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首次西天取經
史上首次“西天取經”在什么時候?唐僧已是后來人?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歷史上真實的首次西天取經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歷史上真實的首次西天取經:
絲綢之路是橫貫亞洲大陸,連結亞、歐、非三洲的一條交通大動脈。在絲路“申遺”過程中,國家文物局的有關文件指出:絲綢之路中國段的起點是漢代東、西兩京(洛陽、長安)。作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為絲綢之路的形成、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西晉太康二年(281年),汲郡古墓出土大量竹簡,晉王朝令運回京師洛陽進行整理,發現是一批古書。其中的《穆天子傳》記載,西周周穆王十三年(約公元前989年),周穆王率領大隊人馬,攜帶大量絲織品等禮物,從洛陽出發,最終到達西王母之邦,會見西王母。往返行程約三萬五千里。不少研究者認為:《穆天子傳》所提供的材料,除去神話傳說和夸張的成分,有助于了解先秦時期中西交通路徑及文化交流情況,說明早在西漢張騫“鑿空”之前,中國內地和中亞之間已有交往和接觸。
西漢張騫“鑿空”西域,標志絲綢之路正式形成。西漢末年,王莽篡政,絲綢之路斷絕。據《后漢書》記載:東漢永平十六年(73年),漢明帝派竇固率兵攻打匈奴,會戰于天山。在這次出擊匈奴的戰爭中,“投筆從戎”的東漢著名軍事將領和外交家班超奉命出征,立下戰功。班超率屬員36人,出使鄯善(今新疆若羌縣一帶),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英雄氣概,夜攻縱火,殺匈奴使者,后于闐國(今新疆和田縣一帶)也殺了匈奴監督官,班超又更換了臣民怨恨的疏勒王,新立了另一位疏勒王。至此,隔絕58年的西域及“絲綢之路”,重新暢通。
安帝延光二年(123年),東漢派班超之子班勇出任西域長史。班勇保護了邊塞與絲綢之路的暢通。他撰寫的《西域記》一書,是范曄撰寫《后漢書·西域傳》的重要依據。
《后漢書·和帝紀》載: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冬十一月,西域蒙奇、兜勒二國遣使內附,賜其王金印紫綾。”有研究者稱:文中提到的蒙奇、兜勒是兩個地名,分別是羅馬帝國的馬其頓行省和東方省推羅城。這應該是東方大漢帝國和西方羅馬帝國的第一次直接接觸。而羅馬境內使者東來洛陽的路徑就是絲綢之路。
隋、唐均曾以洛陽為都。據《隋書》等記載,隋初,因突厥、吐谷渾“壅遏,故朝貢不通”。大業五年(609年)春正月,隋煬帝從洛陽出發,御駕親征吐谷渾,吐谷渾大敗,所部十萬余口、六畜三十余萬降隋。隋以其地置西???今青海湖西)、河源郡(今青海興海東南)、鄯善郡(今新疆若羌)、且末郡(今新疆且末)等四郡,發人戊守,進行屯田。隋煬帝此舉,對于打通和西域的聯系,保障絲綢之路暢通都具有重要意義。
佛教文化曾經對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佛教文化的傳入和交流,就是通過絲綢之路進行的。
據東漢末年牟融所撰《理惑論》記載:昔孝明皇帝夢見神人,飛在殿前。他詢問群臣,傅毅回答:天竺國有得道者,號曰佛,正如您所夢見者。于是漢明帝派遣使者秦景、王遵等十二人,出使西域,在大月支(今阿富汗至中亞一帶)寫得佛經四十二章。當時在洛陽城西雍門外修建佛寺,又于南宮清涼臺、開陽門、顯節陵上作佛像,“學者由此而滋”。另《高僧傳》還有攝摩騰、竺法蘭二位印度高僧隨同東來的記載。這便是中國第一次“西天取經”,所修佛寺就是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
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遷都洛陽。神龜元年(518年),住在洛陽聞義里的宋云與比丘惠生,由京城洛陽出發,沿“絲綢之路”西行,出使西域,拜取佛經。正光三年(522年)宋云、惠生等由天竺回到洛陽,他們取回大乘經典170部,豐富了中國的佛教文化。
至唐代,洛陽人王玄策曾先后三次出使印度。其中第三次出使印度是在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當時唐高宗住在洛陽,王玄策等奉旨去印度送袈裟。在顯慶五年(660年),他們曾在印度參加摩訶菩提寺舉行大法會。返國后,王玄策到東都洛陽,并把從印度取回的彌勒菩薩新樣供奉在洛陽敬愛寺中。麟德二年(665),王玄策于龍門石窟賓陽三洞之南洞敬造彌勒像,并留下造像題記。
從王玄策所行路線看,可以說明唐王朝與印度之間有另一條通道,即由唐蕃古道經尼泊爾進入印度。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絲綢之路是一條合作之路,友誼之路,共贏之路,它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為人類發展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唐僧西天取經的真相:
按照邏輯關系來說,《西游記》的開頭應該從哪里開始呢?
小說從石猴出世,到孫悟空學藝,大鬧天宮,再到如來出面收伏妖猴等,好像跟唐僧取經的故事沒有聯系一樣。真正的起點,應該從這里開始。
某一天,佛祖召開講經會,忽然慈悲大發,感嘆我們這些東土眾生陷于水深火熱之中,要用最至善的佛法來超度我們,使這些迷失自我、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家伙能夠洗心革面,行善積德,個個成為好人善人,成圣成佛。那么,作為佛法的載體佛經,是教誨眾生的法寶,讓誰去東土做“形象大使”,使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相信瑜伽大法、如意真經,并派人前來奉拜,誠心求取,回去弘揚呢?
正當如來猶豫之際,觀音菩薩主動請纓,愿親自去東土點化眾生,實現佛祖的慈悲心。如來非常高興,因為他知道這個使者法力廣大是必須的,另一個必須有較好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觀音菩薩無疑是最佳人選。臨行之際,如來交給菩薩五件寶貝,即錦襕袈裟一領,九環錫杖一根,還有三個緊箍兒。
這五件寶貝有一個重大秘密,雖然是神話小說,但現實上是有所指的。佛家也有一個相對真實的故事,跟這個故事有關。
大約三千多年前,釋迦摩尼佛在靈山的一次法會上,坐著不傳經說法,正當大眾處于一種驚訝狀態時,他拈起一朵金色菠蘿花,示向眾人。大家不知道佛祖用意,默然不語,此時弟子迦葉微微一笑,佛祖高興地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以心印心,教外別傳,傳付囑迦葉。”并將袈裟傳給了迦葉,從此成為禪宗以心傳心的開始,也是禪宗的第一宗公案。迦葉被中國禪宗尊為第一代祖師。
兩則大致相同的故事,其實是佛法傳承的一種形式,叫做“傳法授衣”,將你確定為繼承人,并以本門最高的佛衣袈裟作為證明。如來將佛法和袈裟等傳給了觀音,觀音由此成為第二代傳人,因此輾轉相傳,到了唐僧為第三代,等等。
從迦葉開始,禪宗正式確立,從此一脈代代相傳,傳到中國的時候,大約是在南北朝的后期。最初,天竺僧人達摩來到了河南嵩山,他是禪宗第二十八代傳人,在此面壁十年,開啟了我國禪宗的歷史,晚年“傳法授衣”,將心法和袈裟傳給了慧可。達摩被我國禪宗尊稱為初祖,慧可是二祖,接著傳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終于出現了一個不世出的高人——六祖慧能,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偈語,讓禪宗在中國發揚光大,影響到了現在。目前,我國寺廟大多是信奉禪宗的。
本來,每一代禪宗祖師都有一個“傳法授衣”的故事,到了六祖就只“傳法”不“授衣”了,達摩帶過來的袈裟沒有再傳。六祖認為,當時禪宗祖師傳承由于受到條件的限制,所以擔心被囑托的下一輩弟子得不到別人的認可,就以佛衣作為證明。到了六祖的年代,禪宗興盛實為必然,就沒有必要再傳授袈裟了,否則會引起不必要的紛爭。
有人要問,佛祖“傳法授衣”,傳個什么“法”,授個什么“衣”呢?或者說,這有什么意義呢?
佛祖“傳法”,《西游記》中稱為“瑜伽大法”,又說分為“三藏真經”,這是一個總的說法,就是佛祖成道之后,所傳揚的佛法。如果從故事本身來說,概念相對較小,主要指禪宗心法。這個心法需要跟著名師修持,哪一天頓悟或者漸悟,就會悟道,就會實現人的真正自由。
這里,主要談“授衣”問題。“衣”主要講袈裟,又稱之為“福田衣”。因為出家人穿的袈裟,分為一格一格的,就像農民耕種的稻田,因此稱為“福田衣”。
最早的袈裟很簡陋,要求很低,并且非常強調“低檔”,即不能用新布料制作。出家人的袈裟,都是撿那些被丟棄的衣物或者化緣來的料子,經過洗滌之后,再加工而成,連顏色都有限制,決不能用鮮艷的。當今大和尚那種光鮮高貴的袈裟,不知道符不符合佛祖的標準?
這個“福田衣”是很有講究的,也很有象征意義。例如,毗盧遮那佛披的袈裟,格子里面畫的是十法界,最上面的這一格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到最下面是地獄,格子的像,一格一格代表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佛經上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格子一樣大,代表的是“平等”。佛跟菩薩平等,跟人平等,跟餓鬼、地獄也平等,“平等真法界”,格子一樣大。
除了這些理念外,最重要的是希望弟子們要自己勞動,并勸導蕓蕓眾生要勞動,即種好自己的“福田”。農民耕地是種田,種田也是種“福田”,一個不喜歡勞動,很懶惰的人怎么可能會有善果,能夠成佛呢?
勞動是基本的,深耕“福田”最重要的是要多做好事,消除自己的不善行為。做好事是種“福田”的基本條件。日行一善,日省一過;日行一善,積善成德,日行一善,功滿三千等。每日減少自己的不善行為,如隨地吐痰,亂闖紅燈,隨意殺生,亂停車等等。每個人不要輕視這些不善行為,日積月累,便成大惡。
佛祖的“傳法授衣”,其實沒有那么復雜,或者你認為佛祖傳個什么大法,能夠變化或者一個筋斗云十萬八千里,像孫悟空學好了變化,學好了“能跑”,卻沒有成就正果。只有在西游取經過程中,多做好事,不斷消除自己的不善行為,最終才能走上了正道。
傳法授衣,就是要人多做好事,種好自己的“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