轎子是怎么來的
轎子在我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轎子的原始雛形產生千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初期?!渡袝?middot;益稷》中有一句話:“予乘四載,隨山刊木。那么轎子是怎么來的?
轎子的起源:轎子,在宋代以前,人們稱之為肩輿。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交通工具。“輿”本義指車廂。顧名思義,肩輿是指扛在人肩膀上的車廂。這個名稱準確地表明了轎子的特點,也說明了轎子與其它交通工具的根本區別。
轎子在我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轎子的原始雛形產生千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初期。《尚書轎釋名》),所以,在上古時,轎、橋二字相通。而它的具體形狀目前還無從可考。
1978年,在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陪葬坑中,出土了三乘木質肩輿,有屋頂式和傘頂式兩種制式。其中一件經復原后還可以看出原來面貌:它是由底座、邊框、立柱、欄桿、頂蓋轎桿和抬杠幾部分組成。底座呈長方形,頂蓋如同四面起坡的房頂形式,轎身原應圍以帷幔 ; 轎前開有小門,供乘者出入; 轎桿捆綁在底部邊框上,和以后轎桿固定于轎身中部的制式不同。這是目前己發現存世最早的轎子的實物。從它比較完備的結構來看當時制造轎子的技術已經十分成熟。在它之前,必然還應有一段發展完善的過程。由此可以推斷,轎子起源于夏朝初期的說法是比較可信的。
一般認為,轎子是在古代車子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中華民族造車的歷史更早?!痘茨献诱f山》一書記述:“見飛蓬轉而知為車。”古代人們從自然物的滾動中得到啟示: 圓形的物體在平面上移動要比其他形狀的物體迅速得多。于是古代人們學會了采用在重物之下排墊圓木的方式來搬運東西,這有河南等地的新石器時代的早期遺址為證。
到仰韶文化的晚期,人們己經用輪制技術來制造陶器,想必當時的工匠也會嘗試制做車輪的。車輛的偉大發明,使中華民族在克服平原地區的交通障礙方面取得了成功。當遠古先民們在艱難的環境中為了生 存和發展,經常“遷徒往來無常處”的時候,車子給了他們多么大的便利啊! 不僅如此,以車子的偉大發明為先導,我國的上古無先民陸續發明了適用于不同自然環境的多種交通工具。大禹“乘四載”,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史記夏本紀》)。他使用了各種交通工具,轎子就是其中之一。
演變
中國的轎子曾流行于廣大地區。自古以來歷代相襲。因時代、地區、形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肩輿、檐子 、兜子、眠轎、暖轎等?,F代人所熟悉的轎子多系明、清以來沿襲使用的暖轎,又稱帷轎。木制長方形框架,于中部固定在兩根具有韌性的細圓木轎桿上。轎底用木板封閉,上放可坐單人或雙人的靠背坐箱。轎頂及左、右、后 3側以帷帳封好,前設可掀動的轎簾,兩側轎帷多留小窗,另備窗簾。歷代統治階級都曾制定過轎子的形制等級,體現在轎子的大小、帷帳用料質地的好壞和轎夫的人數等方面。民間所用的轎子分素帷小轎和花轎兩種。前者系一般婦女出門所用之物,后者則專用于婚嫁迎娶。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素帷小轎 、花轎都被旅游業啟用?;ㄞI多設置在旅游點,與中國帝王傳統的結婚禮服——鳳冠、霞帔配合,用來接待中外游客,舉行中國古代婚禮儀式,或用作拍照道具。素帷小轎則作為江浙山區的一種民俗交通工具,用來迎送中外游客。由柳洪平創建。
轎子也是老北京的傳統交通工具之一。二人抬的稱“二人小轎”,四人抬的稱“四人小轎”;八人以上抬的則稱之為大轎,如“八抬大轎”等等。在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下,轎子和其它事物一樣,在使用上也是有著嚴格的等級規定,違規則要受罰。歷代史書對此都有明確而嚴格的記載?!睹魇贰份d:“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應乘轎者,以四人舁之。其五府管事,內外鎮守,守備及公、伯、都督等,不問老少,皆不得乘轎,違例乘轎及擅用八人者奏聞。”隆慶二年,應城伯孫文棟違例乘轎被告發,立刻被罰停俸祿?!肚迨犯濉芬噍d:“漢官三品以上、京堂輿頂用銀,蓋幃用皂。在京輿夫四人,出京八人。四品以下文職,輿夫二人,輿頂用錫。直省督、撫,輿夫八人。司道以下,教職以上,輿夫四人。雜職乘馬。……庶民車,黑油,齊頭,平頂,皂幔。轎同車制。其用云頭者禁止。”官員需按例,百姓有錢也不得逾制。當今社會對乘車也有限制,但只是管官不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