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晚年的真實歷史
唐太宗真是一代明君嗎?可是晚年竟壞到了什么樣的地步?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唐太宗晚年的真實歷史,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唐太宗晚年的真實歷史:
唐太宗李世民始終是皇帝中的楷模,重用賢才,廣施仁政,尤為著名的是善于納諫——這種“從諫如流”的品質,現代高官都不容易具備,何況“家天下”的封建帝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已成為千秋功業的代名詞。李世民,在史冊里就是光輝燦爛的“正面形象”。“貞觀之治”的強大、繁盛,有口皆碑,有目共睹;可惜,但凡血肉之軀,都有難以逾越的局限性。晚年的李世民一點一點“變壞”了,肉眼凡胎的生物性暴露無疑。
一、堵上耳朵,踹開諍臣,拎著鞭子辦事兒
《新唐書》《舊唐書》都記載了文德皇后長孫氏,曾怎樣拐彎抹角地哄騙盛怒之下的李世民。因為魏征多嘴多舌,處處制肘,皇帝感到不舒服,甚至在背地里惱羞成怒,一邊罵街,一邊動了殺機。若非乖巧的文德皇后拽出“明君賢相”的“高帽兒”來拍馬屁,恐怕魏征早就做了刀下鬼了。由此看來,李世民并非心甘情愿地“納諫”;骨子里卻滿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貨色。常說“屁股決定意識”——有什么地位,就是什么脾氣。有多大權力,就有多大的獸性。皇帝主宰世間升沉,他們才不愿意找幾個自以為是、指手畫腳的“干爹”供著呢。
李世民身邊能夠直言的大臣不下三十多名,尤其是魏征,先后寫了十多萬字的意見書,涉及事務多達兩百多件。即便如此,仍不免熱臉貼上冷屁股,魏征明顯地覺察到,皇帝變了,“漸惡直言”。貞觀十二年三月,李世民親御兩儀殿,魏征毫不客氣地說:“一二年來,不悅人諫,雖黽勉聽受,而意終不平,諒有難色。”這些話,李世民根本就聽不進去,他變本加厲地以我為中心。他一意孤行,建飛山宮,剛開始就警告群臣:“若不為此,不便我身。”并且為自己狡辯道:“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翻譯過來,無非是說,老百姓都是賤骨頭,應該給老子當牛做馬。這簡直是強盜邏輯,明擺著,叫滿朝文武乖乖地閉嘴。
諫臣劉洎官拜門下省侍中。貞觀十九年,李世民懷疑劉洎背后褒貶自己,便抓了個“謀執朝衡”的罪名,逼劉洎自殺了。
二、大興土木,窮奢極欲,自己都覺得過分
最耗費民脂民膏的無非兩件事:一是大型土木工程,二是連年戰爭。如果戰爭不可避免,傾舉國之力征討,也沒什么不合適。但是,大興土木,只為一人聲色犬馬,就屬于貪暴行為了。李世民恰恰樂此不疲。他親自抓基建,在長安、洛陽等地,營造規模宏大的宮殿。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四月,李世民嫌京城悶熱,便在臨潼驪山頂上修筑了翠微宮。三個月之后,又指責宮室小氣,辱沒了大唐威儀,便重修了玉華宮。一句話,耗費白銀數以億計。位于東都的“洛陽宮”本是隋煬帝吃喝玩樂的地方,李世民遂接管過來,“營造不已,公私勞費,殆不能堪”,連同“飛山宮”在內的龐大建筑群,豪華氣派,極盡奢靡。整座工程,都是黃金白銀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來的。
貞觀十六年,唐太宗下詔,明令太子所用之物,其他部門不得限制。口子一開,鼎鐺玉石,暴殄天物的現象越來越嚴重,無上限消費,怎么能不浪費呢?
這些討人嫌的爛事兒,連李世民自己都覺得過分。648年,即其臨終前一年,他親自為太子李治撰寫了《帝范》十二篇,其中明確寫道:“吾居位以來,不善多矣。錦繡珠玉不絕于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游四方,供頓煩勞,此皆吾之深過也,勿以為是而法之。”顯然,皇帝是“揣著明白裝糊涂”,他本人可以倒行逆施,對兒子就要說實話了。他希望李治,不要效仿自己,做個賢明的君主,必須有節制、有約束。
三、貪戀酒色,搜羅美女,連弟妹都不放過
醇酒婦人溫柔鄉——這些人生庸常的快樂,是歷史偉人極少幸免的缺憾。李世民晚年,暴露出了形形色色的動物性,尤其對少女、美色貪得無厭。貞觀十年(636年)六月,年36歲的長孫皇后死了,李世民去了一根“賢內助”,他愈發表現出貪戀酒色的本性。他從來就沒有中斷過搜羅美人,充塞內庭。后來的武則天也是這個時期進宮,當時,小姑娘僅僅14歲,由于貌美乖巧,很快變成了“才人”——皇帝末流的小老婆。為滿足欲望,李世民連弟妹都不放過,弟弟齊王元吉死后,弟妹楊氏迅速成為李世民的枕邊人。廬江王被殺后,他的愛姬也被迫鉆進了皇帝的被窩兒……肆無忌憚的性生活,掏空了皇帝的身體,這加劇了他健康狀況的惡化。
李世民鬧得太出格兒了,游獵巡幸,花天酒地,坊間民怨漸起。貞觀十五年,羽林軍嘩變,衛兵們“夜射行宮,矢及寢庭者五”,他們天真地希望李世民別再游幸了。最終,這些衛兵獲“大逆罪”,處死。但是,也能從側面看到,這位著名的貞觀天子,已經墮落到了什么地步。
四、干涉史官,沽名釣譽,小老婆都瞧不起
唐朝是修史最活躍的時期,《南史》《北史》《隋書》,相繼完成。李世民太在乎生前身后名了,他不但關心“興替之鑒”,還干涉史官的獨立性。按說,皇帝日常的雞零狗碎都有專人記述,以備將來編入國史。因為婆婆少,沒顧及,這些記錄一般較為客觀。皇帝后妃,誰也不好意思打聽記錄的細節和傾向性,歷來的傳統和潛規則也不允許皇權干涉。李世民偏偏要打破常規,不但過問史官記述的內容,還暗示他們“秉筆直書”。這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做法,極為跌份兒。司馬光痛斥這件壞事,他認為,心虛的李世民強索起居注,給唐朝后來的皇帝開了個惡劣的先例。這種舉動,連小老婆武則天都撇嘴。
李世民晚年,醉心于“延年之藥”。每個人都有長生不老的夢想,何況皇帝?可惜,他太虛弱了,病情不斷惡化。649年孟春時節,終于不治身亡,享年52歲。在盛唐的鐘聲里,一個時代悄然謝幕。
李世民28歲登基,在位23年,文治武功,千古罕有;可惜,晚年壞得太厲害,甚至到了荒淫的境地。當然,這只是偉大人物“灰色的一面”,并不防礙李世民的賢明、德政,也不會抹殺他的歷史貢獻。人,就是這樣是是非非,一人多面。
唐太宗李世民的簡介: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隴西成紀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書法家和詩人。生于開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隨父親李淵進軍長安于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戰天下,為大唐統一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秦王、天策。626年玄武門之變奪位登基后,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他虛心納諫,厲行儉約,輕徭薄賦,使百姓休養生息,各民族融洽相處,國泰民安,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后來唐朝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功大過微,故業不墮”,為后世明君之典范。廟號太宗,謚號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葬于昭陵。
生平介紹: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號貞觀。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在位期間,其對唐朝的建立與國家的統一,立下了赫赫戰功,并取得了決定性的作用,他愛好文學與書法,并有墨寶傳世。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為秦國公,后晉封為秦王,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最終統一中國。公元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被迫讓位,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即位為帝之后,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并開疆拓土,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明君。唐太宗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并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后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早年經歷
唐太宗李世民,據唐朝史記記載:太宗皇帝是開皇十八年12月戊午(公元599年1月23日)出生于陜西武功別館(今陜西省武功縣),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的二子。隋朝末亂世,李淵和李世民父子趁勢于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興建唐朝。
公元617年(大業十三年)六月,與其兄李建成率兵攻西河(今汾陽),首戰獲勝,促使李淵決意西向關中。李世民任右領軍大都督,統右三軍,封敦煌郡公。不久攻克長安,立楊侑為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楊侑被封李淵為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王,李世民為京兆尹,改封秦公。
公元618年(義寧二年)三月,李世民為右元帥,封輔祭國公。
同年五月,隋恭帝楊侑禪位于唐朝,唐王李淵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唐朝,改元武德。武德元年,以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進封秦王。武德四年被封為天策。
唐朝建立以后,為統一全國,先后進行了六次大的戰役。這六個戰役李世民就指揮了四個(其他兩個戰役是由李孝恭、李靖指揮的平定江陵梁王蕭銑之戰與平定江淮輔公祏之戰),全部取得了勝利,為唐朝立下了赫赫戰功:
第一次是對隴右薛舉父子集團的戰役,唐武德元年,薛舉率軍進攻關中,雙方在現陜西長武縣發生激戰,由于李世民生病,劉文靜不聽元帥告誡而聽殷開山之計,出戰,被薛舉所敗,退回長安。但不久,李世民便在淺水原之戰徹底打敗薛軍,消滅了隴東集團。
第二次,劉武周依附突厥,南下進攻唐朝,攻占了晉陽,李世民不畏艱險,終于擊潰了敵人主力,并乘勝追擊,兩天不吃飯,三天不解甲,一日八戰,八戰皆勝,徹底消滅了敵軍,收復了丟失的土地。
第三次是對王世充和竇建德的戰役。這次戰役規模為唐統一戰爭中最大的。在這次戰役中,李世民先將王世充擊敗,圍困在洛陽,令其無糧草供應,待其自斃。就在洛陽將下未下之時,河北的竇建德軍10余萬眾號稱30萬為救援王世充,突然出現在唐軍背后,李世民力排眾議,親率3500人在虎牢之戰中大敗竇建德軍,生擒竇建德。洛陽的王世充也只得投降,這次李世民一舉兩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第四次是平定劉黑闥的戰役,劉黑闥是竇建德的部下,他打著為竇建德復仇的旗號,在河北起兵反唐。李世民指揮了平定其第一次起兵的戰役,僅僅兩個月就取得了勝利。
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后進入長安時,受到部分軍民以皇帝的禮儀招待。武德四年冬10月,封為天策、領司徒、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食邑增至二萬戶。高祖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
李世民在戰斗中注重戰前偵察,雖屢次遇險,但每次戰斗都能作到知己知彼,善于制造戰機,當敵強我弱時,他經常用“堅壁挫銳”的戰法拖垮敵人,戰斗中身先士卒,親自率領騎兵突擊敵陣,勝利后勇追窮寇,不給敵人喘息之機,因此獲得了每次戰役的勝利。在統一邊疆的戰爭中,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明于知將選拔良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李世民用他卓越的軍事才能,為大唐盛世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登基
玄武門之變發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月4日(626年)。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為太子。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后立他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淵卻猶豫不決。太子李建成隨即聯合四弟齊王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沖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李建成曾經下毒害李世民。武德九年,突厥犯邊,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馬,并準備在昆明池設伏兵殺李世民。太子府率更丞王晊把這一密議告訴了秦王。李世民在危急時刻決定背水一戰,先發制人。搶先一步殺死大哥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3天后(癸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詔曰:“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后聞奏”。2個月后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賢良,虛懷納諫,實行輕徭薄賦、疏緩刑罰的政策,并且進行了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終于促成了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的升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中國封建時代最著名的“治世”。貞觀四年(630),唐太宗遣李靖平定東突厥,俘虜頡利可汗,解除了北邊的威脅;九年,平定吐谷渾,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置安西都護府。唐太宗對東突厥降眾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執行比較開明的政策,受到他們的擁戴,因而被尊為“天可汗”。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親于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發展了漢、藏兩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但唐太宗晚年還親征高句麗。唐太宗最初立長子李承乾為太子,后來又愛重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承乾由此產生了奪嗣之懼,企圖發動政變刺殺李泰,沒有成功,被廢為庶人。唐太宗為防止身后發生兄弟仇殺的悲劇,貶魏王李泰,改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即以后的唐高宗。
武德九年(626年)8月,因唐朝發生玄武門之變,政局不穩,東突厥伺機入侵,攻至距首都長安僅40里的涇陽(今陜西咸陽涇陽縣),京師震動。此時,長安兵力不過數萬,剛剛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騎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怒斥頡利、突利二可汗背約。《唐語林》記載唐太宗“空府庫”贈予頡利可汗金帛財物,以求突厥退軍,并與之結“渭水之盟”,唐太宗于629年八月任命李靖、李積、柴紹、李道宗等為行軍總管,出兵征討東突厥。630年三月頡利兵敗被俘,東突厥滅亡。
去世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撰寫《帝范》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一說是服用丹藥暴病),醫治最終無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駕崩于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殿,享年50歲,在位23年,初謚文皇帝,廟號太宗,647年加謚文武圣皇帝,749年加謚文武大圣皇帝,754年加謚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葬于昭陵(位于今中國陜西省禮泉縣東北50多里山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