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歷史人物曹操
曹操是一個文韜武略,歷史上罕有的政治家、軍事奇才和詩人,也是在歷代史家眼中頗有爭議的人物。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評價歷史人物曹操,希望能幫到你。
一、曹操
曹操是三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雖然一部《三國演義》將曹操寫成奸詐小人,可縱觀歷史其他文獻,如:《三國志》《后漢史記》《資治通鑒》等對曹操的評價均是正面大于負面。《三國志》中說曹操:曹公“明略最優”,成事則“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御軍十余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于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
二.歷史功績
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于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他在政治上的功績亦是不凡的。
曹操統一北方的積極作用。前已敘及,東漢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無法生活,終于爆發了轟轟烈烈的黃巾大起義。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農民起義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繼之而來的是東漢王朝的解體和軍閥混戰。在混戰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就是打著勤王旗號的東方將領也“縱兵鈔掠”。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這種情況的造成,除了應當歸罪于東漢王朝的反動統治外,鎮壓農民起義和破壞社會生產的軍閥,自然也是不可饒恕的罪首。但相對的說,各軍閥之間,畢竟還是有所差別的。拿曹操來說,他雖然鎮壓過農民起義和濫殺過無辜人民,但從他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表現來看,他比被他消滅的那些軍閥還是勝過一籌的。比如他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經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
三、政治成就
三國演義曹操描寫為一個漢朝的篡逆者,其實并不公平。東漢時期,外戚宦官輪流掌權,朝野上下烏煙瘴氣。步入建安年代,東漢朝廷早已無可救藥。對此,司馬光曾在《資治通鑒》中評論道:“建安之初,四海蕩覆;尺土一民,皆非漢有。”董卓擅行廢立,劉焉自造龍袍,淮南袁術稱帝刻璽、袁紹欲私立新帝的亂世中,曹操一直保持了對朝廷的尊敬。
早在中平五年,就有人陰謀推翻漢靈帝另立新主,拉攏當時任議郎的曹操時被其拒絕;聯軍討伐董卓時,與其他人觀望顧慮相比,曹操身先士卒奮力進取;初平二年韓馥、袁紹等人又想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再次為曹操所拒絕,并明確提出:“諸君北面,我自西向。”你們可以去聽那個北方幽州牧的,我依然忠誠于西面的漢獻帝;李催等人禍亂長安,獻帝一行狼狽從他們手下逃命時,漠然無視者有,趁火打劫者有,落井下石者也有,曹操是為數不多的幾個主動迎接獻帝的人;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吳魏合作擊殺關羽后孫權上表勸進稱臣,曹操也不聽:“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這一系列的言行中雖然有曹操的慎重權謀,但客觀上不能否認是對朝廷的尊重。
至于曹操誅殺董承(原為董卓女婿牛輔部下,按照三國演義看出身的標準應為“漏網之魚”)、伏完等皇親國戚,畢竟是他們動手于前曹操反擊于后,難道能指望曹操高高興興地等死嗎?況且,東漢的敗落就是敗落在外戚宦官的手里,目睹著天下如何大亂的曹操對此一清二楚。誅董承殺伏完的同時,曹操也規定了自己“后宮”的人一律不得干涉朝政,即使對親兒子曹彰等人也是“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才高八斗的曹植為人放蕩,曾私自“開司馬門而出”,他的車夫立刻就被處死(曹植失寵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違法亂紀。曹丕或許是有賊心沒賊膽,曹植則根本不把當不當賊當回事);曹植的妻子衣服太華麗,違反了自己提倡節儉的命令后盡管是兒媳婦照樣砍頭。綜合這些回頭看曹操并不是一個漢朝的篡逆者。
曹操的軍事、文學才能很少有人否認,稍微有爭議的是他的政績。他的政績與軍功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回顧三國前的歷史,東漢桓帝年間,中國的人口曾經達到五千多萬,但到了三國時銳減到七百多萬,甚至還不如四五百年前動不動就“斬首十萬”的戰國時代(那時還有一千多萬)。殺光這么多人不可能,但餓死卻不難。究其根源,無非是天災人禍。自東漢桓帝靈帝以來,旱災、水災、瘟疫、暴動、少數民族叛亂不斷,民不聊生之余人口、戶數大量減少。根據后漢書記載,漢桓帝時期,比較大的災禍有“延熙九年春三月,司隸、豫州饑死者什四五,至有滅戶者”按照這個估計,僅此一年這兩地就餓死了大約三四百萬;漢靈帝時期,“建寧三年春正月,河內人婦食夫,河南人夫食婦”,“光和五年二月,大疫。”,“光和六年夏,大旱”。其余小規模的天災、少數民族叛亂或入侵,不計其數。加上爆發于公元184年的黃巾大起義和隨后的軍閥混戰后,生產遭到了完全的破壞。這樣的亂世中,恢復正常的生產秩序使民眾豐衣足食,是刻不容緩的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