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瞻為何沒能做上高位
諸葛瞻是諸葛亮之子,而諸葛瞻為何沒能做上高位?下面學(xué)習(xí)啦小編就告訴大家諸葛瞻為何沒能做上高位,希望能夠?qū)δ兴鶐椭丁?/p>
諸葛瞻為何沒能做上高位:
在中國古代,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此人前推八百年,后算八百載。可謂是老謀深算,無人能及。本身是蜀漢的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諸葛亮死后,蔣琬費祎等人執(zhí)政,繼續(xù)推行諸葛亮的政策。那么諸葛亮的后人諸葛瞻長大之后,為何未能繼任丞相呢?要知道此時諸葛亮在朝中權(quán)傾朝野,門多故吏,當(dāng)時的大臣大多是諸葛提攜。
其一,劉禪的不允許。諸葛亮獨攬大權(quán),劉禪很不爽。你看出師表中,諸葛亮耳提面命,把劉禪說得很不堪。劉禪作為一國之君,當(dāng)然不愿意臣子如此的放肆。劉禪公開的說:政由葛氏,祭則寡人,意思是國家大事都是你做主,我主要是行使國家元首的職權(quán),表明對諸葛亮大權(quán)獨攬的不滿。
其二,諸葛亮肆意安排大臣,讓劉禪心里害怕怕。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除了表明了自己北伐的決心之外還向劉禪推薦了宮中和府中的托付之人。這也是說自己在的時候所有事情由我所決定,我走了之后也會有人代替我把所有的事情都處理完成,根本不需要劉禪過問的。這像一國之君嗎?
其三,劉禪對諸葛亮厭惡之情的總爆發(fā)。諸葛亮如此做派,劉禪不是沒感覺,而是忍辱負(fù)重。一直沒說。害怕大權(quán)獨攬的諸葛亮對自己有不軌之舉。諸葛亮病死五丈原之后,據(jù)《三國志》記載,劉禪廢除了丞相制,設(shè)立尚書令、大和大司馬三職互相制衡,軍政事務(wù)分開。諸葛亮死后,劉禪反對為其立廟。
其四,諸葛瞻雖然有美名,但并非廟堂之器,非宰相之才。公元263年冬天,魏國征西鄧艾奇襲陰平,自景谷道攻入,諸葛瞻帶領(lǐng)尚書張遵、黃崇、李球(李恢之侄)督率軍隊前往抵抗,到達(dá)涪陵后盤桓不前;尚書郎黃崇多次勸他迅速搶占險要地勢,不讓敵人進入平原,諸葛瞻猶豫不決,沒有采納他的意見,黃崇因為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不是朝廷宰輔大臣,對此諸葛亮早有預(yù)料:"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歷史上劉禪是個有本事的人,一面自己主宰了當(dāng)時的蜀漢大權(quán),一面對諸葛家族拉攏極致,除了給諸葛瞻許以高官厚祿,還把公主許配給了他。這樣諸葛瞻也是皇親國戚。因此才為國死難,事實上劉禪把諸葛亮的權(quán)力給廢了之后,再也不想讓任何人和諸葛亮一樣染指國家大權(quán),當(dāng)然諸葛家族更是如此。這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諸葛瞻與司馬昭的對戰(zhàn):
諸葛亮之子何人?蜀漢臨危受命的諸葛瞻是也。司馬懿之子何人?長子大司馬師、次子魏國晉王司馬昭也。世人皆知,諸葛孔明與司馬仲達(dá)是一對老冤家,好不棋鼓相當(dāng)?shù)膶κ郑酌髋c仲達(dá)的故事被演繹得出神入化,而他們的血脈后代較量又如何,卻少有筆墨探個究竟。這或許是因為,彼時諸葛瞻與司馬昭已不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所以不值史書多費筆墨。但正因如此,本人以為這種“較量”才更具“以史為鑒”參照未來的意義。
想當(dāng)年,三國成型后的紛爭,蜀漢若非有個軍事天才諸葛亮,早早滅亡恐怕是件不爭的事。而在三國之中,國力最強的魏國,如果不是后期涌現(xiàn)出個大都督司馬懿,即被蜀漢所滅也并非不可能。正因為孔明與仲達(dá)棋逢對手,所以蜀漢與魏國雖長年爭戰(zhàn),但還是形成了相對穩(wěn)固的對峙局面,這里,除了國力因素外,諸葛亮與司馬懿的統(tǒng)帥能力與軍事智慧也起著相當(dāng)?shù)臎Q定作用。雖《三國演義》出于“尊劉”主旨在描繪諸葛亮與司馬懿之爭時多以前者棋高一招而告終,但史實上,前者六出祁山無功而返的結(jié)局已經(jīng)充分說明了一個“均衡”的事實。即:司馬懿即便有輸給孔明的地方,也是略遜而已。否則,就不會有孔明遺恨五丈原的千古憾事發(fā)生。諸葛亮與司馬懿的較量,從“演義”看,是諸葛亮占先機;歷史上看是平手,而從未來看,又是誰敢言勇呢?
這就必須提到他們的后代作為。司馬懿生有兩子,大兒子司馬師,次子司馬昭,這對兄弟在司馬懿尚未發(fā)動剿滅草包大曹爽的“政變”之前,就已跟著父親東擋西殺多年,“街亭之戰(zhàn)”就有哥倆很重的身影。待司馬懿政變成功,“政歸司馬氏”之后、繼而司馬懿亡時,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已經(jīng)炙手可熱,其權(quán)勢比其父在時還要顯赫。可以說,司馬兄弟從父親手中接過傾朝野的權(quán)柄,并完全控制了魏國的政局。哥倆在控制政局的作為上,比其父親還要穩(wěn)固還要成功。大哥司馬師死后,司馬昭官拜晉王,魏國雖未改國號,但究竟是誰家滅下,已是“路人皆知”。
而此時我們再看看諸葛亮之子的作為。在司馬昭滅蜀漢之前,無論史書還是演義,我們基本上沒有看到有關(guān)諸葛瞻其人其事的些許記載。這或許可以理解為:諸葛亮之子在父親死后,近似于“隱士”,是“無為”之“賢達(dá)”。直至司馬昭派鄧艾入川,兵臨成都城下,才有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等人的出場。而此時的“智慧化身”之后,又是如何展示才華的呢?“三國演義”中的記載,可用“悲壯”兩個字概括。他們先是用“先父的靈牌”嚇了敵人一跳,趁亂打個小勝仗。但敵人一緩過神來,便以區(qū)區(qū)偷渡陰平的幾萬人馬,殺得諸葛瞻全軍片甲不留,可嘆諸葛瞻這位“戰(zhàn)神”之后,血涌戰(zhàn)場,馬革裹尸!你不能不稱其“忠勇”,但又不能不嘆其“何其哀也”。
這時的司馬懿兒子在干什么呢?人家還穩(wěn)坐魏國都城,決勝千里呢。司馬昭只派了兩路人馬,就將存了四十一年的蜀漢吞沒。兩路帶軍將領(lǐng)鄧艾、鐘會軍事才能均出類拔萃,司馬昭單從軍事才能跟他們一比,簡直弱智白癡,但這兩人的命運全部被司馬昭牢牢控制,你不能不嘆服司馬之后的政治道行!
如果將此時人物好有一比,那么,諸葛亮之子只配比待捕之“蟬”,而司馬昭手下鐘會、鄧艾堪比“螳螂”,最大的勝者是“黃雀”司馬昭!螳螂捕蟬輕而易舉,黃雀在后掌控全面。三國最終大結(jié)局,三國歸晉,正是三國都?xì)w了司馬懿之后這只大黃雀。司馬懿之后的政治作為,可讓老爹在九泉之下笑逐顏開!
同為超級將門之后,為何如此兩個極端結(jié)局?后人有以“少不成器”、“虎父犬子”嘆息諸葛父子。而本人揣摩許久,如此試答:三國競爭,你死我活,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此洶洶形式下,一授兒為臣之道,一授子帝王之道,孰強孰弱,涇渭分明。正如圈養(yǎng)家畜與叢林野獸之別,優(yōu)勝劣汰,叢林法則,所以叢林中百獸奮力爭強,不敢稍有安守之念。而圈中的法則又如何呢?大約就是循規(guī)蹈矩,老死而終吧!
千古一嘆,忠勇品質(zhì)固然可嘉,但愚忠害人,已是淚灑千年。尤其當(dāng)你誓死效命、誓死終守之主,是個扶不起來的白癡時,你的終守,豈不更加愚字當(dāng)頭?遙想堂堂民族英雄岳飛,如果不是愚守昏庸無道之君太甚,豈會白白斷送了性命?又豈會讓日后蒙元鐵蹄肆意屠城?諸葛父子與岳飛之死,每每令我悲嘆這些遺恨千古的“圈養(yǎng)英雄”!也每每令我沉思,當(dāng)背叛成為一種品行固然可恥,但具體開來也要看背叛一個什么樣的人和物,尤其你的背叛是針對昏庸嗜血的牧人拒絕“圈養(yǎng)”的時候,何嘗不是一種令人振奮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