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趙構簡介
趙構(公元1107年5月21日—1187.11.9),宋朝第十位皇帝,即宋高宗,字德基,在位35年,南宋開國皇帝,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人物趙構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歷史人物趙構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宋大觀元年五月乙巳日(1107年6月12日),趙構出生。同年八月丁丑日,賜名為趙構,授定武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蜀國公。
大觀二年(1108年)正月庚申日,封為廣平郡王。
宣和三年(1121年)十二月壬子日,進封為康王。趙構天性聰明,知識淵博,記憶力很強,他每日能讀誦書籍千余言,博聞強記。
宣和四年(1122年),高宗趙構行成人禮,并搬到宮外的府邸。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春,金兵第一次包圍開封府時,他曾以親王身份在金營中短期為人質。當年冬,金兵再次南侵,他奉命出使金營求和,在河北磁州(今屬河北)被守臣宗澤勸阻留下,得以免遭金兵俘虜。 金兵再次包圍開封時,受命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宋史·本紀》稱趙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宋廷令其率河北兵馬救援京師,但他移屯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繼又轉移到東平府(今屬山東),以避敵鋒。
建炎南渡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金兵俘徽、欽二宗北去后,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成為南宋第一位皇帝。南宋政權初建,他迫于形勢起用抗戰派李綱為宰相,但不久趕走李綱,同寵臣汪伯彥、黃潛善等奸佞小人放棄中原,從南京應天府逃到揚州。
建炎三年(1129年)舊歷二月,金兵奔襲揚州,他狼狽渡江,經鎮江府到杭州。迫于輿論壓力,他不得不罷免汪伯彥、黃潛善等人。苗傅和劉正彥利用軍士對朝政的不滿,發動兵變,殺了宋高宗信任的同簽書樞密院事王淵和一批宦官,宋高宗逼迫退位,史稱苗劉兵變。文臣呂頤浩、張浚和武將韓世忠、劉光世、張俊起兵“勤王”,宋高宗得以“復辟”。他繼續派使臣向金朝乞降,哀訴自已逃到南方后,“所行益窮,所投日狹”,“以守則無人,以奔則無地”,要求金朝統治者“見哀而赦己”,不要再向南進軍。對于抗金戰爭卻不作任何有力的部署。九月,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即率臣僚南逃。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紹興),隨后又逃到明州(今浙江寧波),并自明州到定海(今浙江舟山),漂泊海上,逃到溫州(今屬浙江)。
建炎四年(1130年)夏,金兵撤離江南后,趙構才又回到紹興府(今浙江紹興)、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等地,后將臨安府定為南宋的行在。金兵暫停南侵,宋高宗便抽調精兵鎮壓荊湖、江西、福建等路的農民起義軍和盜匪,鞏固了自己的統治。他雖然在防御金兵方面作了一些部署,任命岳飛、韓世忠、吳玠、劉光世、張俊等人分區負責江、淮防務,但只把軍事部署作為乞降的籌碼,始終沒有收復失地的打算。他把金朝派到南宋進行誘降活動的秦檜予以重用,任為宰相,同秦檜加緊進行投降活動,竭力壓制岳飛等將領的抗金要求。
紹興二年(1132年),高宗遷都杭州,南宋朝廷初步在東南站穩了腳跟。
紹興十年(1140年),各路宋軍在對金戰爭中節節取勝時,宋高宗擔心將領功大勢重、尾大不掉,又怕迎回欽宗后自己必須退位,于是下令各路宋軍班師。
屈辱求和
紹興十一年(1141年),解除岳飛、韓世忠等大將的兵權,向金表示堅決議和的決心。不久,他與秦檜制造岳飛父子謀反冤案,以“莫須有”的罪名加以殺害,遂同金朝簽定了屈辱投降的紹興和議,向金稱臣納貢,以換取金承認自己在淮河、大散關以南地區的統治權。十一月和議簽定后,按金朝規定,秦檜事實上成了終身宰相,宋高宗雖對他日益猜忌,卻仍縱容他專權跋扈,對主張抗戰的臣僚加以排斥和打擊。即使在秦檜死后,宋高宗仍委任投降派萬俟卨、湯思退等奸佞小人掌政,堅守對金和議條款,每年除納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外,送給金統治者賀正旦、生辰等的禮物也“以巨萬計”,只要金朝統治者索取玩好,宋高宗立即下令搜訪送去。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秋,金海陵王完顏亮大舉南侵,趙構又想再次逃離臨安府。金海陵王渡江失敗,被部下所殺(見采石之戰)。宋高宗遣使賀金世宗完顏雍即位,準備再次對金議和。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在當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后,以“倦勤”,想多休養為由,傳位給養子趙昚,是為宋孝宗,自稱太上皇帝。
晚年生活
趙構退位后,自稱不再問朝政,其實也干預一些政事。
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日(1187年11月9日),趙構病死于臨安行在的德壽宮,時年八十一歲,謚號圣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趙構死后,棺木未下葬,直到淳熙十六年(1189年)三月丙寅日,才下葬于紹興府會稽縣之永思陵。
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加謚號為受命中興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歷史人物趙構為政舉措
軍事
積極抗金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后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國,后高宗即位。建炎的前三年,趙構一直被金軍追殺。建炎四年,韓世忠率8000人圍堵金兀術10萬大軍,經黃天蕩之戰,大挫金軍士氣,使其不敢貿然渡長江。高宗才遷都臨安。統治期間,雖迫于形勢以岳飛、韓世忠等大將抗金,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
金天會八年(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金軍為攻占陜西,在富平(今陜西富平北)地區,擊敗宋軍反攻的作戰。富平之戰,是宋金戰爭中一次大規模會戰。南宋輕率集結重兵,倉促進行反攻,在戰役指揮上恃眾輕敵,互不協同,以致大敗。金軍及時調整部署,集中兵力,出其不意,一舉獲勝。
和尚原之戰是南宋初年宋軍抗金戰爭中的重要戰役之一。這次戰爭由著名抗金將領吳玠、吳璘兄弟倆指揮,分別于建炎三年(1131年)五月和十月挫敗金軍,阻止了金軍的西線攻勢,保住了川陜門戶。和尚原之戰后,金陜西經略使完顏杲率軍10余萬,繼續在川陜向南宋大舉進攻,企圖避開和尚原從宋軍防守薄弱的饒風關入川。金天會十一年(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在川陜之戰中,宋軍在饒風關(今陜西石泉西北)與金軍進行的一次作戰。金軍因野無所掠,糧草不繼,加之疾病流行,于四月初引兵北撤,吳玠乘機派兵于武休關(今陜西留壩東南)襲擊金軍后隊,金軍不備,被斬及墜澗死者數千人,丟棄所獲輜重而去。王彥乘勢收復金州。
宋金議和
趙構執政之時,面對后金的威脅,連年戰事,軍費開支巨大,不得已向農民征了遼餉,農民不堪重負,爆發了農民起義。為了剿滅農民起義,又征了練餉。土地兼并嚴重,農民起義時有發生。趙構如不和金人講和,戰場上巨額的經濟來源,只能從老百姓身上來。面對土地兼并嚴重,貧富不均如此懸殊的南宋初年,宋高宗知道,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一旦爆發,南宋將失去統政權,金人趁機南下,宋連半壁江山也難以保全。面對這樣的局勢,宋高宗決定向金議和。
假如澶淵之盟,北宋以極小的代價換來了長達百年多的和平,同樣,南宋的紹興和議,也基本上奠定了南宋后期的和平局面。而這種局面,趙構功不可沒。《宋史》把趙構和劉秀相提并論,定為中興守成之明君。
經濟
推行經界法
紹興十二年(1142年),兩浙轉運副使李椿年上言經界不正十害,建議實行經界法。宋高宗詔專委李椿年措置。遂設立經界所,從平江府(今江蘇蘇州)開始,逐漸推廣至兩浙,再推廣至諸路。其具體措施有﹕打量步畝﹕以鄉都為單位,逐丘進行打量,計算畝步大小,辨別土色高低,均定苗稅。造魚鱗圖﹕保各有圖,大則山川道路,小則人戶田宅,頃畝闊狹,皆一一描畫,使之東西相連,南北相照,各得其實﹔然后合十保為一都之圖,合諸都為一縣之圖。規定“南逃漢人(歸正人)可以在朝廷領到耕地,再貸款買到耕牛,本金八年還清,前三年免除租稅;一無所有的流民(被虜之家)則可以在朝廷貸款,去買種子、買農具、安家置業,紹興三十年前免除一切租賦,就是說,終高宗一朝三十四年,始終未對這些流民收取租賦。”在宋高宗的努力下,南宋的輕工業、文化產業、外貿、金融都非常繁榮。
發展經濟
①海洋經濟:宋元時期是中國海外貿易發展的鼎盛階段,南宋隨著航海技術的進步,在北宋的基礎上又有進一步的發展。這種發展傾向不完全是南宋朝廷的自覺選擇,其主要原因:①則為了擺脫因軍費開支巨大而造成的財政困境,不得不發展海外貿易以拓展財源;②因對立政權的阻隔,傳統的陸上絲綢之路難以暢通,不得不加緊建造海上陶瓷之路。南宋經濟的發展則比較片面。礦冶業低迷不前,但農業生產突飛猛進;鑄錢業勉強維持,但兵器生產規模巨大;造船業領先世界。南宋農業長足進步與戰爭不無關系。沒有戰爭迫使偏好面食、會種小麥的北方民眾的不斷南遷,小麥生產的發展是不可想象的。南宋東南地區的牧羊業比從前有所發展,其原因也與此相似。好吃羊肉的北方官民大量南來,使得東南地區“羊價絕高,肉一斤為錢九百”(洪邁《夷堅志》丁志卷十七)。市場需求旺盛是推動著牧羊業的發展,但畢竟為氣候條件所局限,其發展水平不能與北方相比。
②大發紙幣:北宋紙幣的印行和使用大體僅局限于四川地區,南宋則出現了不少地方性的紙幣,如東南會子、湖會、淮交等。與面向海洋相同,大發紙幣并非南宋統治者自覺性較強的理性選擇,而是不得已而被動為之。紹興年間朝廷在臨安創行紙幣,固然是適應并促進商品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但其重要目的之一在于“佐國用”(《文獻通考》卷九)。
看了歷史人物趙構介紹