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梁刺骨的歷史人物
“懸梁”之事?lián)f是發(fā)生在漢朝,而“刺股”,就出在蘇秦在秦國受冷落之后閉門讀書的一年間。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懸梁刺骨的歷史人物,希望能幫到你。
一、懸梁刺股的故事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jīng)常關(guān)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另一頭系在頭發(f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fā),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xù)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fā)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古代中國很重視讀書,于是就有了孫敬的頭懸梁、蘇秦的錐刺骨。
二、懸梁刺股人物
1、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后為當世大儒。”
《太平御覽》卷六一一引晉張方《楚國先賢傳》:“孫敬好學,時欲寤寐,懸頭至屋梁以自課。”
孫敬到洛陽,在太學左右一小屋安置其母,然后入學,編楊柳簡以為經(jīng)。見《文選.任昉<為蕭揚州薦士表>》“至乃集螢映雪,編蒲緝柳”李善注引晉張方《楚國先賢傳》。
2、蘇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陽(今河南洛陽)人,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蘇秦師從鬼谷子,學成后,外出游歷多年,潦倒而歸。隨后刻苦攻讀《陰符》,一年后游說列國,被燕文公賞識,出使趙國。蘇秦到趙國后,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zhàn)略思想,并最終組建合縱聯(lián)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guān)。聯(lián)盟解散后,齊國攻打燕國,蘇秦說齊歸還燕國城池。后自燕至齊,從事反間活動,被齊國任為客卿,齊國眾大夫因爭寵派人刺殺,蘇秦死前獻策誅殺了刺客。
《漢書·藝文志》縱橫家有《蘇子》31篇,早佚。帛書《戰(zhàn)國縱橫家書》存有其游說辭及書信十六篇,其中十一篇不見于現(xiàn)存?zhèn)魇拦偶?/p>
三、相似典故
鑿壁偷光
匡衡,西漢經(jīng)學家。家貧,他的鄰居比較富裕,為了學習, 匡衡便將墻壁掏個洞,引來鄰居家的燈光讀書。
晉·葛洪《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囊螢映雪
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后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藝文類聚》卷二 :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清介,交游不雜。
晉代孫康因為家貧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他覺得非常可惜,白白地浪費光陰。一天外面下起了很大的雪,半夜夢醒,見一絲亮光從窗縫里鉆進來,原來是大雪映出來的,他起身對著亮光看起書來。經(jīng)過他夜夜刻苦努力終于成為飽學之士。
韋編三絕
出于《史記·孔子世家》的典故,原為孔子為讀《易》而多次翻斷了牛皮帶子的簡,現(xiàn)用于比喻讀書勤奮。
聞雞起舞
典出自《晉書·祖逖傳》:傳說東晉時期將領(lǐng)祖逖年青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煉。
程門立雪
成語出自《宋史·楊時傳》:“至是,游酢、楊時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游酢(音zuò)與時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看過懸梁刺骨的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