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之才的歷史人物
"七步之才"這個成語出自《世說新語》。指的是曹植有七步成詩之才能。比喻人有才氣,文思敏捷。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七步之才的歷史人物,希望能幫到你。
一、七步之才成語典故
曹植是曹操第三個兒子、魏文帝曹丕的同母弟弟。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文學熏陶,有非凡的文學才華。曹操曾幾次打算把他立為魏世子,繼承自己的事業。
曹操第二個兒子曹丕一心想當魏世子,一些擁護他的人一再在曹操面前說他的好話,最后終于促使曹操改變主意,立曹丕為魏世子。
為了穩住自己的地位,曹丕想盡方法使曹操對曹植反感。曹植生性隨便,不注意遵守禁令,幾次遭到曹操處罰,從而沒有機會使曹 操改變對他的看法。
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去世,曹丕繼任丞相。 就在這一年,曹丕廢獻帝自立為帝(即魏文帝)。
曹丕稱帝后,借口曹植在父喪期間禮儀不當,把他拿下問罪。這罪犯得很重,當時要被處死。在審問的時候,曹丕指責他仗自己有才學,故意蔑視禮法,接著說:“父親在世時,??淠愕脑娢?,我一直懷疑有人為你代筆。今天限你七步成詩一首,如若不成,休怪我問你死罪!”
曹植點點頭,說:“請皇上賜題。”
“就以兄弟為題,但不許出現兄弟二字。”
曹植略一思付,便邁開腳步,走一步吟一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幾句詩的意思是:要煮豆子作豆鼓,抱來豆梗當柴燒。豆梗在鍋下呼呼燃燒,豆子在鍋里被煮得又哭又叫:“咱倆都是一條根上長出來的,為什么這樣狠心地煮我不輕饒?”
曹植吟完,正好走了七步。曹丕聽了,羞愧難當,免去了他的死罪,將他貶為安鄉侯,曹植七步成詩的事很快傳開,人們也因此而稱贊他有“七步之才”。
二、曹植簡介
曹植(192~232),三國時魏國詩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穎慧,年10歲余,便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深得曹操的寵信。曹操曾經認為曹植在諸子中“最可定大事”,幾次想要立他為太子。然而曹植行為放任,屢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長曹丕則頗能矯情自飾,終于在立儲斗爭中漸占上風,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繼魏王位,不久又稱帝。
曹植的生活從此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他從一個過著優游宴樂生活的貴公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黃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叡繼位,即魏明帝。曹叡對他仍嚴加防范和限制,處境并沒有根本好轉。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遷封過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陳郡,卒謚思,故后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
詩歌是曹植文學活動的主要領域。前期與后期內容上有很大的差異。前期詩歌可分為兩大類,一類表現他貴介公子的優游生活,一類則反映他“生乎亂、長乎軍”的時代感受。后期詩歌,主要抒發他在壓制之下時而憤慨時而哀怨的心情,表現他不甘被棄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較完整的詩歌有80余首。
曹植在詩歌藝術上有很多創新發展。特別是在五言詩的創作上貢獻尤大。首先,漢樂府古辭多以敘事為主,至《古詩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發展了這種趨向,把抒情和敘事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五言詩既能描寫復雜的事態變化。又能表達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豐富了它的藝術功能。曹植作為建安文學的集大成者,對于后世的影響是不小的。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曹植生前自編過作品選集《前錄》78篇。
死后,明帝曹叡曾為之集錄著作百余篇,《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30卷,又《列女傳頌》1卷、《畫贊》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輯錄詩、賦、文共 206篇。明代郭云鵬、汪士賢、張溥諸人各自所刻的《陳思王集》,大率據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銓評》、朱緒曾《曹集考異》,又對各篇細加校訂,并增補了不少佚文□句,為較全、較精的兩個本子。近人黃節有《曹子建詩注》,古直有《曹植詩箋》,今人趙幼文有《曹植集校注》。后被譽為著名詩人
看過七步之才的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