:“媽媽,這該死的蒼蠅叮得我睡不著覺,你給做張弓和幾把箭吧,我把它們統統射死!”
媽媽用葦桿兒做成了弓和箭,交給孩子。蒼蠅落在紡車上,這孩子一箭射死一只,箭箭射中,無一落空。
孩子日日夜夜地長,起早貪黑地勤奮讀書,還要上后山練射箭舞刀。他要射飛鳥的眼,箭準能射中眼,他要射老虎的腦門子,箭不會射到老虎的鼻尖兒上,真是百發百中,練就了一身好箭法。當時,在扶余國里稱神弓手為朱蒙,隨之叫這孩子也被稱為朱蒙。
這時候,金蛙王有七個王子,沒有一個能比得上朱蒙的本事。有一天,金蛙王帶著七個王子和朱蒙,進山打獵。王子及其隨行的,只打了一只鹿,而朱蒙一個人就打了十多只鹿和狍子。王子們好生嫉妒他,不但搶走了朱蒙的鹿和狍子,還把朱蒙綁在一棵大樹上。朱蒙越尋思越來氣,用盡吃奶的力氣,“嘿”的一聲,把大樹連根拔起,拖著大樹回宮里來了。
媽媽看到此情此景,連鞋都來不及穿,光著腳板跑過來給兒子解開繩子,問道:“你這倒底是怎么回事?”朱蒙將事情的前前后后講了一遍。母親聽了,對孩子的將來深感不安。
王子們聽到朱蒙連根拔掉大樹,都嚇傻了。他們聯合起來搶先到父王面前說朱蒙的壞話,要千方百計地除掉他。金蛙王的大兒子帶素說:“朱蒙非人所生,勇猛無比,本事無雙,人人敬畏,若不及早除掉,恐怕后患無窮。”
金蛙王知道,自己和朱蒙是天老爺賜給人間的,不能殺朱蒙。尋思之后,就派他去草原養馬。朱蒙感到讓自己去養馬,是委曲了他,不愿去。
媽媽勸說朱蒙道:“男子漢大丈夫,要成就一件大事,沒有一匹駿馬是不成的。你這次去草原放馬,是天老爺讓你得駿馬的好機會,千萬不能耽擱。你去了,要選好一匹好馬,到時候會有用的。”然后,貼著朱蒙的耳朵,悄沒聲的告訴他,應該如何如何,不應該如何如何。
朱蒙到了馬場,按著媽媽的吩咐,在圈內揮起鞭子,挨著馬猛抽,那些馬挨了鞭子,連叫喚帶尥蹶子,橫沖直撞,就是挑不過欄桿兒,只有一匹棗紅馬輕巧地蹦了過去。
朱蒙高興了,心想:“媽媽說的那匹駿馬,就是它。”接著把那匹馬牽過來,掰開嘴,往舌頭底下扎進了一根細針。這匹馬呢,疼得直叫喚,不吃料,也不喝水,一天天瘦下去,皮包骨頭,耷拉著腦袋,滿臉是眼屎和鼻涕,眼看就要不行了。
正好這時候,金蛙王來馬場巡視,看朱蒙養馬養得怎么樣?他看到朱蒙把這群馬喂得滾瓜溜圓,高興得他大加稱贊一番,金蛙王自己造了一匹好馬,把最瘦的那匹馬賞給了朱蒙。金蛙王一轉過身,還沒有離開馬場呢,朱蒙就把棗紅馬舌下的細針拔了出來,加草添料,精心飼養,沒過多久,這匹馬就體壯膘肥,活蹦亂跳。
金蛙王又領著王子和朱蒙去打獵。朱蒙追鹿進深山,突然亂箭從四面八方射向朱蒙。朱蒙邊揮舞劍刀擋住亂箭,邊高聲大喊:“不要射啦,朱蒙在這里。”朱蒙越喊,射來的箭矢就越多。朱蒙這才意識到王子們要加害于他。于是朱蒙繞著道,策馬揚鞭趕回家里來。
媽媽聽了,意識到局勢的險惡,立即讓他離開后宮??墒侵烀刹蝗绦碾x開相依為命的媽媽,還在那里猶豫著。
媽媽勸導他:“以你的才略,到哪里還干不成一番事業?王子他們一旦發現你不在,就會來追你,你必須立刻出走!”
朱蒙向母親施禮告別,帶著平時最要好的烏伊等三個朋友,跨上駿馬,直奔南疆而去。
王子和扶余國的諸臣們,聽說朱蒙往南逃跑了,氣得咬牙切齒,帶著精兵強將前去尾追。
朱蒙他們不知跑了多遠,直跑得人困馬乏,走著走著,突然,眼前有一條大江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往后瞧,喊叫聲和馬蹄聲鋪天蓋地而來,急得朱蒙團團轉。
朱蒙急中生智,舉起長鞭,指著蒼天和大江,喊到:“我是天帝的孫子,河伯神的外孫,今天來到這里避難,祈禱蒼天大江,救我一命,讓我過江謀生,成就事業吧!”說完,用鞭子猛擊江水,一聲巨響,霎時間就有數不盡的魚鱉蝦蟹游過來,背對背地從南到北架起了一座浮橋。朱蒙他們顧不了謝天謝地,快馬加鞭,過江而去。過了一會兒工夫,金蛙王的追兵,上氣不接下氣地追趕來,剛走到橋半截兒,那魚鱉蝦蟹們一散,橋上的兵馬統統掉到大江里淹死了。
朱蒙由于得到天帝和河伯神的幫助,平安地渡過大江以后,來到了叫做卒本川的地方。這地方風景秀麗,土地肥沃,地勢險峻,是個繁衍生殖、抵抗外寇的極好地方。朱蒙決定就在這里定都建國。因為來不及蓋起宮殿,先建一棟簡陋的房子,登基即位。起國號叫高句麗,朱蒙做第一代國王,王號叫東明王。朱蒙的朋友烏伊他們仨,理所當然是輔弼國王的重臣大將。朱蒙是天帝之孫,受日光而生,取其高尚純潔之意,把朱蒙的解姓改為高姓,叫高朱蒙。高朱蒙即位時,只有二十二歲。
史說李世民三征高句麗:
唐自貞觀四年(630年)征服東突厥之后,一躍而為東亞之共主,遂相繼向西、北、東、西南各方面,展開擴張之攻勢。貞觀八、九年征吐谷渾。十四年滅高昌。十八年滅焉耆;第一次征高麗。二十年滅薛延陀。二十一年再征高麗;滅龜茲。二十二年三征高麗。二十三年太宗崩。
隋朝攻打高句麗慘敗后,國內發生民變而滅亡。高句麗對于繼起的中國王朝唐朝仍然敵視。631年,高句麗開始在遼東建千里長城以防止唐朝的進攻,并與突厥聯盟。
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則以高句麗據有的“遼東”(當時的“遼東”的概念略同于漢朝四郡的范圍,即中國東北遼河以東地區以及朝鮮半島的北部)為“舊中國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決心將對高句麗的征伐作為中國統一戰爭的最后部分,但是唐對高句麗的進攻起初很不成功,在無數次的戰役中失守戰略要點。在擊敗高句麗的盟友突厥后,唐與新羅聯盟。
642年,淵蓋蘇文殺死高句麗榮留王高建武后立高寶藏為王并自封為“莫離支”攝政。為討淵蓋蘇文和保護唐的盟友新羅,唐太宗認為有必要對高句麗開戰。
644年,唐太宗帶著李世積、李道宗和長孫無忌率軍十萬親征高句麗。645年,唐太宗沖破高句麗的防線準備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 不料在安市受阻(今遼寧鞍山海城境內),再也無法前行。由于寒冬惡劣天氣和薛延陀入侵唐朝,唐軍被迫返回。在這之后,唐太宗對高句麗的進攻僅維持在一些小規模的突襲。646年,寶藏王獻給唐太宗兩個美女,表示善意,唐太宗沒有接受。唐太宗以弓服賜給蓋蘇文,蓋蘇文接受,但不遣使者答謝,唐太宗于是下詔削棄朝貢。唐與回紇等鐵勒諸族滅了薛延陀后,647年,唐太宗令牛進達率兵從海上、李世積率兵從陸路攻打遼東半島。648年,唐太宗再派薛萬徹率軍從海上攻打鴨綠江口。隨後,唐開始集結陸海部隊準備在649年再一次大規模攻高句麗。根據舊唐書記載,唐太宗直至649年去世前也一直經營海軍以大舉攻伐高句麗。
第一次東征:貞觀十八年(644年)七月開始,至九月攻安市不能克,還軍。
第二次東征:此次東征,分為兩次進擾戰:(一)貞觀二十一年(647年)三月自陸路進軍,七月進至平壤西境而還。(二)二十二年(648年)正月,自水道進軍,四月進至義州及平壤北而還。
第三次東征:二十二年(648年)六月,準備大舉征高麗,大備水軍。翌年(649年)五月太宗崩,罷東征。
第一次東征(參看附圖8-301)
第二次東征(參看附圖8-302)
一、戰場地理形勢
唐代之高麗,其西北方面之國境,以遼水為界與唐相鄰接。西方瀕海,與唐之萊州(今山東掖縣)遙遙相對。其東北為靺鞨部。東瀕大海,南與新羅、百濟鄰境。高麗拒唐之險要地帶有三:
(一)遼水區域:貞觀五年(631年),高麗王建武懼唐入侵,曾舉國自扶余城(今遼北昌圖縣境)沿遼水東岸向西南至海“千余里”筑長城。
(二)鴨綠江與千山山脈間區域:有丸都城(今遼寧輯安縣)。此城乃高麗之故都城。杜佑《通典》載:城在丸都山下,沸流水之東。《唐書·地理志》載:自鴨綠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泝流,東北三十里至泊汋口(今義州)得渤海(國)之境,又泝流五百里至丸都縣城,故高麗王都。
由以上列城之形勢觀之,自遼東進攻高麗都城——平壤,有三道:(一)自遼東城越千山山脈之連山關,經鳳城至咸興府(今義州),為主要道路,亦高麗入貢之道。(二)自蓋牟卑沙城,經扶余城(岫巖)至義州為西道。(三)自玄菟(新賓)越千山山脈至丸都為東道。此三道乃唐征高麗陸軍必經之道路也。
至于唐水軍攻高麗之海道亦有二:(一)自萊州(今山東掖縣)越過東北諸群島如大謝島(今蓬萊縣東北三十里)烏湖島(似今南、北城隍島),渡烏湖海(似今渤海海峽),然后自今旅順、大連或東趨鴨綠江口而至平壤,或北趨遼河口策應陸軍作戰。(二)自成山(今山東榮成縣),橫渡黃海趨平壤、熊津江口(今錦江),以攻百濟。
二、雙方作戰方略
唐朝方面:高麗自蓋蘇文政變后,北連靺鞨,南連百濟、倭國,隱然有西抗唐朝,主盟東方之志。唐太宗自滅東突厥后,既有主盟全亞之圖,于是對蓋蘇文之拒命,遂興撻伐之師。
唐太宗征高麗之基地,亦如隋然,以幽州(今河北大興縣西南)、營州(今熱河朝陽縣)為陸軍策源地,以萊州為水軍策源地,又在烏湖島屯糧,以供東征軍之補給。同時,太宗鑒于隋征高麗之失敗,有以下之重要措施:
(一)在國內后方諸重要戰略要點,如首都長安,東都洛陽,定州(今河北定縣)等地作嚴密之部署與控制,以防后方之動亂。
(二)征募天下驍勇之志愿兵組成新軍,以免強征致使地方騷動。
(三)水陸兩軍合勢,密切協同,故之主力指向于安市(今遼寧蓋平縣東北)。
(四)采用大量釋俘,優俘政策,以瓦解高麗之軍心、人心。
(五)及久攻安市不下而退軍之后,知高麗善守城池,乃轉采分軍擾亂作戰,待其弊而取之。又大量造船于江淮擴充水軍,俾唐軍能直搗平壤而攻之。
(六)高宗仍繼承太宗之方略,繼續采擾亂作戰,及擴充水軍之政策,最后乃乘其內亂而擊滅之。
高麗方面:一仍過去敗隋之戰術,利用三條重疊縱深之國防線,及守城戰術與天候之利,以遲滯唐軍之入侵。待唐軍久頓兵堅城之下,糧盡、兵疲、天候(詳見上卷隋東征之戰章)又于唐軍不利時而反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