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蜀國名將姜維的資料
導讀:兵權握在姜維手中,那么,殺掉鐘會,恢復蜀漢,也不是難事,也還是可能的。一般說來,在情理之外獲得成功,才算是‘出奇’。我們不能因為事情沒有按預期發展,出了差錯,就說姜維不好。試想,假如當年田單定計之后,機會不好,沒能成功,難道我們也說田單愚蠢暗昧嗎?”姜維為人,生性好學,生活儉樸。
三國蜀國名將姜維的資料
姜維(202-264),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人,三國未期蜀國名將。姜維自幼少孤,和母親一起生活。他喜好鄭玄的經學,在郡中做上計掾,不久,任州中從事。姜維的父親姜冏曾為郡中功曹,羌族、戎族叛亂時,他親自保護郡太守,戰死在疆場。因此,魏朝賜姜維中郎,命他參與管理本郡的軍事。建興六年(魏太和二年,228年)春,蜀丞相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今甘肅東南部山地)。派鎮東趙云、揚武鄧芝占據箕谷(今陜西寶雞南),佯從斜谷道(今陜西眉縣西南)攻鄖,以牽制魏軍主力。魏明帝曹睿派曹真率關右諸軍,在郿重兵設防,諸葛亮卻親率大軍攻祁山。時天水太守馬遵正帶姜維和功曹梁緒、主薄尹賞、主記梁虔等人隨雍州刺史郭淮在各地視察。馬遵聞蜀軍至祁山后,諸縣響應,郭淮聞后,決定東行,回上邽守備。馬遵疑姜維等人有異心,于是,也乘夜隨郭淮至上邽。姜維發現馬遵已走,忙追隨其后,可惜晚了一步,待姜維等人至上邽,城門已閉,不肯放其入城。姜維等人又返回冀縣,冀縣也不放姜維等人等進城。姜維等害怕,只好去投諸葛亮。時蜀軍先鋒馬稷因違背諸葛亮的部署,又不聽裨王平勸阻,擅自放棄街亭,依山立寨,以為據高臨下擊魏軍勢如破竹。結果被魏左張郃擊敗,失守戰略要地街亭(今甘肅莊浪東南隴城鎮,一說今天水東南)。馬稷喪失街亭,使諸葛亮的主力側翼受威脅,整個作戰計劃遭到破壞。諸葛亮只好攻克西縣,率千余戶和姜維等人班師。姜維于是同其母失散。諸葛亮喜姜維有膽智,命其為倉曹掾,加奉義,封當陽亭侯。姜維時年二十七歲。諸葛亮給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寫信,對姜維贊賞不已,信中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馬良)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信中還說:“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
姜伯約甚敏于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于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三國志·蜀書·姜維傳》)。不久,姜維就升任中監軍、征西大。孫盛《雜記》記載,姜維投奔諸葛亮,跟母親失散了。后來,他接到母親的書信,讓他設法回去。姜維說:“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這記載不太可信。因為姜維粗知學術,待母不至如此。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率軍10萬出斜谷攻魏,為魏大司馬懿所拒。二軍相持百余日。其間,諸葛亮數番挑戰,司馬懿堅壁不出,欲待蜀軍糧盡,相機反攻。諸葛亮派入送司馬懿女人衣服羞辱之,欲激司馬懿出戰,司馬懿仍不出戰。為平息部屬不滿情緒,故意上表請戰,魏明帝派衛尉辛毗為軍師制止之。以后,諸葛亮一來挑戰,司馬懿就要帶兵出擊,辛毗杖節立于軍門,司馬懿便不出兵。辛毗一到,姜維就對諸葛亮說:“辛佐治杖節而到,賊不復出矣。”諸葛亮說:“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于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茍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資治通鑒·卷第七十二》)!八月,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今陜西眉縣西南)軍中,蜀將秘不發喪,整軍后退。當地百姓見蜀軍撤走,向司馬懿報告,司馬懿出兵追擊,姜維令楊儀返旗鳴鼓,做出回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為中計,急忙收軍退回,不敢逼近。于是蜀軍安全而撤,百姓作諺語道:“死諸葛走生仲達”(《晉書·宣帝傳》)。姜維回成都后,任右監軍、輔漢,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延熙元年(238年),姜維隨大蔣琬駐扎漢中。
姜維死后
據《世說》記載,姜維死后尸被分解,人們發現,其膽如斗。有人說是如升,膽不可能斗大。對于姜維的投降和降后的圖謀再起,后人議論紛紛,莫衷一是。孫盛持否定態度,說他:“進不能奮節綿竹之下,退不能總帥五將,擁衛蜀主,思后圖之計,而乃反覆逆順之間,希違情于難冀之會,以衰弱之國,而屢觀兵于蘭秦,已滅之邦,冀理外之奇舉,不亦暗哉!”裴松之不同意孫盛的看法,比較客觀地評論這件事,他認為:“當時鐘會已到劍閣,姜維與將領們列營守險,阻擊鐘會,鐘會無法前進,已經準備退兵,姜維等保全蜀國的功勞,差一點就建成了。不料鄧艾偷渡陰平,出現在后方,諸葛瞻戰敗,成都自潰。在這種情況卜,姜維如果回師救援成都,鐘會則會進擊其后。形格勢禁,難以兩全。因此,如果責備姜維不能奮節綿竹、擁衛蜀主,那實在是強人所難,沒有道理。后來鐘會要坑殺魏將以舉大事,授予姜維重兵,讓他作前驅,假如不出意外,此事得成,而兵權握在姜維手中,那么,殺掉鐘會,恢復蜀漢,也不是難事,也還是可能的。一般說來,在情理之外獲得成功,才算是‘出奇’。我們不能因為事情沒有按預期發展,出了差錯,就說姜維不好。試想,假如當年田單定計之后,機會不好,沒能成功,難道我們也說田單愚蠢暗昧嗎?”姜維為人,生性好學,生活儉樸。
郤正曾寫文章評論他說:“姜伯約據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余,側室無妾媵之褻,后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咸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三國志·蜀書·姜維傳》)。相比之下,裴松之和郤正說得盡情盡理,足以服人。但姜維屢次出師,導致民困兵疲。在最后一次功魏前,蜀右車騎將廖化曾說:“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于寇,用之無厭,將何以存”(《資治通鑒·卷第七十八》)!結果終為廖化所言中?!度龂尽纷髡哧悏墼谠u論姜維時也說:“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于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