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仁宗嘉慶帝簡介
導讀:與他的父、祖相比,嘉慶皇帝是一位既沒有政治膽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沒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于作為品格的平庸天子。“平庸”兩個字,是嘉慶皇帝的主要性格特點。
清仁宗嘉慶帝簡介
清仁宗愛新覺羅·颙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1796—1820年在位),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第五位皇帝,年號“嘉慶”。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初六日生于圓明園,為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第十五子,母為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嘉慶親政僅五天即逮捕乾隆朝大權臣和珅,迅即下詔宣布其二十大罪,將和珅賜死,抄沒其家產。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崩于承德避暑山莊,終年59歲,葬于河北易縣清西陵的昌陵,廟號仁宗。謚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
人物檔案
年號:嘉慶
出生地:北京圓明園天地一家春
父親:愛新覺羅·弘歷(即乾隆帝)
母親:魏佳氏,后尊為孝儀純皇后
即位時間:嘉慶元年正月初一日(1796年2月9日)
即位年齡:37歲
在位年數:25年
卒年: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1820年9月2日)
享年:61歲
死亡地:承德避暑山莊
愛聽戲
嘉慶帝好聽戲,而且興致很高。
嘉慶帝固然一生勤于政務,但愛好戲劇也是不爭的事實,親政初年,洪亮吉上疏指責他“恐退朝之后,俳優近習之人,熒惑圣聽者不少”。嘉慶帝一怒之下,把洪亮吉發配新疆。其實,洪亮吉所說也不是空穴來風,嘉慶是清朝迄此時為止對戲劇最為癡迷的一位君主。根據史料記載,早在嘉慶元年正月,剛剛登上皇帝寶座的嘉慶帝一連看了十八天大戲。當時父親乾隆雖然退位,但在和珅輔佐之下大權獨攬,嘉慶帝無事可做,所以,狠狠地過了一頓戲癮。嘉慶四年太上皇駕崩,嘉慶帝成為名副其實的一國之君,大權獨攬,忙得一塌糊涂,加上他崇尚節儉,又要為臣民做表率,聽戲不像以往那樣隨心所欲。不過根據專門研究清代宮廷戲劇的丁汝芹先生介紹,嘉慶皇帝精通戲曲,無論籌備排演新戲、分配角色,還是舞臺調度,他幾乎事事過問,稱他為清宮戲劇導演也不為過。宮廷唱戲,集中在年節慶典期間,這時候連天大戲,從早到晚,演出不停。其他日子里,皇帝不能隨便舉行大規模的唱戲活動。更何況此間國事如麻,動亂較多,實際上并沒有多少閑情逸致聽戲,嘉慶帝偶爾以此調劑一下情緒,更多時間是茶余飯后叫來太監清唱幾段,然后再指點一番,并沒有因此耽誤國政。
喜打獵
嘉慶帝還好打獵,木蘭秋狝的興致很高。
“木蘭秋狝”指的是秋天在皇家獵苑木蘭圍場進行的行獵活動,這一制度確立于康熙時代,借以訓練軍隊,聯絡蒙古王公,當然,也帶有行樂的目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行樂的目的越來越突出。木蘭圍場在承德北部一百多公里的地方,本來是蒙古王公的領地。這里地勢起伏,草深林密,野獸出沒,尤其以鹿為最多。但當時道路難行,官兵馬匹不足,缺乏棉衣,群臣也不愿意長途跋涉,所以,每次都遇到很大的阻力,很多時候,嘉慶帝也不得不妥協。再加上此時生態環境惡化,加上圍場官員管理不善,木蘭圍場獵物稀少。所以,除了嘉慶十五年行圍較為滿意以外,每次的收獲都不大。
《清史稿》評論曰:仁宗初逢訓政,恭謹無違。迨躬蒞萬幾,鋤奸登善。削平逋寇,捕治海盜,力握要樞,崇儉勤事,辟地移民,皆為治之大原也。
詔令數下,諄切求言;而吁咈(迂腐)之風,未遽睹(立刻阻止)焉,是可嘅已(1810年代嘉慶想改革,但是國內缺乏世界觀大才,國內社會迷信風氣也會排斥西化科學人才,所以評者為嘉慶感慨,終至1842年鴉片戰爭爆發)。
與他的父、祖相比,嘉慶皇帝是一位既沒有政治膽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沒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于作為品格的平庸天子。“平庸”兩個字,是嘉慶皇帝的主要性格特點。嘉慶朝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代:上承“勵精圖治、開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奮武”的“康乾盛世”,下啟鴉片戰爭、南京簽約、聯軍入京、帝后出逃的“道咸衰世”。清朝社會的固有矛盾已經積累了180年,嘉慶皇帝扮演了大清帝國由極盛而轉為衰敗的歷史角色。然而,嘉慶的平庸,并不是他的性情所致,而是歷史的必然,在乾隆晚期,清朝已經出現了衰敗的跡象,白蓮教的起義,再加上乾隆晚年舉辦壽宴過度的奢華,使得嘉慶初期國庫空虛,所以說乾隆實際上是留下了個爛攤子給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