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歷史人物李鴻章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lǐng)導人之一,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人物李鴻章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歷史人物李鴻章簡介
李鴻章(1823年-1901年),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漢族人,本名章桐,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被西方人稱呼為“東方的俾斯麥”。其先祖本姓許,從江西湖口遷至安徽省廬州府合肥縣。李鴻章的八世祖許迎溪將次子慎所過繼給姻親李心莊。李家到李鴻章高祖時,終于勤儉致富,有田二頃。父親李文安(1801年-1855年)經(jīng)多年苦讀,終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與曾國藩同年考取同榜進士,使李氏家族成為當?shù)孛T望族。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鴻章出生于合肥肥東縣東鄉(xiāng)(現(xiàn)屬合肥瑤海區(qū))磨店鄉(xiāng)。李鴻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來也官至總督;三弟李鶴章、四弟李蘊章、五弟李鳳章、六弟李昭慶(1835年-1873年),后來也都非富即貴。
至于李鴻章本人,生前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稱贊為“再造玄黃”之人。清朝追贈其為太傅、晉一等肅毅侯、謚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處,京師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清代漢族官員京師建祠僅此一人。
歷史人物李鴻章人物軼事
李鴻章被稱作“東方俾斯麥”。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伊藤博文自傳》)。但同時,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簽訂的馬關(guān)條約為當時空前苛刻之條約,簽訂后連其他列強都無法忍受,逼迫日本做出重大修改,讓出遼東半島。
李鴻章即使身處逆境,也仍然注意“養(yǎng)生之術(shù)”,保持在軍營中養(yǎng)成的生活習慣。每天 6、7 點鐘起床,少許吃些早點后,就開始批閱公文,辦理公務,公余則隨意看書和練字。他常常翻閱《資治通鑒》和《莊子》,前者意在從歷代治亂興亡中取得借鑒,后者企圖從道家經(jīng)典中追求“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以期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從失勢的苦悶中解脫出來。他曾從曾國藩學習書法,推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妍美流便的書法,此間每天臨摹唐僧懷仁《集王書圣教序》碑帖,臨過之后,細看默思,力求神似。午間飯量頗大,無非山珍海味之類。飯后還要喝一碗稠粥,飲一杯清雞汁,過一會兒再飲一盅以人參、黃芩等藥物配制的鐵水,然后就脫去長衫,短衣負手,在廊下散步,除非遇到嚴寒冰雪,從不穿長衣。散步時從走廊的這一端走到那一端,往返數(shù)十次,并令一個仆人在一旁記數(shù),當仆人大聲稟報“夠矣!”時,就掀簾而入,坐在皮椅上,再飲一盅鐵酒,閉目養(yǎng)神,一個仆人給他按摩兩腿,很久才慢慢睜開眼睛,對守候在一邊的幕僚和仆人說:“請諸君自便,予將就息矣,然且勿去。隨即上床午睡1、2 小時。當仆人通報“中堂已起”之后,幕僚連忙入室,同他說古道今。晚餐食量較少,飯后讓幕僚自便,“稍稍看書作信,隨即就寢”。這種生活規(guī)律,“凡歷數(shù)十百日,皆無一更變”。
李鴻章因嗜食鱸魚,時人送綽號“李鱸”。
李鴻章1896年游歷美國,喜歡到當?shù)氐闹胁宛^進膳。當?shù)匾恍┟绹舜蚵犂铠櫿逻x的餐點,中餐館店主難以回答,便說是“雜碎”,于是“李鴻章雜碎”名聲大嘈,風行北美乃至于拉丁美洲,至今仍是美國及拉美華人餐館一道經(jīng)典的菜色。
李鴻章出訪歐美時,逢人就問薪資與年紀,隨員提醒他,洋人最忌諱如此,李仍毫不為意。
洋務要員容閎則估計李家所發(fā)的洋務財有4千萬兩。根據(jù)合肥李府管事的記載,李鴻章家族擁有的良田數(shù)目為257萬畝。
李鴻章一生背了個賣國賊的罵名。生前背黑鍋,死后被拖尸,大躍進時期李鴻章的墳被刨,李鴻章穿著黃馬褂的遺體本是保存完好,結(jié)果被群眾掛在拖拉機后面游街,直到尸骨散盡。
歷史人物李鴻章外交事件
面對清廷內(nèi)部封建頑固派的重重阻撓,李鴻章曾雄辯地提出“處今日喜談洋務乃圣之時”。他認為在追求自強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外須和戎,內(nèi)須變法”的洋務總綱,也就是在列強環(huán)伺,外侮日甚的環(huán)境中,盡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為中國的洋務——自強建設贏得盡可能多的和平時間。為此,他一生以外交能手自負,處理過許多重大的對外交涉。
同治十年(1871年)七月二十九日,在辦理完天津教案后不久,李鴻章代表中國與日本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guī)》,這是一個雙方平等互惠的條約,但李鴻章從簽約過程日本人的姿態(tài)中,看出日本“日后必為中國肘腋之患”。果然,十三年(1874年),日本出兵侵臺,李鴻章積極支持清政府派沈葆楨作為欽差大臣率艦隊赴臺灣巡閱,并調(diào)駐防徐州的淮軍唐定奎部6500人分批前往臺灣。此事最后雖以簽訂《中日臺事條約》而暫時平息,但后來日本還是于光緒五年(1879年)乘隙吞并了琉球。
在與日本交涉的前后,李鴻章還分別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與秘魯簽訂了《中秘通商條約》;光緒二年(1876年)與英國簽訂了《中英煙臺條約》。前者旨在保護華工;后者則是因“馬嘉理案”導致的中英間的嚴重交涉。李鴻章在英國公使威妥瑪以下旗宣戰(zhàn)的要挾下,巧妙地利用國際法挽回決裂之局。在他建議下,清政府派郭嵩燾赴英國道歉,郭氏遂成為中國第一位駐外公使。但條約也因增開了宜昌、蕪湖、溫州、北海四個通商口岸,并允許英國人可以進入西藏,損害了中國主權(quán)。
光緒九年(1883年),中法戰(zhàn)爭在越南境內(nèi)初起,清廷命李鴻章統(tǒng)籌邊防戰(zhàn)事。李鴻章則認為“各省海防兵單餉匱,水師又未練成,未可與歐洲強國輕言戰(zhàn)事”。他先與法國駐華公使寶海簽訂“李寶協(xié)議”,旋為法國政府反悔,繼與法駐日公使洽談未果;當戰(zhàn)爭進入膠著狀態(tài)時,慈禧改組軍機處,主和輿論漸起。李鴻章在光緒十年(1884年)四月十七日與法國代表福祿諾簽訂了《李福協(xié)定》,五月,隨著法軍進攻諒山,協(xié)議又被撕毀,直至清軍在廣西和臺灣戰(zhàn)場分別取得勝利后,李鴻章才最終與法國代表巴德諾簽訂了《中法會訂越南條約》,結(jié)束了戰(zhàn)爭。法國取得了對越南的“保護權(quán)”,中越邊境對法國開放等特權(quán)。因此,時稱“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
1895年,李鴻章在日本馬關(guān)簽訂了《馬關(guān)條約》。
根據(jù)收集的資料,李鴻章一生簽訂了30 多個條約根據(jù)我所收集的資料,由李鴻章作為清政府代表與列強簽定的不平等條約有:1871 年8 月《中日修好條約》;1876 年9 月中英《煙臺條約》;1884 年5 月中法《會議簡明條款》;1885 年4 月中日《天津條約》,同年《中法新約》;1895 月中日《馬關(guān)條約》,同年11 月,中日《遼南條約》;1896中德《膠澳租借條約》,同年中日《遼南條約》;1896 年3 月,中德《膠澳租借條約》,同年6 月《中俄密約》;1898 年6 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條約》;1901 年9 月八國聯(lián)軍《辛丑條約》等。
看了歷史人物李鴻章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