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簡介及故事
于謙,字廷益,號節庵,是著名的明朝名將。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于謙簡介及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于謙簡介及故事:
于謙(1398—1457年),字廷益,號節庵,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名將。
于謙少年時十分仰慕文天祥,除了習讀八股制藝,還努力研討古今治亂興衰的道理,“慨然有天下己任之志”。十六歲入府學為諸生。永樂十九年(1421),二十三歲時考中進士,原為會試第一名,卻因“策語傷時”被置于三甲第九十二名。不久,以江西道監察御史,至湖廣執行公務。他深入瑤民居住區進行調查,揭發官軍濫殺無辜,初步顯示了他那廉正的風骨。
于謙相貌英偉,善談吐,聲音宏亮,每次奏對,極有條理,引起了明宣宗的注意。宣德元年(1426)八月,漢王朱高煦在山東樂安發動叛亂,宣宗御駕親征。高煦兵敗投降,跪于軍前。于謙秉承宣宗之令,以高亢的嗓音,歷數高煦之罪行。高煦渾身戰栗,頓首稱:“臣罪萬死!”宣宗對于謙的表現十分滿意,賞賜與諸大臣相同。當時,顧佐為都察院都御史,嚴明廉直,對諸御史管理極嚴,唯獨看重于謙,認為于謙的才能比自己強。
宣德五年(1430),明廷設立巡撫。宣宗親點于謙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二省,一下子把于謙從七品升至三品,這是對于謙的極大信任。于謙也不負重望,足跡遍歷所部,延訪父老,視察政事的利弊興革,一年之間,連續數次上疏,興利除弊。內閣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也都極看重于謙,對于謙的論奏朝上夕準,使于謙盡展所長,作出了很大的成績。
于謙的成年
于謙考中秀才以后,十六歲讀書于吳山三茅觀,同學有高孟升等。于謙天分很高,喜讀先秦兩漢的書籍和蘇東坡的文章,更究心古今治亂興亡的道理,特選錄唐陸贄的奏疏,手鈔成冊,朝夕披閱,“慨然有天下己任之志”。十七歲時,應鄉試不第,仍就讀于吳山三茅觀。這時于謙潛心求學,努力讀書,“濡首下帷,足不越戶”,非常用功。后來他寫詩回憶:“我昔少年時,垂髫發如漆。銳意取功名,辛苦事紙筆。”(“憶老婢”)可見,為了取得功名,創立績業,于謙少年時是刻苦學習的。這時,于謙寫了“石灰吟”。這首詩表現了他為了功業,不惜犧牲自己。“石灰吟”里說:“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永樂十五年(1417年),于謙二十歲時,以第一名考取了錢塘縣廩生。第二年他和翰林董銹的女兒結了婚。從于謙的文集里,可以看出,董氏是勤儉持家的主婦,她習女紅,奉舅姑,而且能讀詩書、作文詞。永樂十七年(1419年)于謙親自到山東去拜省他岳父。據說這位“翰林董公,以直言忤時貴,降官濟南教授。”于謙所到的山東一帶的農村,相當殘破荒涼。原來在建文元年(1399年),發生了明朝皇室的內戰“靖難之役”,戰禍延續三年之久,山東一帶的農村受兵禍最重。永樂年間又連年發動對外戰爭,征調民役,每次都要幾十萬人,尤其在北方,徭怡最為苛重。當時明廷又準備遷都北京,所以年年有大批糧餉物資必需緊急北運。永樂九年(1411年)春,明朝命漕運總督宋禮征發山東及徐州、應天、鎮江等地民夫三十萬人,在二十天內重新疏浚了元朝所開的會通河,整頓了貫通南北的主要干路──運河。運河上拖挽漕船的勞役中最艱苦的路程是在山東。雖有運糧官軍十二萬人參加,但隨后官軍多所調遣,漕運完全落在人民身上。另外,山東沿海又增加防倭軍事的征調。加以永樂十三、四年山東、河南等地又連年水旱成災,所以農民生活困苦,負擔是很重的。于謙在永樂十七年(1419年)初次離開了家鄉,第一次踏到災禍頻仍、科徭繁重的山東地方。他路過滕縣的時候,曾和縣令許某談論過人民流亡、社會不安的情況,次年二月,明朝第一次規模較大的農民起義爆發于山東蒲臺縣,在女英雄唐賽兒的領導下,攻破了益都、莒、即墨等縣,遠近震動,雖然不久被統治階級用強力鎮壓下去,但人民對敲骨吸髓的剝削已不能忍受,用實際革命的行動,提出了警告。于謙既然親身到過當時階級矛盾比較尖銳的山東地帶,目擊農民的流亡和困苦的生活;接著農民起義的偉大力量也深刻地教育了于謙。這對于以后于謙在政治活動中,比較注意農民疾苦,主張改良的政治,都有深遠的影響。
于謙保衛北京
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率領鐵騎分四路大舉南犯。年輕氣盛的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蠱惑下,幻想著像其曾祖父成祖朱棣那樣數入漠北建立赫赫軍功,所以不顧群臣勸阻,貿然親征。八月十五日,在土木堡,明朝數十萬大軍被蒙古軍隊一舉擊潰,英宗也成了也先的階下囚,史稱“土木之變”。土木之變,影響深遠。它標志著明朝失去了對蒙古軍事力量的優勢,也是明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土木之變,使得明朝面臨的局勢極其危險。英宗為也先俘獲,明朝陷入了國無君主的窘境。同時,英宗成為也先手中的一個籌碼,隨時隨地可以向明廷要挾索價。也先挾持英宗,乘土木新勝之余威,率眾直趨北京,欲一鼓作氣攻取明朝的京城。而數十萬明軍在土木堡一役土崩瓦解,北京守備空虛,形勢岌岌可危。
當時北京城內人心惶惶,許多大戶人家紛紛南逃。朝廷上下,群臣驚愕,束手無措。皇太后孫氏和英宗的皇后錢氏將宮中的財寶搜刮一番,用八匹健馬馱赴也先大營,幻想能夠以此換取英宗的自由之身。當然,這種婦人之見是不會產生任何實際效果的。
正是在這種關乎國家存亡、民族安危的緊要關頭,以于謙為代表的一批忠義大臣處變不驚,迅速而果斷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徹底粉碎了也先的陰謀,穩定了大局。于謙此刻挺身而出,成為抵抗派的領軍人物。他果斷采取了以下幾個措施,挽救國家于危難之中。
第一,禁南遷之議。面對也先軍隊直撲北京的嚴峻形勢,是戰是守,大臣們的意見存在很大的分歧。侍講徐珵(chénɡ)善于星象之數,托言星象有變,朝廷應當南遷。對此,于謙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堅決反對南遷。他厲聲說:“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監國郕王朱祁鈺(yù)支持于謙的看法。由此,南遷之議才被廢棄,守衛北京之策乃定。
第二,除王振余黨。宦官王振可以說是導致土木之變的直接責任人。正是他不顧眾議,策動英宗親征。在行軍過程中,他又想邀帝幸其家鄉,后又考慮到大軍會踐踏家鄉的莊稼,就改道宣府,由此延誤了時機,明軍被圍于土木堡。土木堡乏水,不能久據。被圍數日后,王振傳令移營,而瓦剌軍隊四面圍攻,明軍大亂,傷亡慘重,王振本人也死于亂軍之中。王振雖死,但是朝中同黨猶在。
第三,擁立明景帝。大敵當前,國無君主,而太子朱見深年僅三歲,無法承擔起匡復國家的重任。于謙及眾大臣請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帝。郕王朱祁鈺是英宗的親弟弟,英宗在親征之前曾命他監國,此時他二十二歲,僅比英宗小一歲,年富力強。明朝實行嫡長子繼承制,目前英宗有太子在,郕王朱祁鈺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但在當時特殊的情況下,新皇帝最重要的不是有名分,而是要有領導百官、消除禍亂的能力,因此郕王朱祁鈺就要比太子朱見深更為合適。
第四,保衛北京城。北京保衛戰是艱苦而慘烈的。于謙在受命的第二天,立即奏請調南北兩京及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及運糧軍入衛京師,于是人心漸趨穩定。此時,糧食問題又浮出水面。通州為北京的屏障,同時又是京城糧食的儲存地。在敵人的進逼下,通州城勢難保全,糧食落入敵手,將會為敵所用。但是,短期內明廷難以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將糧食搬運入京。為了不讓通州的糧食落入也先手中,于謙想了一個絕妙的主意。他奏請皇帝準許官軍預支通州倉糧,令人自取,能多運者還有物質獎勵。如此一來,通州的糧食很快就運入北京城內了。
于謙一心保衛國家,但是那個在北京危急的日子里主張逃跑的徐有貞,還有被于謙責備過的大將石亨,都對他懷恨在心,在暗地里想法報復。
英宗回北京后過了七年,也就是公元1457年,明代宗生了一場大病,徐有貞、石亨跟宦官勾結起來,帶兵闖進皇宮,迎明英宗朱祁鎮復位。歷史上把這件事稱作“奪門之變”。沒多久,明代宗就死了。
明英宗復位后,對于謙在他被俘流亡的時候,幫他弟弟即位稱帝,心里本來有氣,再加上徐有貞、石亨一伙在他面前說了不少誣陷的話,竟下了狠心,給于謙加上個“謀反”的罪名,把于謙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