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弓之鳥歷史人物
驚弓之鳥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驚弓之鳥歷史人物,希望能幫到你。
驚弓之鳥人物介紹
更羸是戰國時期魏國大臣,著名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和魏王站在高臺之下,抬頭看見飛鳥。這時更羸對魏王說:“我只要虛撥一弓弦,就可以把鳥射死在你眼前。”魏王說:“射技有如此高超嗎?”更羸說:“可以的。”過了一會兒,有一只大雁從東方飛來,更羸虛射一箭就把這大雁射落在地上。魏王說:“可是虛射怎么會出現這種結果呢?”更羸說:“因為這是一只病雁。”魏王說:“你怎么知道?”更羸說:“這只雁飛得很緩慢,而且叫得聲音悲切。飛得緩慢是因為它舊傷疼痛,叫的悲切是因它離開雁群,身負舊傷且心存驚懼,一聽見弓弦的聲音就嚇得拼命高飛,以致使它的舊傷口破裂而掉落下來。”
驚弓之鳥詞語解釋
【漢字書寫】 驚弓之鳥
【漢語注音】jīng gōng zhī niǎo
【英文書寫】1.a bird startled by the mere twang of an bow-string.
2.a badly frightened person; a panic-stricken person
【漢語解釋】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遇到一點動靜就惶恐不安的人。也作“傷弓之鳥”。同“驚弦之鳥”。 這里的“驚弓”是倒裝的,其意思是“為弓所驚”;之:結構助詞"的" 。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側重于指受到驚嚇后遇事緊張或疑神疑鬼的人。
【感情色彩】貶義詞
【近義詞語】傷弓之鳥、漏網之魚
【反義詞語】初生牛犢
【成語出處】《戰國策17·楚策四》;《晉書·王鑒傳》:“黷武之眾易動,驚弓之鳥難安。”
驚弓之鳥歷史故事
原文
異日(1)者,更羸(2)與魏王處京臺(3)之下,仰見飛鳥。更羸謂(4)魏王曰:“臣為王引(5)弓虛發(6)而下鳥(7)。”魏王曰:“然則(8)射可至此乎(9)?”更羸曰:“可。”
有間(10),雁從東方來,更羸以虛發而下之。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11)也。”王曰:“先生何以(12)知之?”對曰:“其飛徐(13)而鳴悲。飛徐者,故(14)瘡痛也;鳴悲者,久失群也,故瘡未息(15),而驚心未去(16)也。聞弦音,引(17)而高飛,故(18)瘡(發而)(19)隕(20)也。”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驚弓之鳥歷史故事翻譯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獵。一只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更羸仔細看了看,指著大雁對魏王說:“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這只大雁就能掉下來。”
“是嗎?”魏王信不過自己的耳朵,問道,“你有這樣的本事?”
更羸說:“請讓我試一下。”更羸并沒有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聽得嘣的一聲響,那只大雁只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里直掉下來。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驚,“真有這本事!”更羸笑笑說:“不是我本事大,是因為我知道,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鳥。”魏王更加奇怪了,問:“你怎么知道的?”
更羸說:“它飛得慢,叫的聲音很悲慘。飛得慢,因為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愈合,還在作痛;叫得悲慘,因為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群,得不到幫助。它一聽到弦響,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處飛。它一使勁傷口又裂開了,就掉下來了。”
后來用“驚弓之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類似的情況就惶恐不安。 (《戰國策·楚策四》)
成語啟示
原指以巧制勝,現以“驚弓之鳥”來形容受過驚恐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反過來說,它啟示我們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問心無愧。俗話說的“未作虧心事,不怕鬼叫門”就是這個道理。
看了驚弓之鳥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