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呂雉的真實歷史
劉邦和呂雉夫妻感情如何?呂雉為何嫁給劉邦?呂雉的真實歷史是怎樣的?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揭秘呂雉的真實歷史,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揭秘呂雉的真實歷史:
劉邦和呂雉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是漢朝開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指揮家,劉備雖出身農家,并沒有什么學識,但他知人善任,成功擊敗霸王項羽,統一天下,成為一代君王。但是提起劉邦,就不得不提起他的妻子呂后,也是歷史上一位傳奇人物。
呂雉是呂公的女兒,因呂公與人結仇,后到沛縣定居,因此結識了劉邦,認為劉邦雖出身不好,但以后必定會出人頭地,于是不顧家人反對,將呂雉許配給劉邦。而呂雉也并沒有嫌棄劉邦,劉邦外出時,呂雉不僅獨立支撐家庭,還時常長途跋涉,為劉邦送去衣物,可謂是糟糠之妻。后來,以劉邦為首的漢軍與項羽為首的楚軍大戰,漢軍大敗,呂雉被楚軍所俘,過了兩年,楚漢議和才放于歸漢??上В瑒畈⒉徽湎н@一位與他共患難的結發妻子,當呂雉歸漢時,劉邦身邊早有了一位寵妃戚夫人。還因寵愛戚夫人,曾幾度想要廢黜呂雉兒子劉盈的太子之位,全然忘了呂雉與他的患難之情。
歸漢的呂雉,為丈夫薄情而心傷,但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開始了殺人立威,走上了謀權奪勢之路,最終成為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
起初善良堅強的呂雉在劉邦死后,不僅后宮中把當時受寵的戚夫人做為“人彘”,而且在前朝臨朝稱制,行使皇帝之權,為中國太后專政的第一人。是我國史上具有傳奇色彩的女性。
虞姬和呂雉
在大多數人的眼里認為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都是必然的。在歷史上卻有一位雖然戰敗卻一直銘記在人么心中的人物----項羽。說起項羽,那必然要談起虞姬,這個人物的一生都充滿傳奇色彩。大家常常把她看做是只屬于愛情的女人。若用世俗的眼光來說,呂雉無疑是最成功的,做了皇位,權傾朝野,成為一名具有現實意義的皇帝。但要從人格魅力這一角度來說,卻成了預計的手下敗將。時至今日,虞姬這一形象的女人可一直是大多數男人睡夢中的紅顏知己。
人與人相處必然要互相影響的,相處時間的長短我想最長除了父母外就是夫妻了吧。所以說,想要成功,選擇另一半也是相當重要的。呂雉的有勇有謀和后來的野心無疑在最大程度上影響了劉邦,讓他形成了了混混的習慣。以至于到后來的政治過程中,呂雉的果斷,殘忍,的精神都是劉邦所達不到的。但畢竟這樣,呂雉和劉邦走到了最后。
而虞姬,一個很聰明的女人,曾在項羽的幾次錯誤決定時做出過勸阻,但項羽的優柔寡斷拒絕了她。她似乎是為愛情所生,當他看到結局無法改變時,雖沒有立即倒戈劉邦,也沒像呂雉一樣積極的改變結局,也許她生命的意義來自于愛情和她心愛的人。也正是這種現實主義色彩和不為名利的,為愛犧牲的精神,影響到了項羽。使得項羽選擇為愛殉情而不是投降。
政治與現實畢竟是殘酷的,愛情和夢想則是溫暖的代表。也正顯現了虞姬和呂雉一般,不同的人格命運不同吧。
呂雉和戚夫人
呂雉是漢高祖劉邦的皇后,稱漢高后、呂太后等。她與劉邦共定天下,是自皇帝制度實行后,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是一位站在權利頂端的傳奇女性,一生中有無數個令人驚嘆的故事,而這些故事雖令她握有權利卻也令她變得殘忍。戚夫人淪為人彘的悲慘經歷,就是一個見證。
呂雉下嫁劉邦后,悉心照料家務,劉邦外出后,獨自支撐家庭,可謂是賢德。楚漢戰爭后,呂雉與劉邦父母被俘,置于楚軍中為人質。次年,獲釋,劉邦稱帝,立呂雉為后。
雖然成為了皇后,但卻失去了劉邦的寵愛,因為劉邦身邊出現了一位寵姬,稱戚夫人。戚夫人年輕貌美、善解人意、能歌能舞,對劉邦體貼入微,每逢劉邦有心事,都會想方設法排解,令劉邦十分寵愛,而呂后已年老色衰,更是備受冷落。戚夫人的寵愛,成為了呂雉心中的傷痛與怨恨的對象。
戚夫人的出現,奪得劉邦的全部寵愛,致使不畏艱辛陪劉邦四處征戰的結發妻子呂雉備受冷落,而后,因戚夫人生下一子,劉邦幾度想改立戚夫人所生的兒子,為太子,奈何呂雉在張良的計策幫助下,使劉邦滅了換太子的想法。而呂雉也因此事對戚夫人更加恨之入骨。
劉邦死后,呂雉成為太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逼戚夫人穿囚服、戴鐵枷。在永春巷鑿米,后因戚夫人歌唱自己的悲慘經歷,而被呂雉弄做人彘,關在茅廁中。其手段之殘忍,令人戰栗。
呂雉與戚夫人的結局令人唏噓,一個是備受冷落,最終卻處于權力的頂峰,一個受盡寵愛,卻淪為人彘,令人不禁感嘆。
呂后呂雉的秘史趣聞:
這里的某朝,就是漢朝。駕崩的皇帝,便是漢高祖劉邦,而守寡的皇后便是那呂雉。
問題是誰會給呂雉寫情書呢?
這便要說到漢惠帝三年,守寡已三年的呂雉居然收到了一封情書,內容是這樣的:
“我雖然從小生長在草原戈壁,卻很向往中原的風俗人情。聽說呂雉女士你沒了老公,生活無聊空虛,正好我也是寂寞難耐,不如我們見個面,聊聊人生,投緣的話結個婚、生個娃,從此我們兩個人快樂地生活在一起,豈不是很好!”
不錯,這位給呂雉寫情書的仁兄,就是匈奴的冒頓單于。
當時,匈奴民族還殘留著原始人類群婚制的遺俗,父親、兄長死后,兒子、弟弟可以迎娶他們的妻子(當然生母除外),照顧這些孤兒寡母的生活。按照冒頓的邏輯,漢匈約為兄弟之國,按照匈奴習俗,劉邦既然駕鶴西游,自己迎娶,那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
但漢人可不是這樣想的。漢朝君臣勃然大怒,認為是士可殺不可辱,主張與匈奴開戰。呂雉的妹夫樊噲主動請命:“請給我十萬人,我可以橫行匈奴!”
樊噲顯然是在吹牛了,他忘了白登山了。所以季布說:“樊噲可斬也!”季布說了兩條理由:一是劉邦以30萬人與匈奴作戰,尚且被困在白登山。樊噲也是當事人之一,今天樊噲說要帶十萬人橫行匈奴國中,這不是胡扯嗎?二是中原經歷長期戰亂,國力尚未恢復,還不是和匈奴一決雌雄的時候。
季布一席話,使得呂雉冷靜下來。她給冒頓回書一封,信中寫道:“我呂雉已經人老珠黃了,頭發花白,牙齒松動,連走路也不穩當了,這樣的我恐怕不值得你來愛。不過我還是要謝謝你的愛,送點小禮物給你,做個紀念吧!”
冒頓收到禮物和回信,大概自己也覺得冒失,派使者向漢朝道歉說:“我是個粗人,不曉得中原的禮儀規矩,冒犯了皇太后,太后寬宏大量,不跟我計較。為表歉意,送幾匹馬給你們,希望不要影響兩國的友好關系!”
白登事件后,劉邦采納劉敬的意見,與匈奴和親。雖然和親,但漢朝和匈奴的邊境,其實并沒有安寧過。邊境的百姓,面對的是匈奴騎兵不定時的騷擾,而且來無蹤,去無影,讓以步兵為主的漢朝邊防軍頭痛不已。但形勢其實已經在一天天的悄悄地發生著變化,隨著休養生息政策的見效,漢帝國的國力逐漸增長,而遠處大漠中的匈奴人,對此渾然不覺。
漢朝的反攻,需要適當的時機。匈奴這樣的游牧民族,在冷兵器時代對農業民族占有軍事上無庸置疑的先天優勢——那就是馬。生活環境和生存方式注定了匈奴人是優秀的騎兵,而中原的王朝則以步兵、弓弩、長城與之抗衡。匈奴人會出其不意地出現在我們的村子邊緣,侵襲人畜和搶劫財產,然后在任何還擊可能來到之前帶著戰利品溜走。當我們追趕他們時,會發現自己被引入了荒涼的草原戈壁,面對的是大量的騎兵來回呼嘯,卻不與你正面肉搏。直到你被拖得精疲力盡,他們才從容地包圍屠殺。這是草原賦予游牧人的長處。
但中原也有自己的長處,相比草原,這里人口眾多、物產豐富、文明昌盛,由此造成科學技術上的進步,這也體現在軍事上,匈奴人很快會發現,漢人的劍比他們更鋒利,盔甲更厚實,還有一種叫“弩”的殺人機器,令匈奴膽戰心寒。而頗有意思的是,匈奴對中原在經濟上的依賴越來越嚴重,部落貴族們,自己已經越來越離不開中原的那些好東西了,譬如絲綢布匹。
當漢朝面對羞辱,他發現憤怒不能解決問題,所以樊噲被理性的季布認為“可斬!”。但“忍”不是目的,漢朝之所以能夠成為超級大國,并取得對匈奴的最終勝利,在于他爭取了時間,并在這段時間里不走彎路,默默地完成了鳳凰之涅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